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路成网的条件下,出行路径选择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重点。考虑到路径选择的多属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级差效益的、体现驾驶员个性化出行需求的路径选择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来量化公路综合属性值,可以克服公路综合属性值在量化过程中的强主观性,同时,根据驾驶员的出行需求为其规划出行路径,能够避免单一优化目标下最优路径的车辆过度聚集所造成路网交通流失衡。模型首先参考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模型,构建公路级差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获取各个评价指标的级差效益定量化模型,以此得到规范化决策矩阵;然后针对驾驶员需求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模糊分析法确定驾驶员个性化路径选择的指标权重,求得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最后根据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对可行路径方案进行排序,从而选出最优路径。以重庆市黔江区公路网为例,基于级差效益的驾驶员个性化路径选择模型为两个具有不同出行需求的驾驶员规划了不同的路径,为关心成本的驾驶员1规划了路径2,为关心安全的驾驶员2规划了路径1,克服公路属性值在量化过程中的强主观性,同时,避免单一优化目标下最优路径的车辆过度聚集,可为公路信息服务和驾驶员出行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适应路径规划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的路径规划系统普遍采用距离最短或时间最少等单一指标,不能自动识别驾驶员路径选择习惯,为驾驶员自适应地提供符合驾驶员偏好的诱导路径的问题,设计了自适应路径规划系统的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员路径选择偏好的自适应路径规划算法。算法中设计了基于驾驶员路径选择偏好的多目标路阻函数、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加权评分分析的评价指标确定方法以及驾驶员路径选择偏好权重的确定方法。最后,利用Mapx、VisualC++和Access数据库联合开发出了自适应路径规划系统,并用长春市驾驶员的实例数据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算法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摘 要 针对最优路径选择中驾驶员个体认知差异及各评价指标的波动性,提出了1种多属性群决策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首先为了消除各个驾驶员在路径选择过程中因心态不同而带来决策值的误差,引入驾驶员心态指标的概念,以得到各个驾驶员在最优路径选择过程中的客观评价值.其次建立最优路径选择的各个常规评价指标体系(消耗时间、路径距离、行驶舒适度、出行费用、路线熟悉度等),为消除评价指标波动性引起的误差,用区间数来描述各个评价值,并建立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最后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从驾驶员旅游出行信息需求出发,将旅游出行过程分为4个阶段,选择为出行到达阶段作为旅游交通信息引导阶段;给出了出行路径的规划原则,确定了决策节点选择方法及其道路主要类型,建立了根据决策点的道路交通特征确定旅游交通标志设置的方法;在研究单个旅游景点的交通标志规划基础上后,探讨了区域旅游交通标志系统规划与评价方法。以北京市怀柔区主要旅游景点路径规划与慕田峪长城旅游景点具体路径为例,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公路软基处理方案优选的决策问题,针对软基处理方案优选决策多属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存的特点,在分析了目前公路软基处理方案优选决策中存在的不足后,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语言变量和熵权的模糊物元决策分析方法:首先确定了基于语言变量的评价集,引入模糊数描述语言变量;采用熵权与决策者的主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在模糊物元分析原理的基础上,用方案的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通过计算与标准模糊物元之间的海明贴近度来实现方案的排序与择优,以此确定最佳软基处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决策方法综合考虑了公路软基处理方案优选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模糊物元分析为处理评价指标值精确数与模糊数并存的决策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最后实例研究证明了该方法应用于公路软基处理方案优选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无人驾驶汽车的路径规划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为了更全面的评价路径选择指标以规划更合理的路径,以及更好的解决路段环境动态变化对规划结果造成的影响,研究了一种考虑多影响因素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RDMA*(Real-time Dynamics of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AStar)算法.以A*(AStar)算法为核心,通过加入多影响因素的交通评价因子对其代价函数进行改进,综合考虑距离,交通拥堵程度,道路平整度和其他影响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相对权重,以综合代价值为评价指标进行路径规划.通过GPS,雷达和摄像头等设备,利用融合感知技术获取相关道路环境信息,根据获取的全局和局部交通环境数据信息,利用实时动态更新策略解决动态环境下的路径规划问题,实时规划最优路径.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应用RDMA*方法规划的路径相比基础A*方法规划的路径出行总体耗时减少了15.75%.并且在遇到特殊事件的状况下,通过RDMA*动态规划可为无人驾驶车辆即时提供一条综合代价值最小,耗时最少的可行路径,与改进的A*动态路径规划方法相比减少了10.63%的二次规划综合代价值的损耗,提高了7.83%的时间效率.该方法能更好的适应复杂的道路和交通系统,即时应对动态变化的交通状况,具备更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在不确定性交通环境下路径选择问题,引入前景理论建立动态路径选择模型以规避出行风险,保障出行者准时稳定地到达目的地。首先介绍了前景理论,计算了以行程时间为指标路径前景值和在给定的预算时间内确定路径准时到达可靠度。考虑到绝大多数出行者属于风险规避型,定义可靠度最高的路径为基准路径,将二阶随机占优于基准路径的路径归入有效集。最后定义了延误风险,以有效集中延误风险最低的路径作为可接受的最优路径。通过一个简单测试网络算例,研究了考虑风险规避的动态路径选择,并分析了对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分析显示,当考虑风险规避时,出行者不再以单一的期望行程时间为最优目标,而会综合考虑出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可实施性,避免盲目无序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分析研究综合管廊路径的适建性,通过分析研究,找出综合管廊路径适建性影响因子,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权重和指数,确定管廊路径评估等级划分标准,对管廊系统布局中拟定路径逐路逐项进行评估,以此优化管廊系统布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展会项目为例,对企业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此类无形资产较多的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提出如何合理选择此类项目的评价方法并加以改进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定性指标定量化及评价精准度两方面的要求。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了选择类似模糊综合评价和AHP等方法组合的评价方法,并在隶属度确定问题上对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合理地选取公路工程施工定额测定对象,针对目前定额测定对象确定时缺乏定量化方法的问题,在假定定额的测定对象均能满足施工要求的正常条件前提下,采用综合评价公路工程施工水平的方法对施工定额测定对象选择进行研究。从项目部、施工班组、施工现场条件3方面分析了项目施工水平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依据专家多次评分结果建立了包含目标层、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公路工程施工水平影响因素三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主观赋权的IAHP法和客观赋权的粗糙集法计算得到各自的指标权重值,且基于此权重值建立了IAHP-粗糙集综合评价模型,利用组合权重对待选测定对象的生产水平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来进行定额测定对象的选取,提高了施工定额测定对象选择与定额水平评价的可靠性。通过某施工企业制定定额时,对能满足正常施工条件的7个项目采用IAHP-粗糙集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综合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实际施工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公路网是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统一体,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和改善公路网运行状态,加强公路节点、路段、路网评价之间的联系,便于确定交通拥堵产生根由并有效采取措施,建立了一种基于点、线、面层次的公路网交通运行状态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基本单元划分和指标选取方面,以交叉口、互通式立交、收费站和基本路段作为基本单元,结合交通流理论,综合考虑各基本单元的特点,分别选取对应的评价指标,以极小型指标评价法为基本原理,构建基本单元交通综合运行指数评价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分级阈值。在交通运行状态评价方面,依托专家经验的主成分分析与客观的交通量统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基本评价单元的权重向量,从而构建路段运行评价模型并给出评价分级阈值,再以各等级道路拥堵程度和路网客、货运量,分别构建路网赋权矩阵或向量,从而获得路网交通综合运行指数模型并确定评价分级阈值。最后结合算例说明该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获取的各项基本数据,从点层过渡至线层再至面层,依次计算各层交通运行指数,确定各基本单元、路段、路网分别对应的交通运行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面之间的交通运行状态存在一定的联系,不同节点和基本路段处的运行指数差异较大,路线运行指数差别也较大,从而影响路网最终的运行状态,因此,可以通过逐级评价确定交通拥堵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运营年限较长的隧道中,衬砌内会存在多种病害并且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考虑病害关联性的隧道衬砌技术状况评价方法。通过案例收集调查国内15座运营隧道中166处衬砌结构病害的相关信息,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衬砌病害之间的关联性,然后参考现行规范选取了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使用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向量,建立基于病害关联性的隧道衬砌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堡子梁隧道的实测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病害之间关联性时,隧道衬砌的技术状况综合值排列顺序并未改变,但其数值均大幅增长,平均增长幅度为44.11%,这一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3.
余豪  周江红 《公路》2020,(2):172-176
传统的出行路径决策研究多集中于"事前"研究,即出行者在出行前通过综合考虑道路网络所有的信息,在纯理性的基础上确定出本次出行所选择的最佳出行路径,这与实际出行者出行路径选择有较大的不同。通过引入有限理性和节点作用力的观点,建立了基于交叉口节点决策的前景理论—影响力混合路径决策模型。通过设置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模型相比期望效用理论和单纯的前景理论更加符合实际出行者实际路径决策,弥补了传统路径选择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Travel Routing Behaviors Based on Prospect Theo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于城市交通工程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期望效用理论,但该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足.前景理论能够较好地描述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首先在前景理论框架下,研究了路径选择模型中参考点的设置,将到达时间作为路径选择的参考点,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了通勤者对不同参考点的设定.最后在参考点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出发时刻对通勤者路径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景理论比期望效用理论更加符合实际的路径选择行为,当收益或损失不大时,通勤者倾向于选择路况比较稳定的路径;而当面临的损失较大时,通勤者会选择路况不确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提出能反映慢行系统连续性的2个评价指标——单路径连续度和系统总体连续度,给出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三步骤慢行系统连续性评价方法:首先建立研究范围的道路交通基础数据库;而后确定该范围内的有效慢行出行OD对,选择出行路径;最后,计算各慢行OD对的权重,对系统连续性进行评价。该方法可以用来评价慢行系统的现状以及慢行系统的规划方案,较之前的问卷调查法更为准确。并且以上海某镇为例对该评价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6.
从规模、结构、服务质量等3个方面建立综合交通网合理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物元模型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为了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问题的实际情况,在权重确定时采用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权重确定方法熵值法共同确定,并以浙江省为例,得出其综合交通网合理性的等级为中等.  相似文献   

17.
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过程中,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在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从5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考察的要点,为汽车制造商选择最佳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简便的操作方法和比较科学、客观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滑坡处治措施应用前难以评价的问题,综合考虑并提出滑坡处治措施预评价的指标,给出了指标确定的方法,可在处治措施实施前对处治效果进行预评价,对科学合理选择滑坡处治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建立了汽车覆盖件模具数控加工刀具运动轨迹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和优化评估模型。介绍了系统评价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完整的刀具轨迹生成优化评估与决策方法。以粗加工为例详细说明了刀具轨迹各因素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时隶属度向量的确定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公路作为带状构造物,沿线不同路段的交通状况、地域环境等都有很大变化,因此不同路段环境影响测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常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全线测评均值作为综合评价依据,致使各路段的差异性在综合评价中得不到体现。基于此,本文从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4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公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确定理论建立了不确定多属性公路交通环境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区间数的形式考虑公路沿线环境评价指标的变化范围,从而更多的保留了公路沿线评价信息,通过对天津市5条公路的环境评价分析表明,该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