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凤仁 《汽车运输》1995,21(4):25-29
在汽车制动过程中,形成制动器制动力和地面制动力等两个摩擦力。地面制动力随着制动器制动力的增大而增加,但有其一定的限值,其最大值受路面附着力制约。为获得良好的汽车制动效果,制动器制动力不宜将车轮制动抱死,而保持车轮的滑移率为15%-20%是最佳状态。因此,在车轮制动器中设置制动防抱死系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我国台试检测汽车列车制动性能的未来趋势,研究了在现有检测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满载制动性能、制动时序、制动力分配模拟检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满载制动性能可使用加载制动试验台检测;制动时序可用多板式汽车列车制动检测系统等手段检测:制动力分配可根据空载状态与满载状态下测得的制动力推算。未来,对汽车列车建议强制加装制动力分配装置以便实现对制动力分配的调整,并应进一步论证汽车列车制动管路加装压力测量传感器标准连接接口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便参照德国经验进行模拟满载检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半挂汽车的制动力合理分配为基础,对目前液压制动半挂汽车常用的管路布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半挂汽车制动管路中设置辐射式比例阀进行压力调节,实现制动力固定分配比的半挂汽车的最佳车轴抱死顺序。通过各轴制动力分配比导出了管路系统和辐射式比例阀的特性参数式,并较详细地论述了调节系统的其他参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复合制动系统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分析不全面的问题,基于复合制动系统结构形式和驾驶员制动意图的分类,对再生制动力分配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装备前轴式复合制动系统的车辆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紧急情况制动工况时再生制动力分配方法能够保证ECE法规所规定的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摩托车在制动过程中所受力的不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摩托车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了摩托车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理想分配曲线,从理论上分析了摩托车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汽车制动过程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附着力关系,制动力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提出了应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汽车制动理想条件的分析方法和流程,并且通过绘制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特性,对其控制形式进行研究,为制动系统设计与匹配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中对制动意图的识别和不同制动意图所要求的不同的制动力分配策略进行研究.通过试验,验证了制动意图识别算法和制动力分配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复合制动系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制动性能检验是机动车安全性能检验的必检项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制动性能检验均使用反力式滚筒制动测试台,但用此类制动台检测制动力时,车辆驾驶人员踩制动踏板的用力大小对制动力数据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研究制动踏板力的大小对制动力数据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芳  林逸  何洪文  陈陆华 《汽车工程》2007,29(12):1059-1062,1073
以"在满足车辆制动性能要求、保证车辆制动稳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回收再生制动能量"为原则,对电动汽车再生制动力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算法进行研究,得到车辆制动时制动力的控制算法,最后以某电动车辆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制动力分配算法对车辆再生制动和机械制动的分配规律的制定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规定的乘用车制动性能检测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滚筒反力式制动试验台检测制动力标准与道路试验检测制动力标准间的关系,以及造成台架试验与道路试验检测结果产生矛盾的原因。通过MATLAB软件编程,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了滚筒反力式制动试验台检测制动力时制动力与踏板力的关系式。通过试验表明,利用制动力与踏板力关系式能准确预测被检车辆的实际最大制动力,提高了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何宇平  张益东 《汽车工程》1994,16(4):199-206
本文在切诺基吉普车实车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其它轿车的试验结果,对制动标准中有关轿车轴间制动力分配的要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获得良好的制动稳定性,较高的制动效能,增加前轴制动力,减少后轴制动力是现代轿车轴间制动分配设计的发展趋势;要求过大的后轴制动力,在常遇路面上强力制动,将会导致后轮首先抱死,与ECER13要求不相符。  相似文献   

12.
对某电动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系统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电动汽车机电复合制动系统的结构方案。依据ECE-R13法规与最大电机制动力限制,确定机电解耦门限值,对小强度制动、中强度制动及紧急制动3种不同工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再生制动与液压制动控制策略,并进行仿真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小强度制动时电机可满足驾驶员的需求制动力,并且能量回收率能够达到25%;在中强度制动时电机以最大制动力进行制动并且在最大回收能量的同时能够使该系统满足制动性能,能量回收率能够达到74%;在紧急制动时为了制动安全应迅速将电机制动力撤出。该复合制动系统能够有效地吸收再生制动能量,同时也能满足车辆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13.
舒红 《汽车运输》1999,25(11):32-35
双轴货车的轴间制动力分配直接影响整车制动性能的优劣,本文将ECE制动法规转换为制动力分配界限图,以此为基础,对装备感载比例阀的货车制动力分配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计算表明,这种方法能使汽车在保持良好的制动稳定性能的条件下,获得满意的制动效能。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确定加装缓速器后汽车制动力分配比的大小,提高制动稳定性与效率,建立汽车制动控制模型,分析加装缓速器后原车制动力分配比与利用附着系数的关系。考虑不同制动强度与缓速制动力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基于ECE制动法规对制动力分配比进行设计,得到加装缓速器汽车满载与空载制动力分配系数的合理取值。对比分析设计前后的制动效果,结果表明:原车制动力分配比无法满足复合制动时的法规要求;优化设计制动力分配比后汽车在满载与空载工况下制动均能较好满足ECER13制动法规要求,且制动效率不低于79%。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某轻型载货汽车理想制动压力分配和制动力调节装置调压特性,提出了在轻型货车上安装制动力调节装置的匹配方法,即通过感应载荷的变化自动调节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比例,可使其接近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对车辆匹配制动力调节装置前、后的制动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与道路试验,结果表明,匹配制动力调节装置可使该轻型货车的制动性能明显提高,制动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完善汽车台试制动性能检测标准,对相关国家标准关于台试制动性能的限值和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验证了现有制动力平衡限值易造成许多错判,提出了对制动力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规定不同的制动力平衡限值、台试整车制动力限值与路试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限值等效、对不同车型的后轴制动力和限制最低要求、正确规定制动力检测取样终点时刻、将车辆满载路试作为对台试制动性能质疑进行复检的唯一方法等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珠江ZJ125T型两轮踏板摩托车的后制动工作方式为手操作和毂式制动,这种摩托车常出现后制动力不足的现象。按常规,可以通过调节制动调节螺母来达到提升后制动力的目的,但并非每次都能奏效。用户反映后制动力不够,刹车时手感偏软,调试人员在调节后制动调节螺母时发现,如果调紧一点会出现“带刹”现象;调松一点则制动力不够,手感偏软,摇臂很容易就抵到了握把,调整性差。经研究分析,逐个排除了可能会影响到后制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动赛车具有再生制动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并联策略的电液复合再生制动力分配方法。在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ECE制动法规、赛车轮胎及行驶路面条件解算出制动力分配系数β,从而对赛车摩擦制动力与再生制动力进行合理的比例分配,在不同的制动强度区间采用不同的制动方式,达到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半挂汽车列车制动时轴荷转移大、制动距离受载荷影响大的问题,提出了非紧急制动工况基于动态轴荷的制动力分配算法。根据轴荷变化动态调整制动力分配,使各轴利用附着系数与车辆制动强度一致,同时根据车辆实际制动强度与理想制动强度差值调整制动力,使车辆在相同制动过程中制动距离不受载荷影响。对比通过软件进行常规制动与采用该算法的电控系统车辆在不同载荷下的制动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动态分配制动力并进行减速度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在各种附着系数的路面上汽车的制动性能,分析了理想汽车前、后车轮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之间的匹配关系.引入能够反映制动性能的概念“制动力利用率”作为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匹配关系导出对应的制动力利用率算法.针对某轻型客车,详细地分析了其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同时改变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分析不同匹配关系下汽车的制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路面附着系数的增加,制动力利用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的增大,汽车在低附着系数路面的制动力利用率降低,在高附着系数路面的制动力利用率升高;制动力利用率评价法能够有效地评价汽车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