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将出行者的城际间短途出行分为两个阶段:市内出行阶段和城际出行阶段,并结合交通网络首先对城际出行全过程进行了分析。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对居民城际出行两阶段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建立巢式Logit模型,水平1为市内出行方式选择阶段,水平2为城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阶段。最后根据RP调查数据运用Trans CAD对所建模型进行标定与检验。通过对模型的标定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反映水平1对水平2影响作用大小的包容系数λ的最终标定值为0.654,且通过了T检验,这表明市内出行阶段所产生的效用对城际出行阶段的方式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考虑市内出行时所建的NL模型较不考虑市内出行时所用的ML模型的优度比提高了0.07,说明NL模型的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城市务工人员的出行行为,选取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出行距离等7个因素作为特征变量,以出行链和出行方式作为选择肢,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出行链和出行方式选择的多项Logit模型。通过采集和统计244份西安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出行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以及检验,从而拟合出了出行链和出行方式的选择概率模型,并进一步对各个特征变量对选择模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引入弹性度概念,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出行行为进行了弹性度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进城务工人员在出行链选择和出行方式的选择上都缺乏弹性,出行行为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方法,根据全国12个省1249份农村人口的出行调研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村人口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选择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客车、私家车6种交通方式作为农村人口出行方式选择肢,确定了影响农村人口出行方式选择的变量及相应的取值方法,建立了农村人口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选取400份农村人口出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各种出行方式的计算值与统计值的最大绝对误差是4.0%,说明模型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获取考虑定制出行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行为模式,在系统选取影响儿童通学方式决策变量的基础上,集成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提出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混合选择模型(HCM),以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HCM模型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更适用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与小汽车出行方式相比,行为意向对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影响更大,定制出行方式的普及更多取决于家庭的接受和依赖程度;时间和成本并非是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决策机理入手,以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基于出行链构建了考虑回程因素的闭环通勤出行选择决策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个体对去程与回程两次出行感知程度的两类影响因素,模拟了回程过程的3种不同情境,研究回程加入不同活动情境下对整个闭合通勤链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并将考虑回程因素的决策结果与仅考虑单次出行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考虑回程因素的必要性.最后,以北京市典型通勤OD为例,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仅考虑去程时,小汽车方式优势凸显;而考虑回程因素时,回程过程中加入的不同活动将影响个体闭环出行链出行选择决策结果,小汽车将不再成为人们出行的最优选择,定制公交的优势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6.
基于SEM 的城市公交方式选择行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现有居民公交方式选择行为模型中仅考虑可直接观测的显变量,尚未 涉及对选择结果具有一定影响的不可直接观测的潜变量的问题,本文从潜变量与显变量 角度,构建了公交方式选择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 及对选择结果的影响作用大小,并依据出行者人格特质进行了分群行为特性研究.最后, 将模型运用于成都公交出行实例分析中.结果表明:知觉价值对选择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可解释出行行为意向的62%信息,服务品质对知觉价值的影响高于票价合理性,且不同 群体的选择行为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已有城市公交方式选择行为模型无法定量描述心理因素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分析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公交方式选择行为的适用性.基于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3个心理因素变量决定公交方式出行行为意向的理论框架,构建公交方式选择行为结构方程模型.确定模型中心理因素变量对应的具体测量变量,并提出模型的求解方法和参数检验标准.最后,将模型运用于重庆和成都的实例分析中,共回收有效问卷790份.计算结果表明,3个心理因素变量对重庆和成都公交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意向解释度分别为72%和66%,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因素的影响最大,且心理因素变量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给共享单车停放点布设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对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进行调研,分析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影响因素,确定影响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的特性变量。分析比较现有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应用随机效用理论,建立基于交通方式选择的共享单车需求预测模型(Logit模型),利用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确定分担方式效用函数。根据未来年交通出行量进行停车需求预测,实验结果表明符合规划区域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内乘客出行路径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针对以往研究不足之处,全面选取出行者特征属性、出行特征属性及路径特征属性作为研究变量,构建了考虑乘客有限理性及选择偏好异质性的路径选择模型。采用序列正交法生成SP调查问卷,以通勤客流为研究对象在成都市开展路径选择行为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对模型标定,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异质性以及正负向性,最后将本文建立模型与以往研究建立模型进行对比,从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两方面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商务出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其出行方式选择研究是商务出行的重要内容.通过在上海各交通车站调查长三角区域中短距离商务出行,分析旅客商务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将高速铁路与动车合并为一类城际列车方式进行分析,运用非集计的巢式Logit模型建立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分析影响商务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将2种方式分开分析及对比,验证了此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温州经济模式的发展 ,并总结了温州模式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2.
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和旅客出行对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界定了客运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为包括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在内的广义系统,分析了传统铁路列车停站模式的弊病,提出了构建客运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效益最优原则和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原则,构建了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根据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不同衔接形式,提出了替代兼用、共轨运输和枢纽换乘3种构建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模式.通过对传统模式的适应性、城市位置、铁路现状、铁路新建或延伸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规划、技术条件、运输组织7个条件的判别,得出了适用于23种不同特性城市构建模式的选择结果,为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思维方式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合总体的认知概念。它依据人们的实践活动内容和知识化背景的改变而更新。在当代,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更新走向,就是由突出实体思维方式转向突出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志,是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主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最佳性思维、信息性思维、控制性思维和协调性思维等。  相似文献   

14.
方式划分是交通规划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Logit模型忽略了各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在实际应用中导致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误差过大.NL模型在传统Logit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利用分层划分交通方式的原则,将具有相同特性的出行方式划分为一个层次,从而克服了传统Logit模型的IIA特性.通过算例验证,该模型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家庭成员出行方式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 学生出行需求管理策略.以学生出行为研究对象,将父母出行方式作为选择方程的因变 量,学生出行方式作为结果方程的因变量,运用Heckman Probit 模型建立基于父母出行方 式选择的学生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利用海宁市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父母选择小汽车 出行对学生选择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选择公交出行对学生选 择小汽车和步行出行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出行方式对学生选择公交出行无显著影响; 小汽车拥有情况、是否有人接送、公交满意度和出行距离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高阶模态的贡献在大跨屋盖结构风振响应分析中不能忽略.从模态空间分布和风荷载空间分布相关性强弱与模态对结构响应贡献程度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通过低阶主要贡献模态间接寻找风荷载强相关高阶模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阶模态响应方差矩阵的简化处理得到其等效矩阵.根据等效矩阵中对角线元素构造了高阶模态的模态参与系数,实现对高阶主导模态的识别,有效考虑了高阶模态的贡献.最后,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中心屋盖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对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采用Shepard方法生成包络线,得到了一种新的EMD算法.引入了Shepard方法及性质,从数学角度解释了选择该算法的原因,最后针对噪声信号给出了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国际上对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通常是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来完成,而我国基本上是由建设单位原班人马自行进行。本文探索性的提出了一种工程建设安全咨询方法(命名为四化安全顾问模式),即由建设单位委托专业安全机构派驻安全工程师进行现场管理。论文阐述了其管理体系化、咨询专业化、指导现场化、操作标准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实施和运行方式。该模式在泰州大桥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成功运用,被交通运输部誉为"我国特大桥施工安全管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车辆安全运行区域的确定对于提高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高速公路为背景,作者通过综合考虑车辆的行驶状态、驾驶员疲劳程度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对车辆的安全运行区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根据车辆当前状态,结合运行参数对危险行驶区域做出警示,减少驾驶员的负担和判断错误。算法部分分别针对跟车模式和超车模式搭建模型,对安全运行距离和区域进行了求取,最后设计了虚拟现实仿真场景对车辆的行驶过程进行了模拟。多次实验表明,本文安全运行区域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基于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路及主要内容,研究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和要求。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内燃机方向)为例,详细论述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