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四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部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自主发展的零部件产业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将变成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联系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需要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2.
载货车市场在2004年进发出巨大的潜能,其中重型货车更是独领风骚。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载货车的产销同比增长超过25%,重货产销同比增长超过40%,大大高于轿车市场和汽车产业16%的增幅。在200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重型汽车将继续在我国汽车产业领域保持着一定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正在萌发,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品及技术的升级,将给汽车及相关产业带来深入变革。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已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战略制高点,我国也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为加速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及核心竞争力,文章在总结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政策、市场、企业及技术四方面深入分析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体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汽车产业实际情况,提出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全国1979~1989年的统计数据,选择与重型汽车需求相关的多种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预测“八五”期间全国重型汽车的需求量,为有关部门制定重型汽车生产规划、安排相关产业的配套以及研究市场需求提供参考。一、重型汽车发展概况“七五”期间,我国重型车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等重型汽车骨干企业均在原重型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发展质量整体向好,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未来一段时期,将顺应汽车消费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态势,持续推进其创新发展、结构优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将自主品牌培育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将成为新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我们殷切地希望全国重型车、专用车生产厂商及零部件供应商莅临“2006年中国重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论坛”,此次会议是目前国内重型汽车行业最高级别的专业峰会。会议将围绕今后几年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对重型汽车行业的影响。新的产业政策及法规对重型车、专用车行业的影响。专用汽车市场分析及预测,重型车零部件发展战略。重型车出口问题与对策。西部重型汽车城发展比较优势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7.
坐落在重庆市双桥区的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红岩公司),毗邻驰名中外的大足石刻、风光绮丽的龙水湖、巍峨雄伟的巴岳山。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市场经济洗礼后,红岩公司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在重型汽车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潜心打造我国重型汽车制造基地,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如今,十里车城处处欣欣向荣,已成为重庆西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1984年到2005年,斯太尔相伴中国重型汽车产业走过了22个春秋,中国重卡人经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全面完成了斯太尔重卡技术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与成长,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以斯太尔平台为基础的中国重型汽车产业发展平台。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而今天,中国重型汽车产业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发展,创新与挑战。试问,谁可再相依?  相似文献   

9.
吴勇 《汽车情报》2004,(5):30-32
酝酿已久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望近期出台。这意味着使用了将近10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取向是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健全汽车产业法制化管理体系,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我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所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它的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和带动作用非常强,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产业集群内,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将会形成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大大降低生产和交易的成本,形成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合力,造就主导产业强劲的竞争力,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和效应,进而加快汽车产业的发展。制定实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变革中的中国汽车市场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产业融合将成为未来趋势。随着新一代通信、能源、材料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加速调整,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如何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技术突破,是整个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在日前由慕尼黑博览集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胡斌祥  赵彦州 《北京汽车》2007,(6):17-20,33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汽车产业集群化是欧美日汽车强国培植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湖北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文中分析了湖北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联结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韩庆 《天津汽车》2010,(5):18-19,50
产业组织合理化一直是困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产业重组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文章介绍了中国汽车产业重组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对不同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得出目前有4方面因素阻碍了中国汽车产业重组活动的发展。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未来我国将出台包括产业整合规划、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汽车产业重组。  相似文献   

14.
汽车产业是反映国家工业水平的代表性产业之一,许多国家都将其视做支柱和战略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和扶持。然而正如众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汽车产业缺乏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美国汽车产业所走过的路值得借鉴,尤其是讨论美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美国汽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从汽车产能是否过剩、汽车产业集中度是否相对偏低、汽车产业是否具备了由"大"变"强"的基础、区域资源分割阻碍汽车产业发展的程度四个问题入手,对"十一五"末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行甄别。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内在要求、自主品牌建设对汽车产业发展要求和行业结构调整对汽车产业发展的要求。最后,从产业定位取向和产业职能取向两个方面提出"十二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6.
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确定了将汽车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的决策部署,并根据这一战略决策,决定实施"百万辆汽车建设工程"。笔者作为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总经理,在园区经营和零部件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在对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陕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来关心、支持陕西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汽车产业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产业之一,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遍布全世界。而由于汽车产业的性质,各地往往以产业集群作为其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若干个公司在纯粹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以产业的网络组织为形式的集群间的竞争。全球的汽车产业主要受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汽车集群控制,这些集群融人全球产业网络,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战略性环节”,其汽车产品占领了全球主要市场,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领先者和创新驱动者,左右着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循序渐进地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产业集群——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动向和必然选择最近两年,我国上海、广东、吉林等若干地区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决策中提出,要以集群化的思路发展本地汽车产业,大力培育汽车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19.
汽车产业和IT产业的融合,将形成第二汽车世纪全新的、协同的商业运作模式,将实现汽车产业财富的不断重组与提升新世纪,汽车产业正加速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年代。不承认这一点,就会再次失去创新的机遇,陷入泥潭之中。当前,汽车产业各个领域的创新工作,都必须和IT产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现实却是,在汽车产业内部、在汽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现状的分析以及产业集中度和空间集中度的度量,发现汽车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偏低、空间集中度离散的现象。作者提出通过采取注重汽车产业政策发展、加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等三种途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