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勇 《中国水运》2009,(12):152-153
膨胀土边坡失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目前对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还不成熟,因此开展膨胀土边坡失稳成因机制及其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首先系统的总结了膨胀土物质组成的两大基本特征—地域性与非饱和性以及膨胀土边坡失稳的四大基本特征—浅层性、牵引性、长期性、季节性与局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膨胀土边坡失稳成因机制的四大主控因素—路堑开挖、裂隙作用、水的作用、风化作用;最后,根据膨胀土边坡剖面力学分区特征,将其失稳演化过程划为三个阶段—初始张裂破坏阶段、剪切面扩展破坏阶段、整体变形破坏阶段,为后续深入研究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及滑坡成因进行了分析,使用有限元法对高陡岩质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进行了计算,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高陡岩质边坡稳定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高边坡滑块体稳定安全系数为3.60,同时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边坡岩体摩擦系数、凝聚力、坡体重度。  相似文献   

3.
赵宁  贾朝霞  王平 《水运工程》2006,(8):108-113
系统地阐述了膨胀土路堤边坡的破坏类型及其特征、膨胀土路堤边坡变形演变规律、边坡土体的破坏模式,对等厚式封面土层包边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分析和封面层抗滑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土工合成材料加固的边坡,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因而获得广泛应用。在研究路堤填筑施工过程和土体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工格栅加筋高路堤边坡的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加筋填筑边坡过程中加筋条带的位移,受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工程进度并保证工程质量,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和数值试验研究。依据有限元强度折减理论,提出可用于离散元PFC的细观强度折减法,并分析了堤防边坡的稳定特性,得到了边坡的安全系数。根据工程分层填筑的施工特点,提出了土体复合硬壳层的假设,研究了硬壳层厚度、强度和层数等因素对边坡稳定性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硬壳层对提高边坡稳定、改善边坡变形有着重要作用。最后研究了硬壳层对控制边坡坡度的作用,若能形成有效的硬壳层骨架,则能适当提高边坡的坡度,具有一定的工程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卫国  罗明  李穗清 《水运工程》2017,(10):192-196
分析那吉航运枢纽工程上游左岸边坡运行期出现不同程度塌方的原因,认为在涉水岸坡设计中应重视坡脚土体的稳定性、地下水位骤降,以及水流波浪对岸坡的冲刷和吸附作用。对塌岸段提出放缓边坡和水泥搅拌桩加固土体两个处理方案,通过对其在安全、施工、工程投资、工程影响等方面比较推荐了放缓边坡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了巴东县秋风亭塌岸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机理,接着对影响本塌岸的地质因素予以分析,最后根据已掌握的塌岸特征资料采用图解法对塌岸的规模、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予以预测,对于指导巴东县乃至整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其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8.
宜宾志诚港港区大道为长大顺层边坡,岩体为砂泥岩互层,岩层倾角16°,其稳定性问题和处治措施对于港区建设尤为重要。针对施工中发现的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结合地质调绘、钻探、孔内电视、室内试验、邻近工程经验等,对边坡破坏机理以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软硬岩互层、不利的顺层地质结构、坡体自重应力、层间结构面性质差、坡脚开挖及降水等因素是诱发该砂泥岩互层缓倾长大顺层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采用抗滑支挡措施处理后,该边坡稳定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9.
文波  刘洋 《中国水运》2009,(9):262-264
结合奉节长江大桥南桥头滑坡的具体情况,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模拟了该边坡在不同折减系数下的变形及稳定性情况,并对该边坡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得出该边坡的稳定性系数为1.1。有限元模拟的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不仅能够自动找出准确的滑面,模拟出滑面的形态,并且能够得出滑面的稳定性系数。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含非贯通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抗滑稳定问题,将有限元法与传递系数法结合,提出考虑主抗滑面位置搜索的有限元应力积分传递系数法。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应力场的基础上,使用应力积分求得各滑裂面上的法向及切向力;在等安全系数条件下,模拟边坡失稳时剩余推力沿滑裂面依次传递到主抗滑面的过程并对各滑裂面建立极限平衡方程;最后结合Fortran语言快速搜索主抗滑面起点位置、倾角及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有限元应力积分传递系数法能精确找到主抗滑面的位置,并将边坡稳定性量化到一个具体的数值。克服了传递系数法只能进行刚性分析及需要假定主抗滑面位置的缺点,相比强度折减法也少了人为判定引起的误差问题,结果更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