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6):588-588
本刊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交通运输部不久前批准了《长江口航道发展规划》,这是长江口航道发展史上首个科学完整的规划。《规划》提出“力争用10~20年时间,建设成以长江口主航道为主体,北港、南槽及北支等航道组成的安全畅通、保障有利的现代化长江口航道体系”。《规划》范围是长江口徐六泾至长江口灯船,  相似文献   

2.
曹波  付桂 《水运工程》2013,(11):33-37
随着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的建成通航,维护及管理的重要性凸显。信息化建设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为航 道水深保障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分析长江口数字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根据建设需求,对长江口数字化信息建设 的功能需求、总体目标及总体框架结构建设提出一些初步构想。结果表明:长江口数字化信息建设功能模块应包含航道维 护管理、航道行政管理、航道资产管理、航道智能监控、水下地形动态监测、对外信息服务等。长江口数字信息化建设预 期总体目标是建成“三大平台,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3.
李锋  黄纯 《世界海运》2018,(5):44-47
长江口深水航道利用边坡自然水深提升通航效率并建设长江口复式航道是解决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能力不均衡饱和状态的一个项重要工程,而助航浮标的配布是复式航道建设的一个难点。针对该问题,分析采用传统的航标配布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虚实结合"的航标配布策略和详细的配布方案,为长江口复式航道的营运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刘长俭  袁子文 《水运工程》2020,(10):106-109
针对长江口航道发展问题,对航道面临的形势要求、现状条件进行研究,采用航道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对比分析的方法,剖析长江口航道总体通航能力、南槽航道通航水深、南港航道通航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北槽通航管理、推进南槽一期工程建设、研究北港航道开发建设、提升南港航道通航安全水平、谋划北支航道发展方向等建议,希望能为"十四五"期长江口航道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南槽航道疏浚工程2013—2015年现场实测资料表明,工程实施后南槽5.5 m航道实现了疏浚贯通,航槽稳定运行且易于维护,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并为南槽航道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条件。同时,提出南槽航道后续开发建设应着重遵循的原则。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口航道体系建设、上海市滩涂围垦和长江口综合整治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历时40年研究和13年建设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已于2011年5月实现了12.5 m深水航道正式通航,长江口航道体系格局因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跨入了后12.5 m时代.在对长江口航道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后12.5 m时期长江口航道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信息集锦     
《集装箱化》2005,(7):42-43
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在上海成立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经国务院批准于2005 年5月17日在上海成立,具体负责长江干线浏河口至长江人海口约122km的航道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和科研工作等。此举将进一步理顺长江口航道管理体制, 确保长江口黄金水道的畅通,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健全长江口航道长效管理机制,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李)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为彻底改善长江口航道通航能力而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GPS在长江口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首级GPS控制网的布设、施工船舶定位与监控系统及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水道港口》2016,(2):159-165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三期工程已于2010年3月通过交工验收,2010年底将上延至太仓荡茜闸。为充分发挥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尽快实现与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无缝对接,实施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向上延伸至南通建设工程十分必要,而航道设计参数的确定是航道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代表性船型确定的基础上,通过航道设计宽度、水深以及工程区域潮汐特性的分析,确定了航道设计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乘和二乘模式下的乘潮概率以及水位利用。航道设计参数的研究为潮位的合理利用、减少疏浚工程量、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船舶趋于饱和的问题,进行长江口智慧航道构架的初步研究。采用物联网监测技术和安全预警调控技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部分传感设施以及时空信息数据体系和信息云平台等建设,构筑长江口智慧航道,对提高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行效率、提升航道通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连明 《船艇》2003,(10):29-33
8月28日、29日我厂相继收到了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和一航局长江口项目部的两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祝贺我厂为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建造的专用施工船舶“打设一号”提前完工,感谢船厂为该项工程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感谢船厂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海事部门船舶运输管理系统(VTS)资料及交通运输部长江干线货运量统计资料,对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运行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深水航道通航压力的缓解对策及建议。研究表明:长江口航道货物通过量快速增长,重进轻出态势进一步发展;通航船舶运营组织方式发生一定变化,船舶朝大型化方向发展,尤其船宽超过45 m以上大型船舶数量增加明显,长江口12.5 m主航道的双向通航能力尚显不足。为缓解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压力,宜加快长江口航道体系建设的实施步伐,并适时加强长江口主航道拓宽可能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后,国家逐渐加大对长江航道建设的资金投入,长江航道局按照“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建设思路,多头并举,大力实施畅通航道、数字航道、文明航道、和谐航道建设。在下游,实施了马当沉船打捞,东流、太子矶水道治理工程,并结合长江口一、二期整治,实施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上延工程;在中游,实施了天星洲、界牌、碾子湾、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上海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通海航道水深不能满足大型船舶进出港需要,上海深水港建设的紧迫性日益突出。经对上海港两条通海航道--长江口航道和杭州湾航道进行比较,认为应加快长江口通海航道的整治,近期应加紧开发杭州湾深水航道。文章介绍了杭州湾航道试挖工程方案及工作进展情况,指出杭州湾航道试挖及对试挖槽的回淤分析研究将为上海在杭州湾开辟深水航道并建设深水泊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高长江口内航道通航能力,分析长江口内航道水文条件、船舶通航情况和制约通航的因素,提出长江口船舶航行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建立良好的通航规则,分航道通行;利用自然条件加强通航效率;海事、港航管理部门应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6.
乐嘉钻 《水运管理》1996,(4):25-28,13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开发的看法乐嘉钻一、开发长江口深水航道刻不容缓上海由一个小渔村凭藉水运的发展和港口的建设,逐渐成为一个大城市。1930年,黄浦江航道全线达到了长江口通海航道自然水深6.0米,满足了当时洲际运输主力船型吃水7.0—9.0米的要求(大船...  相似文献   

17.
《水道港口》2007,28(2):149-149
长江口三期工程科研项目“长江口航道三期工程航道冲淤及减淤方案研究”、“长江口北槽12.5m航道通过能力研究”、“长江口三期工程河床演变分析研究”和“长江口航道信息平台开发”等4个专题的工作大纲在2007年3月份已通过了交通部专家审查。据悉,长江口航道冲淤及减淤方案研究通过对流场、泥沙场变化对深水航道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有关解决方案,对保障三期工程顺利实施将起到积极作用。对长江口北槽12.5m深水航道通过能力进行研究,将为科学评估三期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通过能力,充分利用航道资源以及长江口航道发展规划及航道的科学管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楼飞  季岚  李蕙  丁洁 《水运工程》2023,(1):75-81
针对长江口北港、南槽生态航道的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和航道发展需求,梳理已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化建设情况,提出长江口生态航道建设的核心和模式。结果显示:1)南槽和北港生态航道的建设需以确保河势格局稳定为基础;2)需与滩涂保护、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形成联动布局;3)需积极研发和应用生态结构,构筑“人工生态礁体”群,优化河口综合环境;4)需结合滩涂泥沙资源需求和航道建设自身筑堤用沙需求,实现航道疏浚土的资源化、生态化利用;5)需强化建设运营中科学的管控体系、生态补偿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李勇  邵卫忠 《中国水运》2009,(11):58-59
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文章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水域施工背景和现状作了介绍,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1 船型简介 上海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航道治理工程,其关键工程是在长江口浩瀚的江面修筑一条长数十公里的堤坝,阻挡江水的流动,强迫长江水集中在主航道内流动,冲走航道底部的泥沙,达到加深航道的目的.建堤坝的施工环境条件复杂,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泥沙含量大,能见度低.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决定为二期工程设计建造一艘基床抛石整平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