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地铁设备接地的要求,论述地铁车站接地形式的选择和接地敷设方案的设计。在一般情况下,采用以车站主体结构钢筋为自然接地体的设计方案;在自然接地体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设置外引人工综合接地装置、利用围护桩结构钢筋、换土、降阻剂的辅助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个与目前习惯做法不同的接地方案,其理论根据是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实践根据是现场实验、测试结果。明确提出利用地下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它的接地电阻在0.5Ω以下,完全符合电气设备接地要求;地下结构钢筋是一个等电位法拉第笼,是地铁这个电磁环境中一切设备的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阻碍钢支柱与桥梁钢筋间形成杂散电流通道但提供雷电流泄放通道的方法,对架空地线的防雷接地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架空地线防雷接地方案选用原则,分析既有接地方案的不足,提出采用雷电冲击接地器接地的新方案。完成了雷电冲击接地器样品试制并在工程中试用,建议在今后地铁工程高架桥架空地线防雷接地设计时选用。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接地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地铁接地设计通常采用外引接地极、绝缘引入、设置专用接地网的现状,参考国外地铁接地的设置形式,分析地铁接地网与结构钢筋不能做到真正绝缘的原因.实践证明,采用不大于1Ω的接地电阻完全能够满足地铁对接地的要求.结合实际,说明在地铁接地设计中可以用车站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合理地确定接地电阻的大小,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电力牵引区段牵引电流及雷电对ZPW-2000(UM)轨道电路设备的干扰,信号专业沿铁路线敷设了铜质贯通地线,贯通地线的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Ω。普速铁路长大桥隧地段信号接地可借鉴《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中施工工艺工法,指导信号接地的设计及施工。新建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桥隧总长约394 km,占总线路长度的42.8%,长度大于1 km的桥隧要求设信号接地,接地钢筋原则上采用构筑物非预应力结构钢筋。电力、接触网等强电的接地不与信号接地钢筋接触。桥隧地段仅设于线路右侧的通信信号电缆槽内设信号接地贯通地线,电力电缆槽不设贯通地线。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铁接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地铁电气设备的接地是采用外引接地体,绝缘引入。作者提出取消这种作法,直接利用地下车站的结构钢筋作自然接地体,地下结构就是地铁的“地”,地下车站结构钢筋,由于杂散电流防护的要求,横向和纵向相互焊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等电位法拉第笼,是所有电气设备最理想的“地”。这个法拉第笼的接地电阻在0.1-0.5Ω之间,完全符合接地电阻的要求,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低压配电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TN-S)系统,使地线和中性线分开,对测试杂散电流没有影响,地面高层公用建筑利用地下厢形基础作自然接地体,飞机、轮船、地铁的电动客车的电气设备也需要接地,它们到哪里去找“地”,还不都是以它们自身的外壳作地。利用地下结构作地铁的“地”,不是靠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用30年的工程实践证明出来的。作者不加任何修改的将20年前的一次接地实验报告原文登录出来,并且把北京地铁测试的接地电阻摘录于后,供读者分析参考。作者提出三条结论,作为地铁接地的处理原则:1.地下结构钢筋焊接成等电位法拉第笼,就是地铁的“地”,是一切需要接地的电气设备(包括强电和弱电)理想的“地”。取消地铁的外引接地体,不仅可以节省大量铜材,还可以减化施工程序,无疑对地铁的建设是非常有利的。2.电力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低压配电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TN-S)系统,地线和中性线彻底分开,地线中没有不平衡交流电流流过,对测试杂散电流没有影响。3.电气设备准绝缘安装,变电所一点接地。所谓准绝缘安装,就是电气设备的基础槽钢和结构钢筋间要进行绝缘处理,不得有电气联接。这样作的目的是防止杂散电流对电气设备的腐蚀,所有地线在变电所一点接地,不得重复接地。这样避免杂散电流在地线中乱窜。当然直流正极接地时也不再会发生烧毁地线的故障。  相似文献   

7.
车站主体结构钢筋与地网的连接方式是城市轨道交通接地系统及杂散电流防护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人身、设备安全及杂散电流分布。分析了结构钢筋是否接地对人身安全的影响,仿真计算分析了结构钢筋接地以及对杂散电流防护的影响。结果表明,主体结构钢筋与地网连接可有效保证车站人身及设备安全,并不会额外增加轨道对排流网和结构钢筋的泄漏电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不同供电系统下最大牵引电流在贯通地线中分布情况,研究提出了利用铁路沿线桥隧地段内通长钢筋替代铜线作为贯通地线的方案.结合该优化方案,论述了钢筋截面积取值的计算方法及钢筋受热后对混凝土的影响,为今后综合接地系统的方案优化提供了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主要叙述了8K型电力机车控制电路接地保护的特点,着重分析了控制电路接地保护改造的原理,并从加装,改造的角度阐述了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践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铁供电系统供电方式的特殊性,其接地系统的方案一直存在争议。结合国内规范及国内轨道交通项目的常规做法,从接地网的设置、低压侧的接地、接地电阻值的选取、直流系统的接地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以后的地铁接地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目前铁路信号机房雷电防护与接地测量现状,结合现场实际运用需求,创新性提出适用于各类铁路项目的信号机房防雷接地监测系统方案。运用智能化综合监测技术,对现场重要接地点的接地电阻、设备接地可靠性、SPD运行状态、电气完整性等状况进行统一监测,诊断工作状况,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发现异常及时报警,为铁路信号设备可靠运行和铁路运输正常运营提供安全保障。此系统技术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朔黄重载铁路项目,并于2021年12月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防雷监测装置和防雷监测系统》(专利号:ZL 202120295985.0)。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防雷接地与杂散电流防护之间存在的矛盾,结合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CJJ 49-92《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及目前地铁接地应用现状,对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利用结构接地的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介绍了适合于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的主体结构接地方案,并对地铁全面采用结构接地的方案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论地铁设备接地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铁车站设备接地种类及接地方式、接地环境的分析,指出地铁设备接地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方式,同时提出了共用接地电阻的确定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地铁主体结构钢筋接地对人身安全防护和对杂散电流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论证分析,阐述了地铁主体结构钢筋与地网连接的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保护接地的概念和设备保护接地的原则,对比分析了不同的车体保护接地方案的优缺点。直接接地方案与接地电阻方案相比,前者使流经车体的电流的比例要大。增设接地电阻对减少流经车体的回流电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CRH380BL型动车组的3种接地改进方案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不同接地方案对动车组运行造成的影响,并对CRH380BL型动车组的接地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地铁车辆在牵引供电系统中的回流性能,并提出车辆接地优化设计方案。针对常用时域仿真分析方法无法准确连续反映车辆整体运行过程的不足,提出一种用于地铁车辆接地回流性能分析的车网联合动态仿真技术方案。以车体采用经保护电阻接地和直接接地两种技术方案的实际车型为研究对象,在通用仿真环境下建立包含车体、车辆接地电路、牵引负荷、钢轨回流电路以及供电网络的综合模型。基于地铁线路和车辆关键参数获得牵引计算结果,并将其导入仿真模型,实现车辆牵引功率、受流位置持续动态刷新,从而模拟车辆运行过程接地回流分布特性。仿真分析表明,在同一线路采用相同牵引控制策略时,经保护电阻接地车型较直接接地车型有更小的钢轨至车体回流以及车体间电流,但车体电位略有抬升;并进一步基于电阻接地电路提出了两种优化接地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证明这两种方案均兼顾了整车的车体回流与电位抑制。该仿真方法对校验地铁车辆接地方案性能具有实用性,所得仿真结果对接地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铁接地网的设置方式和水晶岛站接地网方案及采取措施的阐述,提出了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地铁综合接地网接地电阻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重庆地铁一号线(朝沙段)综合接地工程设计及施工方式,结合重庆地区地质特点,突出解决地铁接地技术难点——降阻。分析对比现有的接地降阻措施,选取一套由高效降阻材料为主的接地解决方案,阐述由新型接地材料构成的接地网在地下有限空间与高土壤电阻率环境下接地降阻的思路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铁路一般采用沿线设置10 kV电力贯通线和自闭线的供电模式,贯通线为架空线的10 kV配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近年来随着客运专线的建设,贯通线全线基本都采用电缆线路,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很大,铁道部要求贯通线为电缆线路时,宜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针对2种不同接地方式,分析了10/0.4 kV低压系统中性点接地和保护接地的特点,对贯通线为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以及单台和两台变压器时的中性点系统接地和保护接地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