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车在美国     
江南 《驾驶园》2002,(10):44-45
初到美国,触目所见,都是汽车.几乎家家门前都停着汽车,街道两旁也停着汽车.校园里、购物中心及公共设施四周,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汽车,可谓"车满为患".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家里,你要到商场购物、上班、上学、看电影、看医生或看朋友,都不能靠"11路汽车".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都是一边打工一边念书,而校区和工作的地方往往相隔很远,公路上往往没有专供人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专道,解决交通的惟一办法,就是买辆破车开上.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二手车是在战争中赢得其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的.在"二战"期间,汽车厂家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武器的制造中,新车的生产几乎停滞,因而促进了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形成.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二手车经销商不信任而滋生出的市场偏见却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很多人认为:买不起新车的人才去买二手车.  相似文献   

3.
李忠东 《驾驶园》2006,(12):88-93
别具特色的"车池道" 在美国大多数高速公路的最内侧,开设有"车池道"(CAR POOL).上面行驶的车辆比较少,整个路面畅通无阻.原来这是一条专用车道,凡是车上有两人(含驾驶人员)或多人,都有权使用.这种"车池道"鼓励邻居或一家人,在一个月内或更长的时间内轮流开车上下班.此举不仅减少了上路车辆,也缓解了堵塞,在节约能源的同时,降低了污染.  相似文献   

4.
克林顿:"野马"狂飙 约翰逊开快车可能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但他绝不是唯一一个爱开快车的总统.据<他那个阶层中的第一人>的作者戴维·马拉尼斯说,比尔·克林顿在当上阿肯色州州长之前,是一个"开车时疯狂到不顾后果的人".马拉尼斯说:"没人想和他一起驾车出去.他一边说话、打手势,一边加速超车."  相似文献   

5.
上一次在德国站的比赛中,罗西和斯通纳双双落败,而"弱势群体"佩德罗萨、卡皮罗西、海登三人却登上了领奖台,他们的胜利不仅仅是一次对权威的挑战,也是在人们心中进行的一次针对偶像的颠覆.当比赛场地转换到了美国,人们观望着赛场上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汽车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出行工具,因而绝大多数人都要申请小型车驾驶证.考执照的费用是相当低的,只需缴纳20美元,在汽车管理局进行两个科目的考试:第一个科目是交通规则和安全常识,及格后到驾校练习驾驶,每小时付费70美元,也可自请一位正式驾驶员练车;第二个科目是考道路驾驶,即在普通道路上跑几公里,虽然不是很难,但有几个关键点是必须特别小心的,否则难以过关.一是在划有停车线、立有"Stop"牌子的路口,必须停车了望,确认安全后要加速通过,一旦停不稳(车轮要停止转动)或起步时不加速均要扣分.二是在变更车道时必须回头看一下后侧的交通情况,确认安全后方可变道.国内驾驶员初到美国换证考试时,往往因只观察了后视镜而没有转头这一动作而未通过考试.三是将车停入路边的指定位置也有一定难度.难怪我们在旧金山市曾惊叹美国人在陡坡上的停车技术了,相比之下,要申请大型客车、牵引车驾驶执照就困难得多了,不仅要有五年的中客或大货车安全驾驶经历,而且要通过严格的桩考和路考,一般不会轻易让你一次过关.有了牵引车或大客执照的人不愁找不到工作,这一在运输行业被誉为"驾驶博士"的头衔可为你带来高达六、七万美元的年薪.  相似文献   

7.
英华 《驾驶园》2007,(2):106
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日前发生"饮水过量"而身亡的事件.一名女子日前为赢一款电视游戏机Wit,参加了一个"饮水忍尿"比赛,其后被发现倒毙家中.根据验尸官初步调查,死因为"水中毒".  相似文献   

8.
正Q;前两天和在美国的朋友一起看了美国纳斯卡赛车比赛,说实话并没有看明白也感觉没什么意思,能简单介绍纳斯卡赛车吗?以及为什么在美国那么火爆呢?提问者:天津人在芝加哥A:美国纳斯卡车赛是一项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汽车赛事,每年有超过1.5亿人次现场观众观看比赛,电视收视率更是远远超过棒球、篮球和橄榄球等体育运动,因此有人称它为美国人的"F1"比赛。纳斯卡源于上世纪40年代,这些为谋生计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的美国南方乡亲们,创建这个比赛的目的十分纯粹,那就是速度。只有更快的速度才能逃脱掉警察的追击。速度在纳斯卡就是检验一部赛车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就是美式赛车文化对极速追求的根源。纳斯卡的赛道为了让赛车达到极速,往往被设计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一个22岁的年轻人加入了福特汽车公司,在一个地区销售处做了一名最低级别的推销员.10多年后,这个人作为"野马车之父"在美国声名鹊起,并在46岁那年爬上了福特公司总裁的宝座.然而,8年之后,他却莫名其妙地被公司老板、董事长福特二世炒了鱿鱼,怀着巨大的屈辱上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艘已经风雨飘摇的破船,并使这家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奇迹般起死回生.这个人就是李·艾科卡,一位意大利移民后裔、美国当代英雄的传奇,一个平民子弟白手起家、靠自己奋斗成功的美国精神的化身.  相似文献   

10.
英国Ultra Motor公司在美国和印度的销售情况班杰明先生认为美国当前的市场较小,但因石油价格的攀升,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法承受高价汽油带来的出行成本而转投电动车怀抱,因此电动车产业及市场在最近开始迅速发展。而相比美国市场来说,印度市场发展很快,几年内其规模将和中国市场相当。主要是因为油价上涨,由市场经济这个"无形的手"来操控而非政府鼓励以及宏观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1.
如今,出国寻求发展的人,之所以千辛万苦、背井离乡到异国拼搏,大多是为自己和家庭谋个锦绣"钱"程.笔者认为,国外的工资水平虽然比国内要高出许多倍,但消费水平也呈同比例提升.因此,对去国外求发展者来说,如果仅通过赚工资,是很难发家致富的.那么,去美国发展如何才能"钱"程似锦呢?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汽车历来以质量稳定、经济耐用而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占有优势.从第一批本田汽车在美国俄亥俄州马里斯维尔投产后,日本以此来回应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哈罗德波林的嘲讽--日本人应该“在销售汽车的地方制造汽车“.……  相似文献   

13.
吴琦幸 《驾驶园》2008,(1):97-99
根据新华社2007年10月3日的报道:"1951年中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为852人,2002年则达到10.9万余人.这是卫生部近日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报告指出,2000年以前,机动车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上升.据公安部门的报告,2000年后全国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10万人上下,受伤人数50万左右.中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数约占全球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死亡数的8%."      ……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动车》2002,(2):39-39
最近,美国企业界大闹"破产效应",对整个社会引起了极大震荡.去年10月中,品牌企业宝丽莱申请破产保护;12月初,美国十大公司之一的安龙轰然倒下;1月22日,零售业巨商凯玛特告衰;28日,环球电讯也同样传来恶讯.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内,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巨型企业一个个成了"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安龙和环球电讯分别创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和第四大破产纪录.动辄就是上百亿、数百亿美元血本无归,实在让人心惊肉跳,同时也引起了美国企业界的沉痛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回顾上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自行车,大多数是类似Schwinn Cruiser和英国进口的Raleigh Chopper这样的"童车"。在1973年,因中东战争而引发的石油禁运和OPEC石油输出组织的建立,让汽车这种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交通工具成为生活负担。70年代末美国汽车产业重新  相似文献   

16.
徐向田 《驾驶园》2001,(10):6-8
我国乃礼仪之邦.古往今来邻里亲朋间交往是极崇尚"大度"而鄙视"小气"的,向来把"交情"二字看得很重,而情谊的深浅则往往表现在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对方是否援手相助或当自己因一时所缺而对方是否慷慨.于是,"雪中送炭"、"有求必应"成为千古美谈,而"一毛不拔"、"为富不仁"则被称为"吝惜鬼"而遭人唾弃.诚然,作为生活在拥有如此古老文明的国度里,我们以人与人之间富有"人情味"而自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矛盾也由此而生,面对着朋友相求,倘一味凭感情用事,后果往往与自己的初衷相悖,不仅不能加深彼此间的友谊,有时反会造成彼此反目,甚至陷入无限烦恼之中.  相似文献   

17.
车行 《重型汽车》2001,(5):26-27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早已卓誉世界,众人皆知,而人们对拥有约10万人马的"丰田销售军团"恐怕知之不多.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除产品质量外,与其独特的销售策略有很大关系.如今,奔驰在世界各地的众多丰田车,已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语变成了现实,而这正是该公司"销售军团"勇猛推销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南方的冰雪灾害, "5.12"汶川特大地震,8月北京奥运的辉煌,10月神七顺利飞天,这一年所经历的大喜大悲之事都是如此的让人感怀.而临近年关,由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演化而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季节的与经济的双重"严冬"逼近,让人感到了阵阵寒意.  相似文献   

19.
刘峙 《摩托车》2013,(14):86-95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原先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摩托车已不再遥远,而它们在国内摩托车爱好者群体中的关注度也逐渐升高。近期,编辑部就接到或收到了多位读者的电话及邮件,问题的重点就在于哈雷戴维森(下文简称"哈雷")摩托车及哈雷骑手们所独有的精神为何物.以及为何发轫于美国的哈雷品牌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而我国经过数十载发展的摩托车品牌却仍旧无法实现新的飞跃。因此,本文拟从哈雷与两次大战的战火、独特的西方文化、铁血军人、骑士精神、哈雷周边衍生物、大型摩托车聚会、哈雷历史博物馆等多方面内容,对百年哈雷进行全方位剖析,以使广大读者真正了解哈雷品牌的发展,以及取得今日巨大影响力的始末,进而藉此对我国摩托车产业进行更为深刻而客观地思考。  相似文献   

20.
《摩托车》2015,(4):12
"美国队长"Steven Rogers对哈雷摩托情有独钟,在电影《美国队长》中他就选择了哈雷戴维森的WLA,Hard Tail(硬尾)车架,简单、坚固是其最大的特点。当年哈雷戴维森WLA摩托车跟随着美军跳上了战火弥漫的二战欧洲战场,并由于战争时的出色表现而得到美国海军频发的"E"奖章。当然,作为美国队长展示个人魅力的座驾,哈雷戴维森坚实可靠的感觉也和队长的个人特点配合的很贴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