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保证隧道的交通功能,实现城市水下隧道与近岸道路的连接,解决矿山法隧道水下段最小覆盖层厚度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水下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的讨论,针对江西赣州市蓉江四路章江隧道水下段最小覆盖层厚度,提出一种更为经济、合理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以风险分析、数值计算、监控量测为手段,确定施工风险大小,结合交通功能、经济分析、社会效益,确定最小覆盖层的优选方案。最后,对提出的确定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周家嘴路越江隧道是2014年上海市首批四个BIM应用试点项目之一,也是国内首个全寿命期采用BIM技术的隧道工程项目。基于隧道工程特点,编制国内首个越江隧道BIM交付标准和行为标准,研究其管片自动化建模技术,进行碰撞检测、总体筹划、管线搬迁、交通组织和施工方案模拟等BIM应用,并研发了"基于BIM技术的隧道工程全寿命期协同管理平台"。其研究成果将提高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工程建设效率、减少失误、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3.
杨秀权 《隧道建设》2012,32(6):763-766,781
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贯穿于施工阶段的全过程,以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越江隧道工程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为例,从地质工作和环境调查、盾构选型及细节功能设计、施工方案制定和优化、风险管理、标准化作业、关键工序节点验收和内控等方面,阐述了复杂地质盾构隧道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风险防范的对策,较详细地介绍了越江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周家嘴路越江隧道为工程依托,对双层长大盾构隧道的火灾排烟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火灾工况条件下隧道内温度场、能见度和一氧化碳浓度的模拟计算,对疏散通道的设置方案和逃生救援对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此类型隧道,在采取了相应的逃生救援措施后,采用纵向通风方式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何历超 《中外公路》2021,41(5):203-206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采用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施工.盾构隧道下穿长江深槽,最大水土压力0.98 MPa、最小覆土厚度不足17.4 m,是目前中国国内埋深最大、水土压力最高的电力越江隧道.该文针对长距离越江隧道下穿冲槽区的施工难点,对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的掘进参数控制、盾构姿态调整、泥水循环管理、同步注浆控制、盾尾密封方案等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为后续类似地质条件下大直径长距离电力越江隧道高效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北保宜高速公路红岩寺隧道初勘及初步设计成果,从隧址区地质条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按照《隧道岩溶涌水专家评判系统》对红岩寺隧道进行了涌水量预测,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环境影响等对红岩寺隧道初步设计的K线方案与E线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更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的最终设计线路。  相似文献   

7.
沉管法修建长江越江通道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越长江的越江通道方式选择中,除了桥梁之外,还有水底隧道。本文根据南京、武汉两城市环境状况及无景规划的要求,从河床断面、工程地质、河段水文、河床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采用沉管法修建越江隧道的可行性,并论述了水底隧道的优越性。同时对长江水底隧道的修建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介绍了南京、武汉两座沉管水底隧道方案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瞭望台     
《上海公路》2023,(3):210-211
<正>龙水南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南线隧道浦东段顺利贯通2023年6月23日,龙水南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南线隧道浦东段顺利贯通,标志着上海市越江隧道工程建设又完成了一项重要节点。本次贯通的区段从浦东1号工作井至高青西路2号工作井。“龙耀号”盾构掘进过程中,克服了小曲线转弯半径及大纵坡掘进、近距离下穿雨水管线及穿越超潜覆土接收等技术难题。最终“龙耀号”接收时,顶部覆土仅2.84 m。接收时,采用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新技术,将隧道和暗埋段一起施工,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钱江盾构隧道江北明挖段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基坑深度和基坑安全等级,结合工程场地条件和地质情况,对深基坑围护地下连续墙、SMW工法桩、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及放坡开挖等型式的运用.阐述了软土地区大规模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要点、地下连续墙叠合结构计算要点、隧道上部风塔与主体结构的共同作用的分析要点以及明挖隧道耐久性设计要点,为类似越江隧道岸边明挖段设计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0.
夏鹃路隧道属于市政道路,穿越规划智慧公园山体。受整个路网规划影响,线位不能过多调整,导致隧道具有浅埋、偏压、大跨径的特点,难度极大。文中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采用工程类比及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总体方案、横断面布置、衬砌支护、施工方案等进行分析及设计,并对二次衬砌、中隔墙等结构的安全性和受力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海底隧道盾构方案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俊  刘洪洲 《公路》2006,(6):190-194
盾构法已经在国内外的地下工程中广泛运用,特别是国外著名的海底盾构隧道,如英吉利海峡隧道、日本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荷兰W estersche lde隧道;国内先后用盾构技术建成大连路、复兴东路盾构过江隧道,还有在建的上海翔殷路越江公路隧道、上中路隧道和已经开工建设的上海长江桥隧工程。文中首先论述了国内外大直径、高水压、长距离推进等盾构施工关键技术,并结合珠江口海底隧道的建设条件与国内外的成功实例,对海底隧道盾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鳗鲤嘴路—华夏西路节点是保证鳗鲤嘴路、前滩大道和华夏西路辅路沟通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三条道路转换的交通枢纽。节点工程设计方案导致现状上中路隧道上方覆土厚度降低2.3 m,为避免上中路隧道上方直接卸土后导致隧道结构上浮量超出监管单位的要求,选取了等载换填和地基加固两种常见的隧道保护方案,从保护措施效果、施工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施工难易、造价等角度分析,认为在该节点上中路隧道保护方案采取水泥搅拌桩加固保护方案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城市快速路及立交系统的主要选择方式,隧道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该文结合郑州市东风路文化路下穿隧道工程,对城市繁华地段下穿隧道设计中一些共性问题加以探讨,以寻求、积累更多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城市阳台建设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位于城市阳台景观带的江东路以下穿道路的形式建设,因此对江东路隧道的交通组织设计和路网可靠度进行研究.通过对5个现状交叉口交通流量的调查,对现状交通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江东路隧道项目进行了交通组织设计,并通过路网可靠度研究得出了隧道建成前后岙滩片区道路网络结构的稳定性结论.结果表明:江东路隧道建成后,岙滩片区南北通向路网系统可靠度从73.8%大幅度提高至92.6%,有效提高了整个岙滩片区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立民 《隧道建设》2016,36(4):379-383
秦岭输水隧洞出口端邻近黑河金盆水库,为缩短洞线长度,减小工程投资,在勘察设计阶段对下穿黑河金盆水库区的地质条件进行认真研究。在对地面大量调查基础上,采用钻探、物探、取样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评价研究方法,详细分析秦岭输水隧洞通过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及隧洞施工对水库渗漏的影响程度。根据影响分析结果,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止库水渗漏的隧洞施工建议。经施工实践证明,秦岭输水隧洞洞线方案选择经济合理、对库区及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会荣  谢乔木 《隧道建设》2019,39(Z2):318-325
针对南渡江水文、潮汐、地质等工程特点以及文明东越江隧道项目特点,对围堰分段、分期、高程设计、隧道埋深方案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结合防洪评价、工期、造价等因素对围堰设计、基坑设计等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结果表明: 1)合理确定围堰平面布置方案和施工工期是该方案成败的关键; 2)采用两边放坡的大开挖方案,结构内力、变形、沉降较双排桩显著降低,围堰结构更加安全,并能大幅缩短工期、节约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中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抗剪型同步注浆单液浆材料。该新型单液浆具有大比重、低稠度、高抗剪的特点。采用该种新型单液浆在上中路隧道、上海长江隧道等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控制周围土体变形及隧道的稳定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该文对该种新型单液浆在上海地铁隧道盾构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叙述,并对该新型单液浆在地铁隧道施工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统路地道改建工程与现有合流污水管盾构隧道基本处于平行或重叠的位置关系,并且距离较近。该文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结合不同工程范围合流污水管和地道基坑的相互关系,通过有限元模型分区段模拟分析了基坑开挖对合流污水管的不利影响,为基坑方案可行性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19.
隧道工程多深埋地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地表调查、隧道内开挖过程中的地质跟踪及多种物探仪器测试相结合等手段,以实测的各种数据为依据,对寨了隧道存在的隐伏地质灾害和围岩分级作出判定,适时地对原设计和施工工艺进行调整。并阐明和提出施工应重点关注洞内裂隙的溶蚀发育情况,判定隧道围岩为Ⅴ级,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结合奉恩路长凼子岩溶隧道地质预报成果,介绍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中的探测方法、探测效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