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血热流行于欧、亚、非、19个国家,近些年来本病疫区仍在扩大。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从1932年在黑龙江省首先发现、现已分布23个省。除新疆鄂木斯克出血热外,我国的出血热与朝鲜、日本、苏联、北欧等地出血热均有肾脏损害,因此于1982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工作组会议”上、将该病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但  相似文献   

2.
<正> 长期以来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这是因为病毒分离未能成功,实验室缺乏有效敏感方法,从而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有人报导用免疫酶染技术(简称酶染)检查病理组织及培养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启示我们使用直接法对出血热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研究。现将1981年11月至1982年元月我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新采取的145伤外周血白细胞的酶染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朝鲜出血热病毒,在病原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以来,在流行病学上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其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虽有各种假说,但均缺乏确凿的病原学或流行病学证据。因此,对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实为有效防制本病的关键问题。 1982年10—12月,在西安××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爆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试图对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采用ELISA双夹心法、ELISA阻断试验、沉淀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流行出血热(EHF)患者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并用免疫电镜观察了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形态;用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家兔观察了其免疫源性。实验表明:①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EHF患者尿抗原,早期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较上述其它检测尿抗原的方法好。②上述多种方法均证明EHF患者尿中确有EHFV抗原排出。③该EHFV抗原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源性。提示:ELISA双夹心法适用于EHF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特异性的心房利钠因子(ANF)抗体,测定了20例健康人和5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ANF含量。结果表明,健康人血浆ANF含量与HFRS患者有显著性差异HFRS组中,除恢复期外,各期ANF均升高,其中以少尿期最突出;ANF的血浆浓度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提示血浆ANF含量的变化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报告一起由实验大白鼠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EHF)小暴发流行。1986年8月~1986年12月,1986年12月~1987年2月两次发病,共12例。全部病例按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诊断标准,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血清EHF 抗体阳性,双份血清EHF抗体4倍以上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早期循环中血小板超微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动态检测 5 0例HFRS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BPC ,直接试管法 )、血小板黏附率 (PAdT ,玻珠柱法 )、血小板聚集率 (PAgT ,比浊法 ) ,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对 8例早期患者循环中血小板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HFRS患者早期即有大量血小板变性、空泡化、膜裂解、颗粒物质减少 ,在异常的血小板内可见到特征性的汉坦病毒颗粒 ;此外 ,HFRS病程各期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均有规律性的改变 ;自发热期 ,HFRS患者BPC、PAdT、PAgT逐渐降低 ,至低血压休克、少尿期 ,以上改变达顶峰 ,从多尿期开始逐渐恢复 ,至恢复期接近正常。对不同病型的患者 ,以上各指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HFRS早期病毒侵入与血小板超微结构、功能改变有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捕捉法和间接法检测IgM时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差异,并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分别用间接ELISA法和捕捉ELISA法检测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标本的IgM水平,并比较两者之间检出率、检测阈值、特异性的差异。结果检测稀释在PBS中的鼠抗IgM特异性抗体,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度类似;检测活动性乙型肝炎和HFRS患者标本,间接法检测IgM的敏感度明显低于捕捉法;检测经二巯基乙醇处理后乙肝组和HFRS组标本,两种检测均为阴性,表明两种方法都具有针对IgM抗体的型特异性;交叉实验结果证明两种检测IgM的试剂均具有针对抗原的特异性。结论急性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毒的潜伏期感染和慢性感染的再次激活应使用捕捉法检测IgM,间接法检测IgM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Fluo-3的荧光强度,对42例确诊的HFRS患者血小板内[Ca2+]i进行测定,并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检测显示,多尿期HFRS患者的[Ca2+]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发热期、少尿期及恢复期的[Ca2+]i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FRS发病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以活化血小板,多尿期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而发热期和少尿期患者的血小板可能由于各种原因的功能缺陷导致其[Ca2+]i并不升高。  相似文献   

10.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可引起实验室感染。1960年苏联首次发生113例实验室感染出血热爆发,以后在南朝鲜、芬兰及国内均有一些报导。以上均为进行出血热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疫鼠—黑线姬鼠、棕背(鼠平)或红背(鼠平)而发生。此类事例已为从事出血热研究人员所熟知,但对其传播机理尚不甚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类实验室感染为普通实验室由于接触实验动物大白鼠而发病。1975年和1978年在日本仙台首次发病,病人  相似文献   

11.
用汉瘫病毒单克隆抗体L133、L13F3、LV48A和LV28B为包被抗体,以其酶标物为指示抗体,建立了分别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抗体(NPAb)和包膜糖蛋白G2抗体(G2Ab)的抗体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该法对6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291份血清标本进行了检测.NPAb的阳性率在2~3病日和8~9病日分别为90%和100%。NPAb的滴度在HFRS的发热期升高,低血压和少尿期达高峰。提示NPAb可能是与HFRS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的重要成份,而且检测NPAb可能有助于HFRS的早期诊断。G2Ab的阳性率和滴度在前三期,即发热、低血压和少原期均…  相似文献   

12.
血液净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炎症介质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连续性肾替代治疗 (CRRT)对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 6(IL 6 )及内皮素 1(ET 1)的清除作用 ,探讨炎症介质在HFRS中的作用。方法 将诊断为HFRS的中型及以上类型患者 4 0例随机分为两组 :CVVH组 2 0例行CVVH ,HD组 2 0例行HD。用ELISA法检测TNF α和IL 6浓度 ,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浓度。结果 ①CVVH组及HD组少尿天数 (3.0± 2 .1,6 .0± 3.4 )、并发症发生率 (2 5 % ,4 0 % )及病死率 (15 % ,2 5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②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③CVVH组治疗后血中TNF α、IL 6和ET 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 ;HD组治疗前后血中TNF α、IL 6和ET 1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④CVVH组滤出液中可持续检测到IL 6及ET 1,未检测到TNF α。透出液中未检测到上述炎症介质。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清除炎症介质 ,改善HFRS的病理生理过程 ,改善肾功能和预后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是治疗HFRS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离子钙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中的变化规律及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了46例HFRS患者不同病期血清含量,并将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做相关分析。结果HFRS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和多尿期时血清含量降低(P<0.05),以少尿期最为显著(P<0.01)。而且随病情加重,结果依次降低,危重型患者整个多尿期也明显降低。血清含量与BUN、Cr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参与发病过程,与病情轻重和肾功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较严重的一种疾病,为了对本病进行更有效的防治,于1979年8月至1980年2月对西安城、乡病毒性肝炎分布情况及流行因素作如下调查研究。方法以西安城、乡及长安县各种职业人群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以城市人口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发现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常于冬季流行,临床特点有发热、出血及肾脏损伤。病情重危,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各疫区均重视抓“三早一就”(早诊断、早治疗、早休息、就地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措施,对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及降低病死率取得了显著效果。遵照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根据部分内部资料及西安地区的防治经验,本文就出血热的辨证论治简述于后,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清离子钙(nCa2+)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中的变化规律及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了46例HFRS患者不同病期血清nCa2+含量,并将nCa2+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做相关分析。结果 HFRS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和多尿期时血清nCa2+含量降低(P<0..05),以少尿期最为显著(P<0..01)。而且随病情加重,结果依次降低,危重型患者整个多尿期也明显降低。血清nCa2+含量与BUN、Cr呈负相关(P<0.01)。结论 血清nCa2+参与发病过程,与病情轻重和肾功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对出血热尚无特效疗法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我们从1981年开始采用恢复期血清治疗早期重症出血热患者。共治疗8例,全部为22~50岁的男性患者,均于发病1-5日内住院。5例测出血热免疫荧光抗体均为阳性,滴度为1:320—1280(由西安医科大学病毒室岐天茂老师等协  相似文献   

18.
<正> 人类6到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6,HHV-6)是一种新发现的疱疹病毒,它在人群中广泛感染,并与多种疾病有关;但目前对该病毒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该病毒的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1986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Salahuddin等首次报道了从6名患B淋巴细胞瘤及淋巴腺炎的患者(其中2名HIV阳性)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毒;由于该病毒同时又感染入的B淋巴细胞,故当时命名  相似文献   

19.
<正> 急性病毒性腹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也见于成年人。自1973年发现轮状病毒(Rotzvirus)以来,1975年至1976年印度发生过一次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大流行,世界其他各地也有散在流行。国内1978年用免疫电镜自婴幼儿腹泻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以后,全国各地陆续有报道,  相似文献   

20.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流传较广,死亡率高,对人民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我国有27个省、市报告发生本病。出血热病在发病早期,易和上感(普通感冒和流感)相混淆,临床上尚无好的确诊办法。实验诊断方法上,目前虽有间接免疫萤光法测IgM,可达早期确诊目的,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