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车坛传真     
最近,统一石化HM32、HM46、HM68抗磨液压油通过美国丹尼森认证,满足HF—0、HF—1、HF—2规格,与BP、嘉实多、美孚、埃索、大陆石油、雪佛龙、加德士等知名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匈牙利依卡路斯256型客车装用的D2156HM6U型柴油机主要性能、结构特点、气缸早期磨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深中通道陆域主线引桥上部结构为跨度40m预制混凝土箱梁,等宽段单柱墩悬臂预应力混凝土盖梁截面形式为倒梯形,尺寸为19.5m(长)×2.5m(宽)×3m(高)。盖梁施工采用在墩身上预埋钢棒、牛腿,安装三角托架作为支撑,钢筋在预制场绑扎成型,整体运输至墩位,由100t履带吊机吊装至墩顶,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混凝土由拌合站搅拌后,运输至现场,采用汽车泵浇筑。三角托架采用HM488型钢制作,地面拼装再整体吊装,拆除时采用分块整体拆除倒用;钢筋采用部品整体预制、整体吊装,既降低了安全风险、缩短了工期,又保证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4.
体外预应力桥梁关键构造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元 《公路工程》2008,33(3):49-52
体外预应力作为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是当代结构工程建设的流行趋势之一。主要介绍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关键部位,包括体外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体外预应力转向块、体外预应力锚固系统等,并指出了体外预应力在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钢桥在大中跨径桥梁中应用具有优越的性能。本文概述了预应力的概念、预应力钢结构的工作机理及预应力钢桥的发展,并介绍了各种新型预应力钢桥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和分析设计方法,最后还对预应力钢桥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普通体外预应力结构的预应力技术不同之处,讨论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应力损失计算方法、预应力增量计算方法和预应力筋防护技术.指出预应力损失计算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翼板的非自由变形,其中钢梁对混凝土翼板的约束作用最为明显.回顾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并认为基于能量的计算方法更适合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最后还介绍了国外预应力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70号基质沥青中添加不同的改性剂来得到高模量改性沥青,进行正交试验方法确定各改性剂的掺量,得出掺加20%湖沥青+6%PE+20%岩沥青+2%SBS的高模量改性沥青满足性能要求;对AH-50、SBS改性沥青、高模量(HM)改性沥青进行SHRP性能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可得HM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计算体外预应力组合梁桥预应力损失值,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导致该类型梁桥预应力损失的6个关键因素(预应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预应力筋与转向块之间的摩擦、预应力筋松弛、混凝土徐变、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并分别推导了相应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预应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以及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采用材料力学方法和平衡原理;计算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参考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经验公式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修正;计算混凝土徐变、收缩以及温度效应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近似采用力法原理和等效荷载法.  相似文献   

9.
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了钢梁、栓钉以及非预应力筋对混凝土变形的约束作用,分析了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基本特性,建立了混凝土非自由收缩、徐变变形引起的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吕士军  孙建渊 《公路工程》2009,34(2):95-100
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用于桥梁结构分析程序的设计,系统阐述了体外预应力效应相关类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依据体外预应力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发了体外预应力索的导线点类、体外预应力索的索单元类和体外预应力钢索类,完成了桥梁体外预应力效应计算过程的总体抽象和封装,实现了体外预应力效应的计算机仿真模拟.算例表明,设计的体外预应力相关类能够正确计算桥梁结构的体外预应力效应.  相似文献   

11.
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简支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外预应力结构相对于传统的体内预应力结构具有维护管理方便、预应力损失小、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因此,体外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已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及维修。文章基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特点,采用室内实验模拟了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工作状况,对体外预应力转向器等对试验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破坏特征,为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提供了依据。试验证明,利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混凝土简支梁桥,可以明显提高承载力及延性。  相似文献   

12.
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混凝土领域一种新的有很高开发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预应力技术.反思全预应力、"高”预应力值部分预应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发展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本文对低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就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其有关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力图推动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的开发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体外预应力技术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文中简述了体外预应力的概念、体系、所用的材料和体外预应力的发展与应用情况等,并对体外预应力桥梁的优缺点、构造特点、力学性能、耐久性等进行了阐述,简要地指出了我国体外预应力桥梁设计计算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体外预应力桥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预应力AFRP加固混凝土梁的疲劳与静载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带永久锚具的预应力芳纶纤维(AFRP)加固混凝土梁的疲劳、静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预应力AFRP加固梁疲劳寿命的计算公式。5根梁的静载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水平为55%~65%时,预应力AFRP加固梁的开裂、屈服比非预应力加固梁分别提高147%~165%和28%~50%,表明预应力加固能显著改善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5根梁的疲劳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加固能够显著提高梁的疲劳寿命,预应力与非预应力加固梁的疲劳寿命取决于纵筋应力幅值;预应力加固降低了梁中纵筋应力幅,疲劳寿命随着预应力水平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15.
体外预应力桥梁的发展 结构特性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阐述了国际上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发展状况;比较了本外预应力结构与体内预应力结构的力学性能;系统地指出了体外预应力在分析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论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预应力技术的发展,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越来越被工程界所重视。结合合淮阜高速公路董铺水库大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实例,阐述了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体外预应力施工控制要点及体外预应力加固的优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4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试验,分别对其开裂荷载、破坏荷载、控制截面应力、裂缝与变形进行了测试,对比了缓粘结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差异。从试验结果来看,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缓粘结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挠度、应变实测数据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跨中截面体内应变测试结果表明,缓粘结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体内应变变化规律吻合较好。跨中截面钢筋应变与混凝土应变测试结果表明,缓粘结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变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实测值相对较大。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实际开裂荷载、破坏荷载大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矩形、T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实测值较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偏大6%、10%,矩形、T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破坏荷载实测值较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偏大4%、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实测值较普通混凝土梁相对较小,表明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具有足够的粘结力。  相似文献   

18.
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中,竖向预应力不足或预应力损失过大将导致箱梁腹板产生斜裂缝,如何检测箱梁竖向预应力钢筋的损失,寻找箱梁施工时竖向预应力筋张拉力简单实用的检测方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为了能够有效的检测箱梁施工过程中的竖向预应力是否达到设计值,本文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通过有限元模型的大量模拟计算,建立起竖向预应力筋外露段长度、锚固段刚度增大系数与外露段动力特性之间的参数关系;通过模型试验建立了箱梁竖向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和锚固段刚度增大系数的关系,并在现场某座连续刚构桥上进行了部分节段的检测。本文方法为高效、简便的检测竖向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发展迅速,预应力筋材料从早期的冷拉钢筋、冷拔钢丝,发展到目前大量使用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新工艺的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发展。文章在总结了多年来进行预应力钢绞线松弛试验检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检测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温度、力值和试验机夹具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辉  王健  王用中 《公路》2007,(7):55-60
折线配置预应力束扩大了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用范围,较好地解决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应力控制不准、管道压浆不实的难题,提高了预应力混凝土的耐久性,宜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