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FG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通过"高速铁路软土地基沉降控制试验研究"项目的路基试验段研究试验,和对CFG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的静载检测及数据分析,验证采用CFG桩网复合结构加固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可行的,可为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施工提供指导.研究结论:通过对路基试验段的试验研究和静载检测及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检测CFG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静载试验方法;证明了静载试验能够检测CFG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试验结果为完善CFG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检测标准提供了依据,为在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加固工程中推广应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某工程CFG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载荷试验研究和对CFG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进行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检测CFG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压缩模量的载荷试验方法;验证了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加固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对CFG桩复合地基在土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CFG桩承载力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无砟轨道的高速铁路路基采用了CFG桩,对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案、不同加载方式和褥垫层厚度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能力、荷载分担和沉降变形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分析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评价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铁路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铁路CFG桩复合地基上的铁路路堤为柔性基础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值分析和现场载荷试验,研究铁路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数值分析和现场载荷试验均表明,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中桩及桩间土的沉降和受力规律与刚性基础差别较大,桩的荷载分担比差别也较大,故目前采用刚性基础的方法确定铁路柔性基础下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不合适的,而柔性载荷试验可以更好地反映铁路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的实际受力情况。因此,建议采用柔性载荷试验确定铁路柔性基础下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CFG桩在地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勤 《铁道建筑技术》2005,(1):48-49,52
在承载力较低的地基土中,采用低强度混凝土桩(CFG桩)进行加固,形成复合地基,不仅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而且较其它地基加固方法而言,还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以北京当代万国城住宅楼工程为例,介绍了CFG桩地基加固工程的方案、复合地基的设计及主要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CFG桩施工质量检测主要是采用桩身完整性与承载力的检测,文章结合工程实例说明了在桩身完整性与承载力检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探讨了CFG桩容易出现浅部断桩的原因,以及断桩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夯扩载体CFG桩复合地基应用日益广泛,但其理论研究还较少。本文结合某夯扩载体CFG桩复合地基工程实践,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及FLAC计算软件,研究不同荷载、单桩承载力、褥垫层厚度、桩长、桩间距对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该新型复合地基对各种参数的敏感性,并得知:夯扩载体CFG桩负摩阻力作用范围比普通CFG桩长,中性点降低,或无中性点。夯扩载体CFG桩桩体作用明显,褥垫层的厚度在普通CFG桩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增大。  相似文献   

8.
依托京沪高速铁路李窑试验工点,对深厚松软土层中CFG桩桩筏和桩网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及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桩网复合地基的路堤底面地表沉降比桩筏复合地基的大20%.桩网复合地基加固区和下卧层沉降分别占相应总沉降的28%和72%;桩筏复合地基加固区和下卧层沉降分别占相应总沉降的25.5%和74.5%.桩网复合地基CFG桩桩顶和桩间土间的沉降差远远大于桩筏复合地基,二者最大比值超过10倍;桩筏复合地基CFG桩桩顶和桩间土之间的沉降差很小,可忽略不计.就沉降和承载力特性而言,桩筏复合地基的整体性好于桩网结构.  相似文献   

9.
针对京沪高速铁路中等压缩性土的基本特性,以及路基设计中广泛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措施,进行了CFG桩处理中等压缩性土地基的现场试验.对中等压缩性土基本特性、CFG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CFG桩复合地基和桩筏基础沉降变形特性、荷载分担规律等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CFG桩复合地基可满足高速铁路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的控制要求,得出了京沪高速铁路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工程特性、CFG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方法以及CFG桩复合地基和桩筏基础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以哈大客运专线某工点为背景,针对深厚软弱土层承载力较差的问题,尝试采用水泥搅拌桩(CMP)和CFG桩组合桩型用于地基处理,研究加固后复合地基的力学性状和沉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这种复合地基中,CFG桩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复合地基整体承载力和控制沉降,而CMP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浅层土体的承载力.加固后复合地基中CFG桩桩端与桩顶的刺入现象不同,竖向沉降主要发生在下卧层中,本工点中下卧层沉降变形约占总沉降的78%.  相似文献   

11.
结合工程实例,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和特性,通过施工现场实践和设计方案比对、验算,证明CFG桩复合地基可大大提高桩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京津城际永乐站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保证路基工后沉降符合要求,京津城际永乐车站软土地基设计采用CFG桩进行加固处理。提出了一种通过数值模拟CFG单桩承载力现场荷载试验来确定计算参数的新方法,采用有限元ANSYS程序对永乐车站复合地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为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通过开展CFG桩在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提高对CFG桩的设计与施工的认识。研究结论: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时,桩体强度可采用5 MPa;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一般在220-250 kPa,满足设计要求;路堤竣工后1个月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已趋于稳定,路堤竣工后CFG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较小,一般在10~25mm。  相似文献   

14.
基于ANFIS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影响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桩的参数、置换率、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褥垫层厚度和施工工艺等,且各因素之间存在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关系,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比较难于确定。为合理准确预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通过研究提出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研究结论:在分析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原理及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减法聚类获得模糊推理规则数目,确定网络结构,建立适用于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实测资料的预测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比BP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_SVM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适应性,为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判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CFG桩复合地基能够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等优点,近几年来在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结构的构成,并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和受力情况的分析说明,可以为铁路路基桩网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实际工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CFG桩加固方法是目前我国常用的加固路基的一种方法。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广泛,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优点。结合郑西客运专线西安枢纽客运北环线路基工程,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其施工、检测方法,为今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讲述了CFG桩—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案和作用机理,并对参数取值进行了计算,计算表明工程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均达到设计安全要求,最后介绍了CFG桩和碎石桩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碎石桩与CFG桩组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用于沿海软土地基的处理,探讨了其加固机理。通过现场实测,对这种新型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随荷载的变化过程、桩土共同作用机理及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原天然地基承载力提高了5.7倍。  相似文献   

19.
Ansys有限元软件在CFG桩复合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在CFG桩复合地基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桩、土模量,面积置换率等因素对复合地基沉降量与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计算、分析了褥垫层模量与厚度对复合地基工作机理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20.
CFG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加固软弱地基的常用方法,已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CFG桩对地基土具有挤密加固和置换作用;通过设置柔性褥垫层,使桩间土的承载力得到充分发挥,显著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柳州市一建筑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对CFG桩的设计计算、施工工艺和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本工程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合理性,可为同类工程实践提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