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场间衔接道岔可满足跨场列车运行需要,实现线路融合、互联互通,但其站场布置对信号控制系统要求较高。现对场间衔接中的道岔控制电路、虚拟信号机设置进行分析,简要介绍两场间进路办理的过程,对类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工程中跨联锁区联系电路的实际应用.依据不同场景,分析如何通过场间联系电路完成渡线道岔的控制和跨场进路的办理.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场间联系电路简单、联锁区划分明确,便于运输作业和维护.  相似文献   

3.
客运专线高速场与既有线普速场并站互联互通的情况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多,此时两场间联络线信号机设置情况及普速场列控、联锁设置方案比较复杂。以张呼铁路呼和浩特东站(含高、普速场)为例,详细分析普速场联锁及列控设置的最佳方案,并根据联络线长短分别给出高、普速场间联络线信号机设置最优方案:联络线较短时,因无法设置信号机,可由普速场集中控制该组双动道岔,经过道岔反位的进路,采取在各自的联锁区先后分段办理进路的方式;联络线较长时,需要结合安全、方便操作及节省投资等因素综合考虑,推荐在联络线处设虚拟列车信号机的方案,办理列车接发车进路时,同样需采用两联锁区两段进路分段办理方式。上述推荐方案可实现高、普速场跨场接发普速车及动车组的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4.
简析场间设置渡线道岔和渡线道岔处存在场间联系进路的车站,在计算机联锁系统中渡线道岔的控制方案及渡线处场间联系进路的办理、取消和解锁过程。  相似文献   

5.
并列车场场间渡线实现了跨场跨线列车运行,但其站场布置对信号控制系统要求较高。对设置场联轨道区段和调车信号机、双动道岔双控信号等场间渡线道岔控制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渡线道岔分场控制及经衔接道岔定反位进路敌对照查防护的平行隔开解决方案,既满足了跨线列车运行要求,又保证了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外桥上铺设无缝线路道岔的应用经验和目前无缝线路道岔的研究成果,确定18号无缝道岔的合理结合形式和孔跨布置,制定无缝道岔梁设计控制参数;介绍白家塑2号大桥无碴轨道无缝道岔梁设计情况。该设计对无缝道岔梁的设计可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单线双方向半自动闭塞区间无分歧道岔线路所,及某一方面进站前方存在大于6‰下坡道的有分歧道岔线路所,都存在上、下行禁止同时接车的问题.下面以包兰线某线路所和包西线店塔线路所为例,介绍2种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店塔线路所X进站前方存在大于6‰的下坡道.由于线路所没有股道,进站信号机只作为通过用,所以电路不能按照常规车站做延续进路处理,为了保证安全,须禁止线路所上、下行同时办理接车作业.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本文利用无缝道岔稳定性公式和有限元方法对高原大日温差某车站无缝道岔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在年温差70℃左右、日温差40℃左右局部温度骤变的高原环境下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可能性,并对该车站及两端区间轨道进行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采用胶冻结接头的方式消灭道岔和缓冲区有缝钢轨接头,在西藏地区第一次铺设桥上无缝道岔,一站两区间实现了跨区间无缝线路。通过一年时间在线监测和安全运营,积累了大量高原大日温差跨区间无缝线路可靠数据和运营经验。研究结论:(1)验证了在年温差70℃左右、日温差40℃左右局部温度骤变的高原环境下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是可行的;(2)胶冻结接头作为跨区间无缝线路钢轨连接方式是可行的,可为既有非无缝线路无缝化提供又一个技术方向;(3)在大日差局部温度骤变的高原环境下,跨区间无缝线路养护关键是无缝道岔,一定要注意道岔的轨道几何形位状态和尖轨、心轨的位移,出现不良状态时及时加强养护。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络“八纵八横”战略的逐步推进实施,既有高铁枢纽站因新线引入而增加车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一站多场、多场间短联络线跨场通过等列车进路中,联锁、列控区域的合理划分成为信号系统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合理的联锁分界和列控等级转换方案,可为后期建设、运营维护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以某车站为例,总结新线引入既有高铁枢纽信号系统的技术需求;研究高速铁路枢纽复杂联络线跨场区域内,联锁区域分界、列控等级转换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可应用于高速铁路枢纽工程设计领域,为铁路信号系统设计和实施提供合理依据,同时为解决复杂枢纽联锁分界和列控等级转换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便于办理接发列车和调车进路的人员对进路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提出了进路的存在性问题,并以进路三要素作为判断进路存在与否的依据;阐述了基本进路与变通进路、进路上有关的道岔与道岔、尽头线与咽喉区的调车信号机的区别及意义,以及进路的分类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与一般跨区间无缝线路相比,高原铁路面临阳光辐射强、日轨温差和时变率大等问题,为提升青藏铁路等高原铁路道岔的长期安全服役性能,对高原铁路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可行性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高原铁路及高温差铁路沿线40年的气温分布规律,并基于最速下降法的神经网络算法完成海拔、气温和纬度等复杂条件下的轨温预测,开展高原铁路无缝道岔工程实践与理论检算。结果表明:高原铁路岔区接头处病害突出,实现跨区间无缝线路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从年、日轨温差分析,青藏铁路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环境与已完成跨区间无缝化的兰新铁路、滨洲铁路接近;高原铁路道岔尖轨伸缩量满足规范要求,道岔工电设备基本适应高原铁路跨区间无缝线路运营环境,高原铁路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是可行的。最后提出高原铁路跨区间无缝化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6502电气集中车站,正常接车信号不能开放时,经常办理按进路锁闭方式的引导接车。只要道岔位置与进路要求相符,可破封按下YA使进路锁闭,引导信号开放。解锁进路时破封按下ZRA及进路始端LA可使进路解锁。但实际运用中经常发生引导接车进路用上述方法不能解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目前道岔失表情况下城市轨道列车进路办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分析了道岔失表的故障发生原因,提出了通过单操道岔及人工现场确认道岔位置的方式办理进路的可能性。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分析与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传统手摇道岔方式与单操道岔及人工现场确认道岔位置方式办理进路的效率及风险概率,验证了道岔失表时优先通过单操道岔及人工现场确认道岔位置的方式办理列车进路的可行性,并据此提出道岔失表现场处置程序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线共咽喉大站信号平面图设计中遇到的进路信号机、进路表示器以及地面载频设置的有关问题,结合相关规定及需求分别进行探讨。提出将具有出站性质的正线信号机直接设计为出站机构,以满足纵列式车站正线信号机的设置需求;对于超过7个发车口的车站设置进路表示器时,通过3种方案比选,提出有条件按方向别代替线路别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上下行交叉车站站内正线载频切换和不切换2种设置方案,采用按统一设置地面载频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与常规轮轨线路的道岔转换方式有所不同,中低速磁浮线路的道岔转换采用整体移梁方式。中低速磁浮线路具有与道岔自成一体的道岔转换系统,信号联锁与道岔转换系统之间为接口关系。在分析磁浮道岔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磁浮线路道岔启动电路的9个技术条件。对我国已开通的中低速磁浮线路道岔接口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了由联锁参与控制逻辑的道岔接口控制方案。针对该方案,提出了磁浮道岔控制电路中信号与道岔接口所需设置的继电器类型,并对道岔与信号的接口控制电路(包括道岔启动电路、道岔表示电路、道岔模式控制接口电路及综合后备盘接口电路等)提出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磁浮线路道岔启动电路9个技术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客专调度集中(CTC)线路中,跨调度台渡线道岔的处理方案比较复杂,以佛山西站城际动走2线和客专动走3线间增设渡线道岔为例,详细说明跨调度台渡线道岔信号系统的处理方案,以满足跨调度台列车运行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与既有地铁线路接轨道岔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以上海地铁M8线与既有的上海地铁1号线在人民广场站接轨的工程为例,对地铁接轨道岔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搜集既有线轨道设计标准、调查研究接轨道岔现场情况及工作环境,制定施工设计原则,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新材料。 研究结果:与既有地铁线路接轨道岔施工方案,最终采用间隔抽换正线与道岔共用短轨枕和扣件。 研究结论:施工前应做好既有线无缝线路的放散,施工全部结束后恢复道岔两端的无缝线路,并加强两端线路的锁定;FFU合成轨枕侧面应做出凹凸或花纹,新老道床混凝土接触面涂刷界面剂;道岔道床始、终端及道岔道床内设置伸缩缝,排杂散电流钢筋总截面积应满足要求并保证电气连接,尤其注意侧股道床钢筋与直股钢筋的绑扎或焊接。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调度集中系统(CTC)更好地适用于普速铁路,克服目前调车进路需要人工按钮办理的缺点,提出改进方案:新增CTC系统与车站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以获取车站调车作业计划;结合车站机车摘挂作业流程,快速编制机车摘挂计划,并实现调车进路触发;减少车站调车进路误办概率,实现调车进路办理条件检查和安全卡控;CTC站场图界面增加调机(本务机)号显示及自动实时跟踪等功能,提升CTC系统在普速铁路运用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重庆轻轨较新线引进日本的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单轨道岔与通常的钢轨道岔有很大的不同,单轨道岔由4~5节箱型钢梁连接组成,以道岔钢梁整体移动的方法构成单轨列车的运行进路;单轨道岔除了采用单开和单渡线道岔外,还采用三开、五开道岔。  相似文献   

20.
在静海县境内津静公路穿越静海货场的平交道口改立交工程中,框构中心线(公路走向)与货场线中心线夹角仅为23.3°,该桥不但夹角小,而且在线路加固范围内还涉及到两组道岔,线路稳定的控制成为工程重要的关键。为确保框构顺利顶进和既有线路设备安全,结合现场实际,对线路加固设计提出了详细的改进方案,并制定施工组织措施。经过现场实施,确保了施工质量以及行车安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