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中国船级社(CCS)执行检验的国内首艘自主研制的全球级综合科考船——新型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大洋号"下水仪式在广州举行。该船由中船黄埔文冲舶舶有限公司建造,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以大洋多种资源探查为主,同时兼顾相关深海多学科研究需求的现代化科考船,具备海底、水体、大气调查以及深海极端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由中国船级社(CCS)检验的全球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在青岛交付给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使用,同时该船列入我国海洋调查船队,将承担全球各大洋全水深的科考任务。"向阳红01"是一艘无限航区科考船,满载排水量4 980 t,船长99.8 m,宽17.8 m,续航力1.5万海里,电力推进,具备动力定位能力,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能够满足深海大洋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3.
7000m载人潜水器研发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人类将进入海洋经济的时代。深海开发不仅对于海洋生物、微生物、海洋矿产以及其它资源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地球结构和运动的地质研究也是必须的。载人深潜水运载器对深水勘探有重要作用。国家科技部批准了开发7000m载人潜水器的项目。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COMRA)被指定为项目的协调机构和此潜水器的最终用户,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CSSRC)被选定为该潜水器设计和建造的主要研究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开发和设计中心以及其他几个国内研究机构也参加了此项目。  相似文献   

4.
世界先进科考船技术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苏雯 《中国船检》2011,(7):54-58,128,129
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匮乏,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面对所剩无几的陆地资源,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和两极地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棋快一招,拥有一艘好的科考船必不可少。据劳氏数据库统计,截至2011年5月23日,全球运营中的科考船(含调查船)共有899艘,闲置41艘,在建35艘,计划建造11艘,改装和修理7艘,总量为993艘,其中9艘为破冰科考船。从保有国来看,目前全球共有43个国家拥有科考船,其中美国以173艘,占全球总量17%的数量位居第一。其次为俄罗斯(含前苏联建造的在内共计96艘)。然后,排名依次为挪威、德国、中国、日本、波兰、芬兰、英国和荷兰。从2011年至2012年新造船保有量来看,位居第一为西班牙,印度紧随其后,中国排名第三。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洋科考船在海洋科考作业中的特殊需求问题,结合大洋科考船几种关键作业特点,对船舶动力定位(Dynamic Positioning DP)系统的组成及其核心技术介绍,分析讨论船舶DP系统在大洋科考作业应用中的优越性,利用典型科考船的科考作业实践给予引证,并总结DP系统在科考作业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为业内拓展海上科考船DP系统的应用和新型DP科考船的整体设计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船舶》2019,30(6)
正近日,由中国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设计、江南造船为中山大学建造的6 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正式开工建造。该船总长约114.3 m、定员100人,续航力15 000 n mile,是一艘无限航区船舶,具备B3冰级加强以及DP-1动力定位能力,是目前国内在建吨位最大、性能最优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近年来继"科学号""嘉庚号""东方红3"号"雪龙2"号等科考船后,MARIC精心打造的又一艘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针对科考船底部声学设备对防气泡干扰要求  相似文献   

7.
秦琦 《中国船检》2014,(6):68-73
今年初,中国科考船"雪龙"号成功营救出困在南极的俄罗斯极地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过程颇为艰险曲折。随着媒体报道的聚焦,极地科考破冰船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据美国海岸警卫队2013年6月的统计,目前功率在10000hp及以上的破冰船全球共服役78艘,在建4艘,计划建造13艘,总计95艘。在这些具有破冰能力的船舶中,具有科考能力的船舶即科考破冰船共有24艘(包括在建或计划建造)。其中,美国和加拿大、俄罗斯为第一阵列,拥有的科考破冰船分别达到5艘、5艘和4艘。毫无疑问,美国是世界上科考破冰能力最强的国家,拥有2艘重型破冰船(功率在45000hp以上)、l艘中型破冰船(功率20000~45000hp)、l艘轻型破冰船(功率10000~20000hp)。另外,正在新建一艘。其他国家的科考破冰力量基本为2艘或l艘中型或轻型破冰船。如果将欧洲主要国家的科考船和破冰船研发力量统一考虑,那么欧洲的大功率科考破冰船开发能力当属世界领先,可以列入第一阵列。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的特殊需求,以及电力推进技术在科考船中的应用优势,同时对采用电力推进的科考船的关键技术(包括系统和核心电气设备两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分析,最后结合国内几艘实船案例对典型电力推进科考船的系统配置和参数设计进行了说明比对,验证了分析的合理性,为业内电力推进科考船设计和进一步实船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大洋号”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尾部作业区域的木甲板安装工艺,综合分析了科考船尾部作业区域的特点和科考船对木甲板的要求,探讨和确定了适用于科考船的木甲板安装工艺。  相似文献   

10.
提起中国“科学一号“,海内外科技界、航海界无不交口称赞,因为在这艘船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船员科考队伍.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他们驾驶这艘由中国船级社检验的科考船,曾连续5次远征西太平洋,在台风发源地进行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研究;两次横跨赤道与16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为揭开危害人类的厄尔尼诺现象之谜,冒着40℃的高温在赤道洋面上展开大洋调查;经历过多次10级以上台风的袭击,共取得460余万组数据;航程可以围绕赤道十几圈,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奇迹.1982年,他们被中国科学院荣记集体二等功.……  相似文献   

11.
4月15日,渤海船舶重工建造的新型综合科考船“实验1”号顺利交船。该船舶由渤船重工为中国科学院建造,中国船级社秦皇岛分社检验,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也是中国船级社第一艘入级小水线面科考船,相比国际上同类型船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船舶》2019,(6)
正近日,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详细设计,新大洋和中集太平洋合作为Hartmann船东建造的Gaschem系列第3艘"Gas Chem Narwhal"(S1036)38 000 m3乙烯运输船顺利交付。船东Hartmann集团、中集前海租赁、中集太平洋、苏美达集团、新大洋造船、船级社以及MARIC的相关领导出席此次交船仪式。该船为MARIC设计的36 000 m3乙烯运输船系列中的第3艘,前两艘姊妹船已分别在2016和2017年交付船东,并得到了船东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船艇》2001,(4)
我国第一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水线面双体船“海关201”号4月3日在广东汕头签字交船。 这艘由广东汕头大洋船舶工业总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合作开发、汕头大洋公司建造的220吨级小水线面双体船采用两台山西柴油机厂生产的8V165TE9柴油机驱动,上层建筑为玻璃钢结构。 汕头大洋公司较早就致力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研究开发,早在1994年他们就和七○二所合作,向我国渤海油田推荐800吨小水线面双体交通倒班船,并提交了成套的初步设计方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三届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OI China2015)于11月3-5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办。展会由励展博览集团主办,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支持,中国海洋学会海洋观测技术分会共同承办,来自20多个国家、200多家国外内顶级供应商参展,包括Teledyne、Kongsberg、i XBlue、等国外旗舰品牌,以及劳雷工业、泰富坤、地海等国内知名品牌,200余类  相似文献   

15.
其他     
《中国船检》2013,(1):55-57
STX造船获一艘大型海洋科考船订单12月25日,韩国国土、交通和海事事务部(MLTM)和STX造船签订了一艘5000吨大型海洋科考船(cutting-edge research ship)建造合同。MLTM将为该船投资1000亿韩元(约合9310万美元)。据悉,  相似文献   

16.
厦门大学科考船是广船国际承建的第一艘科考船,异于我司建造的常规产品船,舱室狭小而复杂,且高精设备多。结合我司生产流程以及科考船的建造策划方案,通过分析各个施工阶段整船主体舱室的通风要求,制定了相应的通风措施,从而改善作业环境,保障本船的安全建造,为今后我司类似船型的通风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航海》2009,(3):26-26
2009年4月15日下午,渤海船舶重工建造的新型综合科考船“实验1”号顺利交船,并举行了隆重的交船仪式。该船舶由渤船重工为中国科学院建造,中同船级社秦皇岛分社检验,是我同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也是中同船级社第一艘入级小水线面科考船,比较国际上同类型船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贾向锋  李亚伟  赵涛 《船舶》2023,(5):67-76
大洋钻探是人类认知海洋、开发深海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大洋钻探船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决定着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进程,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配套的深海钻探系统装备的技术水平则直接决定了大洋钻探船的功能和先进性。该文调研了国际上主要的3艘大洋钻探船(美国的格罗玛挑战者号、乔迪斯决心号和日本的地球号)钻探系统装备概况,以及国内自主建造的海洋石油708深水工程勘探船、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蓝鲸1号超深水钻井平台的钻探系统配置能力,结合我国对大洋钻探船的功能定位和作业模式,综合考虑大洋科学钻探、海洋油气钻探、水合物试采和深海矿产资源勘查4个方面的战略需求,提出了未来大洋钻探船钻探系统的总体方案及关键装备配置要求,对关键装备的国产化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给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科考船船用设备和调查设备故障处理能力的时效性和局限性,介绍先进科考船船用平台设备和调查设备采用的远程诊断技术,论述其系统结构框架及组成,描述工作原理及功能。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运行设备的有效数据,充分发挥其技术解决能力的作用,使科考船在大洋航次中出现的设备故障等得到及时解决,为顺利完成科考任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船舶工程》2021,43(7)
7月12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 m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