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尽可能减轻道路噪声的影响已成为区域道路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在规划过程中力求准确预测,合理评价路网噪声。参考通常使用的道路噪声模型,以体现公路网噪声特点和实用性为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公路网的道路噪声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滨江大道工程为实例,为解决交通噪声扰民问题,从道路线路局部调整和道路断面调整两方面对道路方案进行优化,同时从噪声影响角度优化方案。然后,对道路工程的声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建模,并对其进行评估。最后,对道路建成后周边敏感目标超标情况进一步提出优化、改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车辆噪声与城市道路路面平整度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主要研究了城市道路平整度可能对机动车辆噪声级产生的影响。采用IRI作为道路平整度的计量单位,并在上海的一些城市道路上组织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两类试验。首先,在满足试验条件的道路上进行平整度的量测;其次,在试验道路的测点上采集车辆以特定速度驶过的最大噪声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车辆以相同速度行驶在平整度不同的城市道路上时,其噪声级是不同的,而且随着平整度指数的增加,机动车辆噪声级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城市道路平整度确实会对机动车辆噪声级产生影响。在20~50 km/h速度范围内,对于平整度相同的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前者的车辆匀速行驶噪声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针对基于LMS算法道路噪声主动控制在面对冲击性噪声时性能骤降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滤波-x最小平均绝对偏差(FxLMAD)算法的道路噪声主动控制系统,以控制路面冲击输入下的车内噪声。首先对路面冲击输入下车内噪声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噪声是非高斯的,且更符合α稳定分布。接着对基于FxLMAD算法的噪声主动控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达到良好降噪效果的前提下还拥有结构简单、计算量小的优点。最后,搭建了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系统并在某燃油车上完成了冲击路面的实车道路试验。结果显示,基于FxLMAD算法的车内道路噪声主动控制系统在50~500 Hz范围内的总声压级降噪量可达约2 dB(A),明显优于普通的LMS算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实车道路和制动器台架制动噪声试验结果,描述了制动噪声的特征。结合对衬片摩擦特性和机械特性的研究,以及对制动器部件的动力分析,提出减小制动噪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整车道路强化耐久试验过程中噪声及异响主观评价经验,对常见噪声及异响进行分类,总结了评价工况、评价方法及内容,对整车设计开发阶段的噪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从事道路试验的工程人员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道路的噪声,以某国道为依托工程,在对材料的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低噪声路面动力学分析模型,并赋予依托工程的道路实际材料参数,仿真计算得到普通路面与试验路面的时间-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加速度关系曲线,建立了降噪路面的时间-位移关系数学模型;通过检测普通路面与试验路面的噪声,发现2种路面材料的噪声值均呈现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得到试验路面相比普通路面可有效的降低噪声值5—6分贝,为道路噪声的降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结合车辆风噪声机理和整车声学风洞试验实例,分析了玻璃隔声、整车密封、偏航对整车风噪声的影响,以及不同速度下的车辆风噪声频谱特征与整车道路风噪声之间的关联。试验表明,整车声学风洞试验对于整车风噪声性能的评估和优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浩  王炜  王波 《公路交通科技》2001,18(2):101-104
介绍了道路交通噪声计算机模拟采样系统软件。利用采样系统软件模拟实际的道路交叉口交通噪声观测过程,得到所需的一系列噪声观测值和统计值。对这些统计值进行分析,得到了信号灯控制交叉口道路交通噪声的若干重要特性,并对信号灯控制交叉口交通噪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街道峡谷型道路交叉口交通噪声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几何声学理论分析了声波在建筑群间传播过程中的直射、反射和绕射3种传播路径,并以此建立了街道峡谷型十字道路交叉口交通噪声动态计算模型.以实测的交通量、车型比例等参数作为输入,结合该计算模型和微观交通仿真对街道峡谷型十字道路交叉口交通噪声进行了动态模拟,并用实测的交通噪声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出口车道附...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中型客车进气口辐射噪声和车内噪声较大的问题,首先根据车内声模态试验结果和对道路试验数据的偏相干与频谱分析结果,找到了主要噪声源为进气口,并确定了消声目标频段。接着研究了空滤器滤芯与穿孔管的声学特性,建立了进气系统有限元声学模型,并通过对比进气系统传递损失仿真曲线与怠速进气口噪声频谱,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针对目标频段设计了进气消声器,使进气系统的传递损失在250~400Hz频段平均达24.7d B。最后进行了道路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消声器有效降低了进气口辐射噪声和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2.
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描述车内噪声测试分析及改善思路.以工装样车车内噪声明显问题为例,从结构传递噪声和系统噪声两个方面,对试验样车进行了各种道路试验,通过分析识别出影响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噪声源采取了各项减振降噪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某乘用车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车道路试验和仿真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侧窗开启组合下驾驶员耳旁的风振噪声和侧窗风振噪声产生的机理,并提出在后视镜支撑臂位置开槽抑制风振噪声的措施,降噪可达7 d B。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车型外后视镜气动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车外流场计算的气动噪声快速优化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验证。在非定常数值模拟中,采用分离涡模拟与计算气动声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后视镜侧窗表面气动噪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侧窗表面气动噪声源强度在各频段明显减弱,各监测点声压级降低。道路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各频段车内噪声也明显改善,后视镜气动噪声问题消失。实车道路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外流场数值模拟的气动噪声优化方法可行、合理,外流场数值模拟可为造型初期车内气动噪声优化提供有效指导,降低车型开发成本与周期。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介绍了减振器低频阀系噪声的整车道路试验方法。减振器的低频阀系噪声因其结构传播的特性,难以通过台架试验直接复现。所以,利用现代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定量的研究减振器低频阀系噪声,并为噪声问题的优化提供有效的检测方法就具有非常实际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鉴于工程中采集到的车辆道路载荷谱易受外部环境干扰而存在噪声和异常的尖峰信号,而传统的傅里叶变换滤波方法容易将真实信号随噪声信号同时滤除,本文中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理论的车辆实测道路载荷谱降噪方法。选用Daubechies小波函数,结合多种小波阈值降噪准则对某试验车辆实测道路载荷谱进行降噪处理,系统性地研究了不同小波阈值降噪准则和小波消失矩对实测含噪随机载荷信号的降噪性能。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的降噪方法能有效剔除干扰噪声信号,其中Heuristic SURE准则对原载荷谱各项载荷特征的保留效果最好。此外,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理论的实测载荷谱中异常尖峰信号自动检测方法,为车辆实测道路载荷谱的优化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单目视觉的道路边界检测由于其在车辆辅助驾驶系统中的重要应用价值成为当前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车辆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指出图像边缘检测现有算法的不足,采用领域平均法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根据图像的边缘特征运用Prewitt算子实现边缘增强,以获取精确的边缘信息。使用最大熵算法分割二值化图像进一步减少噪声,从而得到良好的道路特征图像数据。利用道路约束条件,建立视觉系统动态感兴趣区域(DAOI),运用改进的Hough变换最终识别道路边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述算法不仅能准确、实时检测出道路板边界,而且能有效地抑制噪声,为区域交通智能车辆的换道和超车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廖若宇  陈雨人 《交通与计算机》2011,29(2):117-120,129
在老路改造过程中,需要道路的平面线形资料。基于对数字图像平面图像特性以及噪声分布规律的特点进行分析,运用特征空间聚类法对图像目标区域进行图像分割,提出了一种基于递归循环思想的噪声筛选算法对目标图像进行再处理,达到剔除噪声的效果。对道路的边线进行了标定及距离的测量,配合GPS设备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方法在满足准确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运算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排水降噪沥青路面在南方多雨地区城市高架快速路中的适应性,从结构设计、原材料选取、目标及生产配合比设计、混合料性能测试、渗水和噪声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被应用到上海虹梅南路段高架工程全线主路和匝道桥面铺装中。研究成果对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道路铺装应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国产乘用车车内噪声较大问题,通过道路试验测量并评价其噪声水平,通过模态分析和频谱分析手段分析判断噪声的主要来源及其传递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即用隔音效果更好的聚酯棉代替原结构的 ABS 板等材料.对比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车内噪声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