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市域铁路工程运营组织模式、快慢车开行方案、越行站配线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了适应市域铁路工程的运营组织模式(是否开行大站快车以及具体开行方案),总结了各类越行站功能特点及配线设置思路,为类似工程研究快慢车开行方案及越行站配线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新线的开通改变了原路网系统的物理结构,拓展了大量新增客流OD,为提高运输企业效益和优化旅客服务质量提供了条件,同时新增跨线列车的开行也使既有高铁运营线路通过能力更加紧张甚至饱和,列车开行方案调整势在必行。高速铁路新线开通条件下,运营线路列车开行方案调整的关键在于新线与运营线路列车开行方案的协调优化。本文提出了列车开行方案系统化调整流程,探讨了高铁新线开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调整备选列车集合的确定原则,分析了列车开行方案调整措施及相应影响,研究了列车开行方案调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最后,以郑徐高速铁路开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调整为例,为实际工作中列车开行方案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采取Y型交路与快慢车组合运行的列车开行模式,能够有效扩展线路的运输服务范围,并有效缓解长运距乘客出行时间过长等问题,该模式的组合效益与各类型列车的开行对数和快车停靠站方案等因素密不可分。本文首先对Y型交路快慢车运行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客流起讫点对Y型交路客流区段进行划分,建立了乘客广义出行费用函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Y型交路快慢车停站方案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最后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结果表明,相对于Y型交路单一直通运营方式而言,Y型交路结合快慢车的组织模式可以有效优化乘客的出行体验以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4.
<正>东京:"飞站"和"越行"二战后,受东京城市沿线放射轨道的不断扩张及市民职住分离等因素影响,东京地铁早晚高峰长距离出行需求激增。为适应交通需求的变化,东京地铁采取"飞站"和"越行"方式开行快速列车服务,对缓解高峰拥堵效果明显。在既有线路运输能力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东京的开行快速列车服务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香港:线式换乘香港地铁鲗鱼涌站于1989年8月开通运营,该站为观塘线的终点站,并与港岛线换乘。受当时该站附近商业发展影响,导致鲗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快速增长的客流带来了换乘车站换乘通道内客流疏散不及时、行人换乘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以及车站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通过分析列车运输能力、车站运营设施通过能力,建立列车输送与车站运营设施(站台、通道)的能力匹配关系。基于客流需求,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人-车-站”的动态平衡条件。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两路口站为例,依据列车开行方案、上下行楼扶梯设置、站台设置、以及相关客流数据等调研资料,通过计算、比较分析提出基于远期客流需求下,两路口站站台层换乘设施及站台的合理优化建议,为车站运营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市域快轨快速发展,需要对成网条件下市域快轨的运输组织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利用线网能力、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为确定网络化列车交路的开行对数及折返车站,本文从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的角度,以实现乘客出行成本及企业的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以通过能力、客流需求、列车交路总数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网络化列车交路优化模型。根据实际中具有列车折返能力车站的设置情况缩小可行列车交路方案范围,然后通过优化软件对模型编程求解。以两条市域快轨线路相交的情况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章娅琳  贺政纲  廖伟 《综合运输》2021,(2):99-104,115
高铁货运逐渐兴起,本文对货运动车组开行方案优化进行了研究。针对高铁运输安全、快捷、运输成本较低等特性,提出以货运动车组及客货混编动车组为主,客运动车组捎带运输为补充的开行模式,结合运输需求、线路通过能力等限条件,以运输成本最小和货主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建立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运用线性加权组合法,以lingo软件为依托进行求解。通过算例给出具体开行方案,并对同一运输区间各种运输方式的单位成本及用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运输方式,高铁货运综合运输成本较低,用时更短,能够兼顾运输企业与货主的双重要求;所建模型优化效果明显,可为未来货运动车组的开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既有高速铁路的线路空间线型、桥梁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高速磁浮列车的开行要求,但隧道作为影响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对于利用既有高速铁路开行磁浮列车的影响较大。空气动力学效应引起的隧道断面问题是影响隧道开行磁浮列车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利用既有设计速度为250km/h与300~350km/h的高速铁路隧道开行高速磁浮列车的方案,包括降速、缩小列车断面积及提升车体气密性方案。以某双线铁路为例,原方案区间平均运行速度为204.8km/h。在不改变既有隧道断面的情况下,在既有高铁线路上开行磁浮列车,采用降速、缩小列车断面积及提升车体气密性方案,能够将区间平均运行速度提升至393.9~411.14km/h。由此得出,既有高速铁路隧道对开行磁浮列车具有一定的提速潜力。  相似文献   

9.
交通组织作为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改扩建期间行驶安全、降低流量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平衡旅客与高速公路运营主体利益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龙山至火村段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充分考虑大车型对通行能力的影响,针对改扩建期间施工作业区出现的两幅车流单向通行和一幅车流双向通行情况,以车道限制不同车型运行为条件,设计不同工况下的交通组织方案。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不同工况下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得到多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作业区道路通行能力最优的交通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任松斌 《人民交通》2021,(19):32-33
主要研究探伤车在不同的线路条件、钢轨状态和检测速度下,影响检测的各种因素,以及为提高探伤车的检测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欧班列开行为中国内陆城市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国际铁路物流线路,为探究中欧班列开行对中国内陆城市国际物流线路的影响,以中国15个稳定开行中欧班列的内陆城市为对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纵横对比识别这些城市2011-2020年的国际物流线路时空演化趋势,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挖掘演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些城市国际铁路和航空物流线路发展水平均逐渐发展成三级阶梯分布,国际铁路物流线路发展水平位于第一阶梯的城市有:重庆、成都、西安和乌鲁木齐;国际航空物流线路发展水平位于第一阶梯的城市有:重庆和郑州。并通过因素分析知铁路国际货运能力、航空国际货运能力和外贸水平是造成内陆城市国际物流线路时空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交通量尤其是大型车数量的迅速递增,客货混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道路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为此,本文以西宁至互助公路扩能改造工程为依托,选取平均速度、换道次数、平均延误时间和平均通行时间为指标,应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研究在不同货车混入率下的交通状况,提出双向六车道高等级公路客货分离的自然流量与货车混入率标准,为道路客货分离条件提供了直观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前,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需要提升客运能力或结合商业开发进行改造升级,并且这些改造都是在不停运的条件下进行的。已开通运营的上海轨道交通徐泾东站需结合中博项目进行车站改造,针对车站改造及中博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车站建筑方案,进行疏散仿真,分析施工各阶段疏散方案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能力及疏散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运营地铁高架线路上开展轨道改造施工,时间紧、工效低、安全风险高。为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以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循礼门站—大智路站区间拆除道岔及调节器为例,对轨道改造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和探讨,重点研究如何在不中断运营的条件下,利用既有的扣件钉孔位,对道岔和调节器进行拆除并换铺新扣件,同时与现有的线路条件及轨道设备相匹配,对规范施工工艺和保证施工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高铁运营里程达2.2万公里占铁路总里程的比重升至17.74%国际铁路联盟(UIC)定义高速铁路为: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其设计速度达到200km/h,或新建线路设计速度达到250km/h以上的铁路。中国把高速铁路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速度250km/h(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km/h的客运专线铁路。  相似文献   

16.
路线设计是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的基础和灵魂,直接决定了项目的造价、运营成本等。山区高速公路的路线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路线控制点多,可比选方案多,灵活运用平、纵技术指标,合理选择最优方案至关重要。文章以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起点K3+500~K9+100段路线设计为例,阐述了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要点,并从线路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运营效益、施工条件的难易程度、使用效率、在交通网中的作用等方面,对该路段不同的选线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出最合适的线路设计方案,为类似山区高速公路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货运市场新形势下,为保障货物运到期限,本文提出考虑运输时效性的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方法。基于多商品网络流的思想,将货物列车开行方案抽象为网络优化问题,在已有研究的目标函数中引入不满足运到期限的延误费用,同时将编组辆数设为灵活取值的决策变量,以车站改编能力、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建立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以此确定货物列车的开行区段、开行种类、编组内容和开行频率等内容。针对构建的模型,设计了A~*和遗传算法的组合优化方法求解,并用构建的简单路网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优化模型能够满足车流运到时间要求,同时相较于固定编组能节省集结消耗时间成本,加快货物送达。  相似文献   

18.
城际铁路区段通过能力是衡量铁路运输部门能否合理利用线路和是否满足客流需求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城际铁路时段客流特性,考虑不同时段下列车正点可靠性的差异性以及天窗产生的三角区对"时段长度"的影响,分时段选取列车运行组合模式、计算区段通过能力。引入时段"空费时间"对各时段通过能力进行衔接,以计算最终全日城际铁路通过能力。通过算例,计算该某城际铁路区段下行方向通过能力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考虑列车服务水平的城际铁路通过能力,对于制定列车开行方案,提高列车满载率和提高列车服务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车客座率作为列车运营效益的直接衡量指标和计算客票收入的重要基础,客座率的科学预测可为运输企业增开列车等运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探讨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列车客座率预测的适用性。首先分析列车客座利用率的12类影响因素,其中结合具体线路细化停站结构为n级,则影响因素变量为n+10个;其次以影响因素变量为自变量,列车客座率为因变量,生成多层感知器进行要素分析并预测客座率。结果表明MLP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稳定或小范围调整时期的列车客座率预测。  相似文献   

20.
杨晓 《综合运输》2021,(3):61-64
我国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长途跨线列车直达与中转选择对于高速列车开行方案设计至关重要。为提升长途跨线高速列车开行效益和服务品质,按长途跨线列车直达与中转方式对比的思路,以旅客出行需求、基础设施能力、移动设备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对长途跨线列车开行方式的影响为约束条件,研究长途跨线列车直达与中转选择模型及求解方法。选取2025年15个长途跨线起讫点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提出D站—E站、F站—D站等9个起迄点之间开行长途跨线直达列车的建议方案,研究表明直达与中转换乘选择模型能够解决长途跨线列车开行方案编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