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参考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计算的新思路,即将列车在车站的停站作业虚拟为列车在一个长距离闭塞分区内运行,分别求解固定闭塞和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此方法消除了列车停站作业对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的影响,只需计算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来确定线路通过能力。此外,利用这种虚拟化处理方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采用快慢车模式时快车越行慢车的问题,给出越行站位置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求解快慢车模式下的线路通过能力,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中,列车在折返区域的追踪间隔是单条线路提升运力的瓶颈.分析北京地铁5号线折返追踪间隔,以实现“列车2 min运行间隔”的目标.首先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分析5号线列车在折返区域中的进站追踪能力、折返追踪能力和出站追踪能力,进而计算列车在折返区域的最小运行间隔;其次,基于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提出通过缩短列车站停时分、出入库时分、转台时分来减小列车折返追踪间隔的方法;最后,结合北京地铁实际的运营管理经验,从系统设计角度提出缩短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追踪间隔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系统能够检验牵引特性、线路条件和停站时间等因素对列车折返能力的影响,对研究提高折返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文章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结合列车牵引计算、设备选型、线路条件等因素,该系统实现了对列车折返过程中速度曲线与折返时间的计算与仿真。以郑州轨道交通某折返站为例,对该系统的功能及技术可行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基本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该系统能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相关工作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铁2号线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自动防护(ATP)子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时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结合西安地铁2号线阐述基于无线移动闭塞列车自动防护(ATP)子系统的轨旁、车载主要设备的体系结构、主要性能、系统功能、工作原理及数据通信网络设计技术方案,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列车折返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行的重要环节,其能力已逐渐成为束缚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提高车站折返能力对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和运营越来越重要。对各种折返形式和站型的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如何提高车站折返能力进行了分类研究。从运输组织和工程设备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车站折返能力的建议措施,并对各种技术措施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系统中,车车(Train-to-Train,T2T)通信是以列车为中心的新一代列控系统通信模式.与传统的以地面控制设备为中心的车地(Train-to-Ground,T2G)通信模式相比,T2T能降低系统的复杂度以及通信时延,提升列车运行效率.但为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当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7.
以CTCS-5级列控系统为例,重点研究电分相设置形式和位置对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提出在CTCS-5级列控系统控车模式下受屯分相影响的列车区间追踪、车站出发和车站到达5种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电分相不同设置形式、不同设置位置在不同车站站型和线路条件下的5种追踪间隔时间,得出车站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受电分相影响最大,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次之,车站到达追踪间隔基泰无影响的结论。建议高速铁路尽量采用“短分相”和车站“短咽喉区”方案,以减少电分相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并且电分相设置位置应尽量远离车站咽喉区。  相似文献   

8.
目前,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列控系统作为轨道交通列控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列车之间的追踪间隔。追踪间隔的计算是列车生成移动授权的前提。列控系统中移动授权的发布由区域控制器来完成。列控系统中由于追踪模式的不同,列车追踪间隔也会有差异,从而影响移动授权生成,影响行车效率。分析了列车移动授权生成原理,研究了列车区间追踪场景下绝对追踪模式和相对追踪模式下的列车追踪间隔,并进行了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追踪模式下列车生成的移动授权更大,可以进一步缩小列车追踪间隔;绝对追踪模式存在最优追踪速度。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岛式车站列车折返过程的分析和折返时间的计算,初步揭示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的一般特点和折返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列车追踪仿真的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追踪及折返能力仿真平台,分别对站前、站后折返两种模式的车站折返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本文给出了比较准确的分析过程及计算公式,并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能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我国各大城市最近新建的轨道交通线路纷纷选择运能更大的A型车。经过分析认为,目前制约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的瓶颈为车站的折返能力,进而提出站前双折返站型,并计算理论折返能力,分析该站型的技术经济性。最后,提出新线可按站前双折返站建设,以便为将来全线线路运输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线的CBTC列控系统代表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方向。介绍基于无线CBTC列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广佛线实现车-地通信的方式和构成无线系统的车载设备及轨旁设备,分析基于无线的车-地通信方式的优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13.
市域铁路是适用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公交化、大运量、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为提高运输效率,市域铁路要求列控系统满足3 min追踪间隔,而站后折返间隔成为缩短追踪间隔、提高运输效率的最大障碍。应用于莞惠城际的CTCS2+ATO列控系统虽然具备半自动折返功能,但无法满足市域3 min的站后自动折返间隔要求。CTCS2+ATO列控系统应增加自动折返功能,以满足市域铁路需求。建议车载ATP实现快速换端、快速启机,减少换端过程耗时;建议车载ATO实现快速发车、快速运行、快速停车,减少运行过程耗时;建议CTC实现自动办理折入进路、自动办理折出进路,减少进路办理耗时;建议为不同编组列车设置不同的停车点,提升不同编组列车的折返效率;建议优化折返站的车站股道有效长和车站咽喉区长度,尽量减小折返进路长度,提升折返效率。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经过实验室验证,可以满足市域铁路的3 min折返间隔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车车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列控系统是下一代CBTC系统的发展方向。该系统完全以车载为中心,减少了轨旁子系统,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该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列车安全可靠地通过无线网络方式去控制和锁闭道岔的方法,同时又满足联锁的安全要求。首先提出并分析列车控制道岔模块功能的过程和涉及到的安全因素。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来保证列车控制道岔模块功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移动闭塞原理的地铁列车线路通过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在移动闭塞的条件下地铁列车线路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通常构成线路通过能力的3个方面,即区间追踪能力、中间站通过能力及折返站折返能力.给出区间追踪能力和中间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模型,最后探讨折返站的种类及折返能力,提出如何降低列车的行车间隔,从而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6.
线路敷设方式选择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对2017年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进行了统计;将线路分为4种类型,并分类统计分析了线路敷设方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内地郊区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日本东京和新加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敷设方式、分布特征,发现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地上区间占比较低,近年来地下化趋势比较显著;提出合理选择线路敷设方式、提高线路地上区间占比等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终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制约线路运能的瓶颈。结合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既有线进行的信号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改造,对莘庄站的站后折返线改造方案进行折返能力仿真与分析,提出了实际改造过程中基于CBTC和终端站土建条件提高终端站折返能力的措施与建议,并给出了莘庄站站后折返线的改造方案和改造时机。  相似文献   

18.
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基于CBTC系统的结构和ATO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结合时速250 km以下城际铁路特点,研究城际铁路列车自动运行、精确停车、车门和屏蔽门联动及自动折返等基本功能实现的可行性,提出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增加ATO系统的系统结构.增加ATO系统的CTCS-2级列控系统可以实现列车自动运行、精确停车、车门和屏蔽门联动及自动折返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间隔不断缩短,列车编组的加长,如何提升折返能力成为制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出一种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能力综合优化的方法,首先对列车折返过程进行分析,依照列车的不同运行状态对折返过程进行重新归纳,然后提出基于列车不同运行状态的折返能力综合优化分析图,最后根据该分析图对列车折返过程进行初步优化,并通过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中的计轴系统检测方法和道岔岔前计轴点布置方案,详细介绍了终端折返区域和非终端折返区域的道岔岔前计轴点布置规则和方案.在有坡道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当岔前计轴点与岔尖距离等于某一特定距离时,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可减少列车通过道岔后的道岔允许解锁时间,缩短列车间隔时间及列车折返时间,提高折返能力和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