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SS3B型电力机车轴重转移线路实测的结果,揭示了机车轴重转移的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差异。并且前者总是高于后者。因此,本文建议对电力机车的电气补偿应该较轴重转移求得的理论值为大,以充分利用机车的粘着重量,防止起动时的运轮空转。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韶山3型六轴电力机车的轴重转移分析,改进并简化了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得出各轮对的轴重转移随机车内部参数和牵引力而变化的直接表达式,从而可直接看出各参数对轴重转移的影响。文中从理论上导出了机车获得最小轴重转移的条件,即机车内部几何和力学参数的最佳匹配,并阐明了这一条件的物理意义,而且证明了不带均衡梁的机车可以达到带均衡梁机车同样大的粘着利用率。最后,本文分析了机车各参数的摄动对粘着利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机车粘着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机车控制实用角度出发,着重介绍当前国内外机车粘着控制技术现状,粘着控制机理,两类主要粘着控制系统的特点,分析有关交直与交直交传动机车的粘着特性,分散与集中控制的利弊,并简要地介绍了国产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粘着控制技术状态及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实施高速化、重载化,轮轨粘着时常达到阈值状态。列车安全平稳运行需要有效地利用轮轨间的粘着力,为了提高轮轨粘着利用率就需要深入研究机车粘着控制系统。利用MATLAB软件和ADAMS/Rail软件,搭建包含多体动力学系统、牵引传动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在内的电力机车虚拟样机仿真平台。仿真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组合粘着控制方法有效地抑制了机车空转,达到了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我国重载牵引机车转向架的设计水平,采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2B0轴式HXDl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动力学模型.通过比较二系悬挂纵向和横向布置方式、二系横向减振器布置位置、车体质心垂向距离和转动惯量的机车动力学性能以及牵引点高度对粘着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说明HXDI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采用二系悬挂横向布置的方式,可以减小二系簧最大横向变形量;二系横向减振器布置在端梁处,可以降低轮轴横向力;牵引杆倾斜布置可以获得较高的粘着利用率;降低车体质心高度对机车曲线通过性能略有利;增加车体长度和转动惯量,可以显著改善机车平稳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成铁科技》2007,(1):F0003-F0003
由成都畅通机车车辆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贵阳机务段联合研制的全天候粘着控制系统在机车现有控制模式下,有效地解决了国产交直电力机车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和长大坡道上容易产生空转、滑行、牵引力难以有效发挥的问题,该系统通过GPS与转速传感器的速度比较,实现蠕滑控制,有效地提高粘着利用率,使牵引力发挥接近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2C0抱轴式机车的轴重转移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2C0抱轴式机车一、二系悬挂静挠度对机车最佳牵引高和粘着利用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机车的最佳粘着利用率与一、二系悬挂的静挠度分配无关,只要机车的等效牵引高达到机车的最佳牵引高,就能获得最佳的粘着利用率;对于机车等效牵引高和名义牵引高不相等的牵引装置,只要名义牵引高达到机车的最佳牵引高,就能获得较高的粘着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功率货运机车的发展,为了提高粘着重量利用系数,以充分发挥机车的牵引力,国内外对机车启动、牵引时轴重转移及其补偿办法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当转向架二系弹簧悬挂采用一点支承时,常在车体与转向架之间设置斜牵引拉杆装置,以实现低位牵引,达到减少轴重转移的目的。日本国铁 ED74~78型电力机车所用的 Z 型斜牵引拉杆装置(图1),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相控调压交流制电力机车采用平滑调节直流换向器电动机电压,机车粘着利用率高,但其固有缺点是功率因数较低.文章比较了几种无功功率补偿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用混合式滤波器来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并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采用混合式滤波器对于提高电力机车功率因数和降低电网电流和电压波形畸变,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和谐系列货运电力机车牵引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铁路机车设备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谐"系列机车的成功引进和生产,该系列机车相对目前运营中的"韶山"系列机车而言,其牵引特性有了较大的改善,机车功率、计算牵引力、计算速度明显提高,但是受粘着力的影响,其实际牵引质量均小于理论计算值。为此,本文拟结合新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牵引特性以及现行《列车牵引计算规程》(TB/T 1407—1998)的有关规定,分析研究和谐系列大功率货运电力机车的牵引质量并据此对《列车牵引计算规程》修编提出建议。研究结论:(1)和谐系列电力机车牵引特性明显改善;(2)在沿用现行《牵规》中计算粘着系数的计算公式情况下,和谐系列货运电力机车在计算速度时的计算粘着牵引力小于计算牵引力;(3)按计算粘着牵引力计算的牵引质量小于按计算牵引力计算的牵引质量,而且不同型号电力机车的其差值不同,同型电力机车的其差值则随着限值坡度的增大而减小;(4)这对今后《牵规》的修编以及和谐系列电力机车牵引质量的合理确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铁路对可控硅机车对供电系统及信号通讯电路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于去年3月在伦敦召开的铁路工程师会议上对涉及这些研究结果的四份报告进行了讨论,报告人属于英国铁路牵引,信号、通讯部门以及电力供电部门。实践表明,英国铁路的可控硅机车87101尽管比采用调压开关的标准型87系列机车轻4吨,但在同一区段,相同的粘着条件下却可提高牵引重量大约15%。此外,它的故障率和巴基斯坦铁路使用的英制可控硅电力机车的故障率是相一致的,并且比87系列机车总的故障率要低。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分析了在HXD1B型电力机车的一、二系悬挂系统刚度和驱动装置的结构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选用推挽式单、双杆低位牵引装置及其它结构型式的牵引装置,在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情况下对机车黏着重量利用率的影响。根据重载货运对启动黏着重量利用率的要求,选用了满足要求的牵引装置的结构和布置。  相似文献   

13.
《世界轨道交通》2004,(7):62-62
为适应铁路机车交流化的要求,北车集团大同机车厂于2002年自主研制开发DJ3(天梭号)——200km/h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它可用于牵引200km/h高速旅客列车。机车功率4800kW.机车采用先进的交流传动技术,具有恒功范围宽、轴功率大、粘着特性好、效率和功率因数高等特点.为中国铁路跨入世界高速运输行列提供了保证。该机车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包括8K机车和国产交直机防空转、防滑行系统的固有缺陷,以及通过分析和大量实践、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既有系统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交直电力机车全天候粘着控制系统原理及主要功能,经过多次对比牵引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证明新的交直机车粘着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机车牵引力,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列车坡停、运缓,保证正常的运输秩序,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高效、快捷,促进挖潜增效。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机车的制动性能,将MK20防抱死系统应用于液压盘式制动器,通过AMESim和ABAQUS对制动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MATLAB求解出Oldrich Polach模型,得出粘着系数、蠕滑率与机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基于轮轨粘着机理建立制动防抱死数学模型,通过AMESim得出机车在常规制动和防抱死制动条件下的轮轨粘着系数和制动距离;运用ABAQUS建立制动器的温度-位移耦合模型,得出制动盘在不同条件下的瞬态温度场。研究结果表明,防抱死系统的应用可明显提升机车轮轨间的粘着系数利用率,降低制动盘的瞬态最高温度,对于提高机车的运载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牵引模式对C0-C0架悬式机车粘着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牵引装置不同布置方式进行比较,指出机车的轴重转移量以车体中央截面成对称分布,对应轮对上的粘着质量利用率之和为定值;并提出牵引点高度对机车粘着性能影响较大,而牵引装置布置方式对其影响较小,机车设计时需根据悬挂特性选择合适的牵引点高度.  相似文献   

17.
机车防空转设计原则及SS8机车防空转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阳  康熊 《铁道学报》1998,20(2):26-30
在阐述轮轨间的粘着和空转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机车防空转系统的设计原则,就SS8电力机车防空转系统试验结果做了详尽分析,指出其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造成小雨天频繁空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HXD1型国产化电力机车在西安铁路局西康段大坡道启车、提速中存在牵引力发挥不足的问题,通过改进车速计算方法,并利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最优估计滤波理论,优化了蠕滑速度微分估算,提升了牵引力发挥。经过西康段的牵引试验,证明该算法可以提升HXD1机车粘着利用率,达到了牵引力充分发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发展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国外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发展状况及我国铁路市场发展的需要,对机车的可替代性和技术经济性作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发展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技术模式,展望了机车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了以"神华"号和南非20E电力机车为代表的新一代国产电力机车粘着控制水平。针对电力机车面临的牵引需求,对"神华"号和南非20E电力机车粘着利用控制软件进行了相应优化改进,阐述了加速度微分粘着控制法和粘着力直接控制法的控制策略,提供了相关试验数据和曲线,并与日本东芝19E电力机车的粘着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神华"号和南非20E电力机车粘着控制软件达到较高粘着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