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变形控制的岩溶区基桩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深入分析了岩溶区基桩的承载机理及侧阻端阻的传递规律,建立了合理基桩侧阻端阻荷载传递模型,该模型可充分考虑桩周岩土体的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型土的不同特性及桩端沉渣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桩侧土(岩)与桩端岩层阻力的发挥程度,推导得出了桩顶沉降量与桩顶荷载之间的关系式,从而通过桩顸沉降量来确定岩溶区基桩的竖向承载力.最后,结合自平衡静载试验,对理论方法进行了验证.实测荷载一沉降曲线与理论曲线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荷载传递函数多种多样,并各自具有其局限性与适用性。本文在对基桩承载机理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同时考虑桩侧、桩端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及滑移阶段的统一三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并导出了沉降曲线的解析解。依托工程实例,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MIDAS/GTS)对端承摩擦型桩基的荷载~沉降特性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并利用荷载传递方法进行计算分析,验证荷载传递法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基桩轴向刚度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利民  陈竹昌 《桥梁建设》1997,(2):55-57,70
提出了基桩轴向刚度的非线性问题,而后从基桩P-S曲线的非线性状出发,给出了用Gauss-Newton法拟合基桩P-S曲线,计算基桩轴向刚度的方法,研究了桩身材料,桩的长径比,桩端阻力及桩顶轴向荷载等因素对基桩轴向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质条件是反射波法判断基桩质量缺陷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利用一维线性杆状体理论推导得到反射系数K,提出了复杂地质条件不同地层的波阻抗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杂地层对基桩检测的干扰及其反射波的曲线特征,并通过工程实例证明理论分析的曲线特征与实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折线荷载传递模式,对水泥搅拌桩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理论模拟分析,给出了确定荷载-沉降曲线的完整的解析公式。通过实例的模拟分析,表明文中的公式是实用的。分析还表明桩的极限承载力与桩土相对刚度和桩体刚度等多种参数相关,与现有的计算公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桥台地基土在填土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固结沉降,常引起基桩负摩阻力问题,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及计算方法十分必要。首先探讨了基桩负摩阻力特性及桩土相对位移计算方法,结合桥台工程特点,选用一维固结理论模拟桥台填土过程对地基土沉降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及土体的分层特性,基于荷载传递法导得基桩负摩阻力分段解析解,以此建立出可考虑时效的基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某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描述地基土沉降发展过程及桩身荷载传递性状。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折线荷载传递模式,对水泥搅拌桩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理论模拟分析,给出了确定荷载-沉降曲线的解析公式,通过实例的模拟分析,表明文中的公式是实用的。分析还表明桩的极限承载力与桩土相对刚度和桩体刚度等多种参数相关,与现有的计算公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接触有限元模型在摩擦桩沉降计算中的应用。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计算软土地基中摩擦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该模型土层定义为弹性,以面面接触对模拟桩土接触面,温度荷载模拟土层对桩的侧压力。计算得Q-S曲线与试桩实测资料对比,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进行基桩沉降计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许峰  李佳  张海丰 《中南公路工程》2012,(4):167-169,184
依据反射波法的理论,通过对PIT基桩完整性检测仪的使用,在相关工程中测得实测波形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在检测过程中的碰到常见问题提出相应、适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大直径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以桩的荷载传递函数为基础,考虑桩-土-岩的共同作用,从理论上推导了桩身荷载与沉降关系的解析解,进而得到桩顶的P-S曲线,并用于确定桩的承载力。最后就文中得出的大直径桩的荷载-沉降关系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做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高填石路堤施工阶段地基沉降分析方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黎莉  赵明华  刘晓明 《公路》2002,(1):64-66
高填石路堤因荷载重大,采用一般的分层总和法计算其地基沉降不能正确反映土体在大变形条件下的非线性性质,将导致较大的计算误差。本文采用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提出高填石路堤沉降分析的分层总和法,并利用30m高的填石路堤现场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反分析,取得模糊计算参数,理论计算与实测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动态检测单桩容许承载力的双频率法,可利用桩在动力作用下的两阶固有频率计算出单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并据以确定其容许承载力。经试验验证,此曲线的初始段与静载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的初始段基本重合,从而不必采用静动对比系数。  相似文献   

13.
以某实际工程桩为原型,考虑坡度和桩长的影响,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斜坡段桥梁基桩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坡度及不同桩长下基桩的荷载-位移曲线、桩身轴力与桩侧摩阻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基桩极限承载力,据此通过非线性拟合,建立了斜坡桥梁基桩竖向承载折减系数与桩长及坡度直接的关系式。试验研究表明:竖向荷载相同时,桩顶沉降与水平位移均随坡度及桩长的增加而增大,基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均无明显拐点,并呈现出因变形过大导致基桩屈曲失稳的破坏模式;斜坡效应对基桩竖向承载的影响约限于8倍桩径深度范围内;与平地桩相比,斜坡桩的桩侧摩阻力更易达到极限值,实际工程设计时应对其进行适当折减;边坡坡度越大、自由段越长,基桩竖向承载力越小。  相似文献   

14.
为将准静荷载试验法中动态荷载-沉降曲线转换为静态荷载-沉降曲线,并尽量与工程实际相接近,对已有分析方法进行了适用性探讨和分析比较,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C模型分析方法,将整个试验过程中桩-土系统的阻尼系数按照理论前提随时间变化分为3段,各段分别计算,最后组合成随时间变化的阻尼系数曲线。然后根据单质点模型的平衡方程计算出静态P-S曲线。借助大型计算软件MATLAB,对具体工程实例分别采用已有方法与C模型法分别进行编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C模型法计算出的静态P-S曲线处于由卸载点法和起始刚度法得出的静态曲线之间,该方法能较合理地分析准静载荷试验法的荷载-沉降曲线。  相似文献   

15.
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评定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宁  李雁 《华东公路》1997,(6):32-35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脱空评定是水泥凝土路面结构状况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分析缝边、板角实测荷载-弯沉曲线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传荷状态临界荷载及其对应弯沉为评定指标的脱空评定方法,编制了适合工程实际应用的接脱空评定系统软件。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横向荷载下基桩受力分析方法不能反映基桩桩土作用的复杂边界条件以及桩周土力学参数沿深度变化等问题,引进无单元分析法,重点考虑介质不连续与基桩桩周土力学参数沿深度变化等问题,初步建立了横向荷载下基桩受力分析的无单元分析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和传统分析方法与实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无单元分析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胡志平  刘龙  罗丽娟  任翔  李芳涛  马甲宽 《公路》2022,67(2):111-116
自平衡试桩法用于评价基桩承载力具有一定优势,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如何描述上段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的问题,且在工程试桩时存在上段桩未达到极限状态的情况,此时不能测得上段桩承载力的真实值.基于生物生长型模型与实测荷载~位移曲线,运用Matlab对荷载~位移曲线进行生长型拟合,将拟合结果与双曲线模型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折了由两种...  相似文献   

18.
加蓬共和国Ogooué特大桥桥位处的地层为深厚砂土层,基桩均采用钻孔灌注桩,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桩长、桩径、桩土弹模比、桩端土与桩侧土弹模比对超长钻孔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了各因素下桩顶位移-荷载曲线、桩端位移-荷载曲线、桩身轴力传递、桩身压缩以及桩侧摩阻力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桩长范围内增加桩长可提高基桩承载力,超过一定长度后增大桩长并不能提高基桩承载力;超长基桩在达到承载力时桩顶位移大,其中桩身压缩量占较大的比例,在大吨位超长基桩设计时应选择合理的长径比来提高基桩承载力;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增加基桩承载力较小,但能改善桩顶的沉降特性,基桩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选用C30~C35;增大桩端土的弹性模量可改善桩顶荷载-位移特性;其研究成果为砂土地区超长钻孔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描述桩身与地基土的能量传递过程,建立了桩身单元的能量平衡方程及考虑桩身与土层能量传递过程的桩侧阻与端阻模型。将变形协调关系作为计算边界条件,得到了完整的基桩轴力、位移、侧阻及端阻计算方法。实例计算中,通过与实测工程基桩数据的对比,显示计算结果与实测曲线较为一致。结果表明,桩身能量平衡方程及反映桩土荷载-位移关系的侧阻及端阻模型能够正确描述桩、土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该方法能够较准确的分析基桩在多层土地基中的工作性状,能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相应的辅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基桩的"集成抗压刚度"概念及其"抗压刚度结构"模型,创造性地建立了沉降、承载力、内力分析为一体的基桩实用计算方法.该法经与多项实测对比,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