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道了具有高比表面的ZrO3和Cr2o3/ZrO2样品的制备方法,表征结果及其催化性能,随焙烧温度(200×800℃)升高,ZrO2的比表面单调降低(242.7-9.9m^2/g),用水合氧化锆浸渍(NH4)2CrO4溶液制得负载型Cr2O3/ZrO2,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TA)和比表面、孔鸨有征结果表明,负载Cr2O3是ZrO2的有效抗烧结剂,它能延缓ZrO2由四方晶纱向单斜昌系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金相、XRD、透射电镜和显微硬度,分析了Fe-30Mn-11A1-1C合金在450~750℃温度区间时效的组织和硬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时效温度低于450℃奥氏体难以析出第二相,其硬度变化也不大;在550~750℃时效2h,奥氏体晶内产生调幅分解,晶界析出Fe3Al,电镜可观察到典型的调幅结构,随时效温度升高调幅结构波长变大;在650℃经2h时效,有βMn析出;调幅分解及析出相都可以提高合金硬度,但析出物粗化使硬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利用差热分析(DTA)和在不同温度下加热-急冷,并结合金相组织观察的方法研究了AZ31镁合金的凝固相变温度及凝固组织变化特征.通过对AZ31镁合金DTA曲线的分析和不同温度下金相组织的比较、分析,确定了该合金的相变起始温度为430.1℃,共晶温度为438.5℃,固相线温度为614.4℃,液相线温度为636.4℃.同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急冷试样的组织观察,分析了AZ31镁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相变及组织演变特征,并确定了差热分析所得相变温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玻璃分相形貌和玻璃陶瓷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具有孤立球状、孤立柳叶状、不均区域团聚状及连通状的不同表貌的CaO-Al2O3-SiO2系分玻璃,晶化后分别形成了粗大柱状晶,细小均匀的具有方向性排列的粒状晶、无方向性排列的不均匀的粒状晶以及相互连通的枝晶的不同形貌,分相形貌和晶化形貌之间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晶化时晶体均从表面内向内部生长,即晶核主要在表面上形成,在分相区域的内形成的较少,但一个分相区域内的晶体可以诱导相邻的另一个分相区域内晶核的  相似文献   

5.
在氩气保护下,在不同温度(700~1000℃)、不同接触时间(0~30min)时,测量了SiC与Al、AlSi7、AlSi7Mg1合金之间的润湿角,并分析比较和讨论了合金成分与接触温度对润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形变Cu-10%Cr-3%Ag原位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形变Cu-10%Cr-3%Ag原位复合材料形貌、强度和导电性进行了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r相在形变过程中由铸态的树枝晶变形成为纤维,横截面呈弯曲状薄片,形变量越大,纤维越均匀细密.力学性能和电阻率测试结果发现,随形变量增加,强度提高,电阻率增大.中间热处理对强度和导电性均有影响,在形变量一致的情况下,中问热处理温度太高太低都会使得强度和导电性性能降低.随中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加,强度较小地先增加后减小,只经过一次中间热处理的材料在500℃时,性能组合最佳.几个较好的电导率和极限抗拉强度组合为:82.8%IACS/791 MPa(Ф1mm、B工艺)、80,6%IACS/809 MPa(Ф1mm、A工艺)和80.2%IACS/731MPa(Ф1.29mm、A工艺),78.4%IACS/950MPa(Ф1mm、C工艺).  相似文献   

7.
利用差热分析(DTA)和在不同温度下加热-急冷,并结合金相组织观察的方法研究了AZ31镁合金的凝固相变温度及凝固组织变化特征.通过对AZ31镁合金DTA曲线的分析和不同温度下金相组织的比较、分析,确定了该合金的相变起始温度为430.1℃,共晶温度为438.5℃,固相线温度为614.4℃,液相线温度为636.4℃.同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急冷试样的组织观察,分析了AZ31镁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相变及组织演变特征,并确定了差热分析所得相变温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制备高硬度耐腐蚀搪瓷层的方法和提高搪瓷层硬度与耐腐蚀性的措施,在对钢板进行脱碳和酸洗预处理的前提下,采用一次涂搪法制备搪瓷.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搪瓷层与基板结合界面处的显微形貌,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搪瓷层的相结构,用显微硬度仪测试晶化处理前后搪瓷层的硬度,考察晶化处理对搪瓷层硬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烧结温度的提高,搪瓷层与基板的结合性增强;瓷的最佳烧结工艺是在970℃烧结5min.根据XRD分析结果可知,搪瓷层通过在920℃保温14min的晶化处理后出现NaAlSiO4和NaAlSi2O6相.在970℃烧结5min的搪瓷具有优异的性能,其硬度为7.30GPa高于一般搪瓷的硬度;耐热温度为700℃是化工部规定的搪瓷耐热温度的2倍;同时其热震温度为500℃是搪瓷化工设备标准规定耐温急变温度的2倍;耐酸等级为A级,耐碱质量损耗为1.793mg/cm^2.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探讨纳米金属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塑性变形机制,对纳米金属Ni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冷轧变形.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对纳米金属Ni的微观结构和变形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变形量下的晶格常数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随变形量增大,纳米晶体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大,从最初的16.6nm增大到28.7nm,这种增长是由于部分方向(区域)晶粒长大的结果;变形量较小(小于30%)时,位错的活动与晶粒旋转是的变形主要方式,变形量较大(超过30%)时,晶界发射不全位错与孪晶的交互作用协调变形;纳米Ni的平均晶格常数为0.3533nm,略高于粗晶Ni的晶格常数.  相似文献   

10.
对M42低碳无莱氏体钢丝进行真空超饱和渗碳。随后进行不同温度(920℃、1020℃)的扩散退火及淬回火,使碳及合金元素沿半径方向均匀分布,以获得理想组织和性能,采用金相分析和硬度测量等方法,对不同温度和不同间的扩散退火及淬回火工艺进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一温度的扩散退火是不理想的,采用先低后高即阶段式退火可获得较好的扩散退火效果,随后的淬火回可得需要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可以提高其疲劳寿命、抗反射裂缝和抗高温车辙能力,成为沥青路面路用技术性能改善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室内试验系统研究了无加筋层、中间加铺玻纤土工格栅或聚酯玻纤布加筋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高温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聚酯玻纤布加筋结构具有较好的低温抗裂性能,而玻纤格栅加筋结构的高温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路面标线反光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标线夜间可视性的因素很多,针对玻璃珠的成圆率、粒径范围、撒布时间与玻璃珠比重的配合问题、撒布量、折射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实际数据论证了标线种类造成的亮度因数及成膜物对玻璃珠的黏结能力差异对标线的初始逆反射系数及持久反光能力的影响,并针对玻璃珠镀膜与标线种类的匹配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风EQ6472轻型客车门玻璃密封压装机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东风轻型客车EQ6472前门玻璃密封条气动压装机系统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调整时间满足生产要求,系统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玻纤格栅用于水泥砼路面加固补强防治裂缝等病害方法,在国内仍处于初步阶段,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更有待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近几年的工程实践证明,在旧水泥砼路面加固补强中使用玻纤格栅能有效抑制和减缓由旧路面对罩面沥青砼的反射裂缝,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道路养护费用,提高道路运营综合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台用于熔制微晶玻璃的微型电熔炉的设计与研制,该电熔炉采用全电熔方式,额定功率24KW,最高使用温度1600℃,生产率为5kg/h,试验结果表明,设计计算与调试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6.
玻璃纤维格栅在旧路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玻纤格栅加筋沥青混凝土路面,其施工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便于推广且具有可减少路面车辙,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强度的性能,同时可有效抑制反射裂缝,延迟路面疲劳损坏,达到延长路面施工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脉冲荷载下的反射裂缝模拟试验和轮载作用下的反射裂缝模拟试验,对聚酯玻纤布和玻纤格栅材料抗反射裂缝的能力进行比较,并对加聚酯玻纤布后粘结层的粘结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光学显微镜下考察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可加工微晶玻璃陶瓷的组织和结构。结果表明:形核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显著影响着最终的形核率和晶体的尺寸;选择适宜的晶核生长温度和时间可得到所需晶体尺寸和晶体所占体积百分数。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利用废旧玻璃用松装烧结和模压烧结方法生产通孔材料的可能性,以及原始粉末尺寸、烧结工艺和造孔剂添加量对通孔材料的密度和孔隙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废旧玻璃经松装烧结或模压烧结后可制得通孔材料;松装烧结时,随烧结温度提高,烧结保温时间延长,原始粉末粒度变细,烧结后通孔材料的密度增大,而孔隙度降低;模压烧结时造孔剂的最佳百分含量为5%~50%,且通孔材料随造孔剂的百分含量增加,密度降低,孔隙度增大。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城市公交车透明玻璃车顶的设计过程。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了该设计的可行性、实用性等之后,对EQ6110公交车顶部框架为基础进行重新结构布局,并运用CATIA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通过布置于顶部的玻璃来达到设计意图,即有效增加公交车内采光度、可视角度和面积,从而改善公交车的乘坐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