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树垭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治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高速公路桃树垭隧道ZK38+245塌方事故为例,介绍了塌方事故变形过程及应急处理措施,之后确定了塌方的综合处治方案。工程实践证明综合处治方案是安全的,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某高速公路桃树垭隧道工程为例,针对桃树垭隧道YK38+398~YK38+460初期支护变形和ZK38+245特大塌方事故,分析了层状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发生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并确定了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的综合处治方案。同时,对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的应急处理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工程实践证明综合处治方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张连成 《公路》2007,(7):191-195
介绍了气泡混合轻质土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然后通过塌方原因分析、处治方案设计、结构计算等相关研究,提出了在塌腔内回灌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处治方案。工程应用表明,该处治方案达到了减载充填、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预期目的,确保了运营期间隧道结构稳定,可以推广用于其他工程。  相似文献   

4.
赵少忠  黄鑫  许振浩  李明海 《隧道建设》2022,42(7):1289-1299
为解决复杂岩溶隧道溶洞处治难题,以利万高速公路谋道连接线工程齐岳山隧道为依托,调研隧道施工过程中揭露的26处溶洞,分析溶洞的发育规模、充填特性、含水特性、发育位置与地质成因,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特大型溶洞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隧道不同位置溶洞处治技术。结果表明: 1)隧道揭露中型溶洞最多,大型溶洞次之,小型和特大型溶洞最少,揭露溶洞多为无充填或部分充填的干溶洞,发育位置主要集中于掌子面; 2)隧址区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利于岩溶发育,但由于隧道高程较高,地下水位接近或低于隧道设计标高,未揭露含水溶洞; 3)溶洞与隧道交接部位隧道围岩位移量最大,需加强支护; 4)形成隧道不同位置、不同规模溶洞的处治技术与原则并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后期运营结果证明溶洞处治效果良好。 溶洞处治应建立规范化超前探测、标准化处治流程、模块化处治技术及针对性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7,(7)
为研究城市软弱围岩浅埋隧道塌方处治效果,以福州市湖东东路南线隧道K0+920处塌方处理工程为依托,分析了塌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双层注浆小导管"的处理措施,通过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的现场监测,对处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渗入围岩后,由于原设计支护参数偏于不安全,施工方法不够合理,导致隧道塌方;处治后洞内检测结果显示围岩变形得到较好的控制,达到施作二次衬砌的要求,相关变化值都在规范的允许范围内,隧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该研究可为类似隧道工程塌方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鹤上隧道的塌方情况,分析了塌方的原因,进而提出塌方处治方案,并对处理效果进行了监测和评价。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证明处理方案合理,处理效果良好,避免了雨季施工中隧道塌方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保证了鹤上隧道在Ⅴ级围岩中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7.
富水软弱围岩隧道塌方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穿越富水软弱围岩时常发生塌方地质灾害,给工程建设带来困难。该文依托江西省昌宁高速公路莲花山隧道塌方实例,运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对典型断面进行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定量分析了富水软弱围岩隧道塌方过程中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位移以及渗流场响应特征,研究了塌方发生机理。基于稳固处治原则,采取了包含塌体稳固、塌方影响段加固、塌方情况物理探测、管棚支护参数设计、塌方段洞内管棚注浆支护、短开挖强支护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塌方处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王鹏  杜文涛  汤明  付责庆  孙强 《中外公路》2019,39(2):215-217
针对复杂岩溶区小净距隧道洞口塌方问题,以贵阳七冲村一号特大断面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其洞口塌方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隧道拱侧存在的充填溶腔为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采取了"先护后挖"的塌方处治方案。通过对塌方段断面进行监测,拱顶最大累计沉降43mm、水平累计收敛6mm、钢架结构内外边缘最大应力171MPa,研究综合表明所采取的塌方处治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石忠高速竹林坪隧道左线ZK7 026~ZK7 072段距施工掌子面约80 m发生拱顶塌方事故,4名作业工人被困其中,抢险惊心动魄.详细介绍抢险和后续锁口、塌方体处治和塌腔回填三位一体的处治措施,对以后类似隧道施工很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茅坪隧道为特长隧道,左洞ZK26+108处铲车在出渣过程中揭露一厅堂式大型溶洞,该溶洞位于隧道中轴线右侧,并向右发展。文中在分析溶洞所在位置地质状况的基础上,对该岩溶处治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处治方案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小导管注浆法在隧道塌方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南某隧道塌方的原因,阐述了该隧道塌方处理方案。根据"加固后方、封闭岩面、稳定塌体"的塌方处理原则,采用小间距型钢拱架加小导管注浆法等具体方案和技术措施对塌方隧道进行处治。实践证明,加固处治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陈竞 《公路与汽运》2014,(3):230-232
以某在建高速公路隧道塌方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塌方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该隧道属浅埋山岭隧道,在塌方后立即采取洞内、地表双向加固措施,洞内采用小导管注浆、弃渣回填、喷锚支护及钢拱架等方式,地表采用设置排水沟、截水沟及小导管注浆等综合处治技术。处治后拱顶位移及钢拱架内力监测表明,隧道围岩较稳定,说明了塌方处治技术的有效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如何精准确定岩溶区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是否存在岩溶破碎带、溶腔、赋存水状态,并据此判断是否可能造成瞬间突水、涌泥及冒顶塌方的灾害,成为岩溶地区山岭隧道施工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地质预报方法因预报距离短、受主观影响大使得预报准确率偏低。该文以在建岩溶区某隧道突泥涌泥事故为工程依托,采用超前水平钻探技术对里程桩号ZK451+810~ZK873段范围内的围岩地质情况进行预报,详细阐述超前水平钻探地质预报的实施流程,并根据预报结果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保障处治施工时的安全,同时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突水突泥事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某隧道左线出口拱顶坍塌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以往黄土隧道塌方事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质雷达探测关同隧道左线出口塌方段降雨前后含水量的变化,从理论上分析塌方原因,结果表明:土体含水量的增大是导致隧道塌方的关键因素,同时洞口CD开挖法产生的偏压也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法。塌方处置后,通过实地监控量测,对塌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证实本次坍塌处理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鹰嘴岩隧道岩溶突水探测及处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渝湘高速公路鹰嘴岩隧道左洞ZK39+810~860段发生岩溶突水,采用探地雷达探测技术,探测岩溶突水的成因及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某隧道浅埋偏压段塌方冒顶处理为例,分析了塌方冒顶原因,系统地介绍了地表排水、洞内塌方体处治、小导管注浆、地表陷坑、监控量测等一系列综合处理措施。处治后的监测结果表明,采用以上综合处治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广福公路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福隧道右线受断层破碎带、地下水等地质因素的影响,在未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初期支护垮塌。通过对塌方处理过程中揭露的围岩岩性特点、初期支护破坏方式、程度及监控量测等因素分析塌方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塌方措施。从结构可靠性、耐久性、技术难度、施工控制效果和工程风险等方面对回灌混凝土方案和护拱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安全可行的回灌混凝土方案。目前塌方处理已经顺利完成,所取得的初步研究结果对于同类围岩条件下隧道塌方处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云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红黏土填充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岭隧道施工难度大,从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分析,通过对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防止隧道塌方和防止塌方继续扩大的处理过程与隧道继续开挖施工两个阶段,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红黏土隧道溶洞塌方处理措施。在海德隧道K120+339~K120+327.4段溶洞塌方冒顶处治工程中,采用地表沉陷坑排水防护、塌方体注浆加固、大管棚及小导管注浆等超前支护技术,运用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等技术手段,成功完成了塌方冒顶段处治。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二级公路隧道大型塌方,对改线方案、明挖路堑方案、原塌方体处治调整隧道出口位置方案、原塌方体处治隧道规模不变方案的影响因素、可行性及优缺点进行了充分讨论,鉴于目前隧道塌方处治技术相对成熟,文中未着眼于具体处治技术措施,而是提出低等级公路隧道大型塌方处治方案的研究思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断面铁路隧道塌方处理过程中初期支护结构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洪涛 《隧道建设》2016,36(6):756-761
为评估隧道塌方处理过程中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性,首先对某大断面铁路隧道Ⅳ级围岩塌方处理方案进行描述,通过涌入隧道内的塌方量预估隧道上方坍塌空腔高度,并初步探测出塌体位于隧道上方的高度,加上混凝土填充高度,同时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计算松散体岩土柱作用于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上的垂直荷载强度;然后采用荷载-结构模型,运用ANSYS软件对处理后的初期支护结构进行承载内力模拟,同时结合《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为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最后在安全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初期支护结构,确保后续隧道施工安全及结构稳定,同时给出塌方段施工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