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仿佛十年一个轮回,国内微型客车行业在2009年终于迎来了“好日子”。回想十年前的1999年,国内微型客车行业曾经风光无限,长安、哈飞、昌河凭借微型客车异军突起,一举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前十强;怀着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长安、哈飞、昌河等主流微型客车重心转移,厂家开始大举进军国内轿车市场,进入新世纪,国内微型客车行业的市场关注度逐年降低,生产厂家开始“移情别恋”,  相似文献   

2.
2006年对于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行业来说,值得总结的地方很多。虽然以自主品牌为绝对主力军的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行业表现欠佳,让人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在讲究投资回报的今天,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行业在国内乘用车领域由主角沦为配角,主流微型车企业“见异思迁”,对经济型轿车甚至是中级轿车“情有独钟”也是迫不得已和情理之中的事。  相似文献   

3.
姜湘南 《汽车情报》2007,(16):17-24
正如市场各方所料,2007年一季度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依然延续的疲弱市场走势,但2007年以来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市场走势之弱,却出乎市场各方的预料:2007年一季度,国内微型客车销售增长率由2006年底的10%降到目前的1%,国内微型轿车销售增长由2006年底的负1%降到目前的负10%左右,微型客车和微型轿车销售下降幅度均在10%左右;作为国内微型轿车行业的旗帜,曾经连续数年名列国内轿车企业前十强的天津一汽夏利在2007年一季度首次被挤出前十强之列,被市场各方以及厂家寄予厚望的第三代微型乘用车的臀台亮相并未能探救国内微型乘用车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2006年对于国内微型客车/微型轿车行业来说,值得总结的地方很多。 一、国内微型客车市场分析 相对于国内乘用车行业的绝对主角轿车而言,已经沦为配角的微型客车市场表现尚可,与2006年销售量首次负增长的微型轿车相比,微型客车产销量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足以令人宽慰。2006年,微型客车产量为93.08万辆。同比增长14.55%,微型客车销售量为91.79万辆,同比增长10.40%。  相似文献   

5.
顾洪建 《世界汽车》2003,(7):87-87,98
近年来,由于微型客车具有小巧、价廉、耗油量低和用途广泛等特点,颇受消费者欢迎,产销量也一直呈两位数增长.1994~2002年,微型客车的产销量平均每年分别递增25.79%和25.49%,远远高于国内汽车总产量和总销量的年均递增(11.58%和11.73%)(详见图1),可以说,微型客车已成为拉动国内车市上扬的主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6.
2008年国内微型乘用车行业仍在遭受苦难:市场在流失,消费者在漠视,人气在下降,行业内主流企业“无心恋战”,纷纷升级换代,微型乘用车成了低端、落后的代名词和抛售的对象。需要看到的是,国内微型乘用车行业每年150万辆的销售规模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广阔市场,特别是国内微型轿车市场尽管仍为负增长,但已经先于国内轿车行业率先止跌,呈现出反弹迹象,国内微型客车市场的增长幅度首次高于国内轿车行业的发展水平。相信随着2009年初国家在政策和市场方面频频出台的利好消息,国内微型乘用车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7.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07,(13):20-2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客车产业日渐繁荣,中国已经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客车制造和消费国。为了缩短中国客车行业与国际客车行业的差距,展现国内客车制造水平,提供国内外客车技术交流平台,于2001年3月20至22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客车行业的竞争轨迹来看,貌似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此之前,一款好的产品就完全有可能改变一家客车企业的命运,像厦门金龙早期的旅游客车、宇通的卧铺客运客车、苏州金龙的“满天星”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助力了自身企业的成功;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国内客车行业相互之间的研究逐渐加深,服务竞争、渠道竞争、价格竞争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6日,由中国客车网主办的“2008年度中国客车品牌与市场·客车与客运论坛”在北京温都水城国际酒店隆重举行,并同期举行“影响中国客车业·中国客车网读者调查公布暨颁奖典礼”,这已是中国客车网连续第三年举办该项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客车行业专家学者、客运公司、旅游公司、客车制造企业、客车配套企业,及客车行业主流媒体共同出席了此次盛会。  相似文献   

10.
进军国内微型轿车市场曾经是国内微型客车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梦想”,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好梦成真”。然而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之后,却发现残酷的现实是:国内微型轿车市场“钱景”并非一片光明,国内微型轿车企业冰火两重天的格局,让大多数微型客车企业在如愿获得生产轿车资格的喜悦后,不得不再次面对难题。  相似文献   

11.
简述国内汽车行业中的专利问题及国内客车行业申请专利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6日,“2008年度中国客车品牌与市场·客车与客运论坛”在京举办,“影响中国客车业·中国客车网读者调查公布暨颁奖典礼”同期举行,这已是中国客车网连续第3年举办该项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客车行业专家学者、客运公司、旅游公司、客车制造企业、客车配套企业,以及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客车行业主流媒体代表出席。  相似文献   

13.
张翼 《时代汽车》2014,(2):82-83
20年来,中国客车业“跑步发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行业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中一股中坚力量,产品不仅满足和丰富了国内市场,10年前又开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然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同样令中国客车业陷入窘境。厦门金旅面对窘境积极寻找破解途径,并最终掌握“破局之匙”。  相似文献   

14.
在以“做强”为使命的企业中,客车业以中通客车公司为代表。自2000年中通客车引进荷兰BOVA公司高档客车生产技术以来,短短几年时间,中通客车就已挤身客车行业前10名,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这样对中通客车的战略规划来说,一个理想的战略格局已经基本完成,这种布局不仅包括硬件方面的产品、服务、市场地位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品悼与管理的积累。此次第五届北京国际商用车辆及零部件展览会中通选送了“梦幻”、“都市阳光”和“博发”3款车型参展。  相似文献   

15.
杨亮 《运输车辆》2008,(2):36-37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亚星并不算一家中小型企业,这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客车生产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拥有太多值得肯定的回忆。亚星,曾经一度是中国客车行业的标杆,经历过中国客车史上第1辆客车专用底盘和第1辆卧铺客车诞生的荣耀,“中华之最”,这一国务院1995年颁发的奖项,维系了数代亚星人的骄傲,也见证了亚星曾有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客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客车产业的发展逐渐成熟。由于国内该行业生产企业众多,同时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客车市场,致使该产业竞争更为激烈。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详细分析我国客车产业的竞争环境的5个方面:潜在进入者,供应商能力,购买方能力,替代品和行业内部竞争能力,从而对我国的客车产业的产业结构有了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以前,微型客车发展速度一直远低于我国乘用车整体的发展速度,微型客车一度被边缘化。但随着我国国家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及对节能环保汽车重视程度的提高,微型客车在我国乘用车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内,微型客车主要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出现,其装载能力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所以无论是从载货还是载人的角度来分析,用户都会更倾向于购买大型化的微型客车,以增加效率和收益。  相似文献   

18.
由交通运输部主办的第九届国际公路水运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于4月24~26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办。在这被誉为“中国交通展”的展会中,客车发展与技术进步成果展成为一大亮点。因为,2008年正值交通部主持制订的《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JT/T325)正式实施10周年。在该标准的推动下,中国客车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使我国客车产业实现了10年发展、10年飞跃的辉煌巨变,如今的中国客车行业涌现出一大批扬名中外的客车企业,产生了一大批成熟可靠、被市场所热捧的客车产品。在本届展会中举办客车发展与技术进步成果展示会,既是纪念《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实施10周年,也是检阅最近10年来客车行业的发展成就,对中国客车的成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客车工业目前已基本上形成大、中、轻、微型齐全,高、中、低档兼备的产品格局。从1998年以来,客车产量一直保持较快持续增长的态势。客车不同于轿车不属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因而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各国汽车生产企业都不投巨资建自动化生产线进行大规模生产。客车市场的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化、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决定了客车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使我国客车具有低成本的优  相似文献   

20.
金龙腾飞     
2005年,在国内大中型客车销量整体下滑.10多家客车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严峻形势下,苏州金龙逆市上扬,年产销达10180台,实现销售26.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3%、10.33%,苏州金龙一跃成为继宇通客车之后我国第二家大中型客车年产销量超万台的商用车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