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路工程建设中,路基的压实度能否满足要求决定着公路路面的施工质量,文章以黄土区域为地质背景,对振动压路机的振幅、频率和速度对压实度的影响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并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表明:不同压实条件下,随着压路机压实次数的增加,压实度逐步增大,在同一压实次数条件下,压实度随着压路机频率与振幅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减小,且振幅相比较于频率,对压实度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大吨位压路机碾压黄土路基时合理压实参数选择的难题,以提高黄土路基的压实效果和施工经济性,利用"黄土—振动压路机"振动系统模型,分析了系统的振动响应,确定了振动压路机碾压黄土时的振动规律,即振动压路机初期宜用低频高振幅,后期宜用高频低振幅压实路基。通过利用YZ32D2型自行式振动压路机进行不同频率现场振动碾压试验及不同松铺厚度下最佳碾压遍数试验,对大吨位压路机压实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黄土路基压实过程中的最佳碾压频率和不同松铺厚度下的最佳碾压遍数,现场试验表明:大吨位压路机碾压黄土路基时,前期使用低频25 Hz碾压4遍,即可达到93%压实度,后期采用高频30 Hz进行振动碾压效果最佳;振动碾压遍数达到4遍之前,不同松铺厚度条件下压实度随碾压遍数增加而增大,超过4遍后,松铺30 cm对应的压实度达到峰值后有所降低并趋于稳定,松铺40 cm对应的压实度随碾压遍数的增加提升幅度逐渐降低,松铺50 cm相比松铺60 cm时压实度增加较快,而松铺厚度达到70 cm时,压实度随碾压遍数的增加提高趋势趋于缓和,很难达到施工要求的93%压实度。为避免因松铺厚度过大碾压遍数过多而消耗时间、增加机械台班数,建议每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50 cm。此外,本研究给出不同松铺厚度时达到所需施工要求的振动碾压遍数推荐值及黄土路基大吨位压实工艺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多频合成振动压实的机理,设计了双频合成振动压实机,从理论上分析了样机各参数对压实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样机频率及频率比、振幅及振幅比、相位参数等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给出了较合理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两频率成分的相位差及频率比对压实度的影响最明显;两频率成分的振幅及其振幅比对压实效果的影响较明显,其中低频振幅对下层压实度的影响较大;两频率成分的频率值对压实效果的影响不大;激振器的相位对压实效果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赵永鹏  罗小军  李治荭  王珂 《公路》2023,(9):96-103
为了揭示铁矿渣路基填料碾压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种模拟铁矿渣路基填料碾压过程的颗粒流数值计算方法,系统探讨了压路机碾轮直径、碾轮移动速度、松铺厚度以及碾轮振动频率对铁矿渣路基填料沉降、压实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选用带大直径碾轮的压路机,降低碾轮移动速度、减小松铺厚度、提高振动频率均可有效降低铁矿渣路基填料的工后沉降,但对增加不同深度处铁矿渣填料压实度的效果不显著。对26 t重型压路机,碾压遍数应不低于5次,移动速度控制为2.2 km/h,振动频率为45 Hz,最佳松铺厚度为0.4 m,在此条件下进行铁矿渣路基填料碾压施工可以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  相似文献   

5.
路基压实度是路基填筑过程中控制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黄土路基压实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黄土路基压实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含水量、灰剂量和压实功对不同类型路基土体压实干密度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实际施工过程中路基压实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压实后土体的干密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最佳含水量后,压实干密度开始减小。灰剂量越大,土体达到最大干密度对应的最佳含水量越大。随着压实功的提高,土体的最大干密度增大,最佳含水量减小。实际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干密度小于试验所得,土体的压实度收到压实工艺、含水量、灰剂量、松铺厚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沥青混合料压实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问题,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特性,阐述了沥青路面的压实机理,分析了振动频率、振幅、压实速度、振动冲击间距、碾压温度、平整度传递等因素对沥青路面压实的影响,探讨了沥青路面压实工艺,从而确保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和压实度。  相似文献   

7.
压实均匀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压实不均匀的问题,探讨了振幅、频率、碾压速度对压实度均匀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轮宽方向振幅均匀是确保压实均匀性的最基本要求:压路机振动轮激振力作用中心面与振动体质心的重合程度是影响振动轮振幅均匀性的关键因素;在振动轮直径一定时,碾压速度主要由振动冲击间距决定。建议对压实均匀性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了较好地模拟现场压实情况,研究了静面压力和振动频率对千枚岩路基填料压实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合理的振动压实参数;分析了压实度和压实方式对千枚岩路基填料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合千枚岩路基压实现场特性,提出了合理的振动压实时间。通过压实试验,得到了千枚岩路基填料振动压实特性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9.
浅析路基压实度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压实度是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检测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如何获得符合设计要求的压实度.保证路基施工质量,是施工单位应重视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含水量、地基强度和填料等因素会对路基的压实度产生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用于控制压实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某高速公路路基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压成型方法制作不同压实度、含水率的标准试件,采用室内承载板法进行路基回弹模量测试,分析了压实度及含水率对路基回弹模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路基回弹模量随路基压实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压实度的增加,路基回弹模量增加幅度逐渐降低;而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路基回弹模量降低幅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路基含水率对路基回弹模量的影响比路基压实度对路基回弹模量的影响大,压实度一定时,含水率每增加2%,路基回弹模量降低10~15 MPa;含水率一定时,路基压实度每降低2%,路基回弹模量降低3~7 MPa。  相似文献   

11.
卿笃干 《中南公路工程》2007,32(2):49-51,72
瑞利波波速与介质力学性质有良好的相关性,采用不同激振方法,在不同的含水量、压实度下利用DASP系统进行填石料中瑞利波频谱与波速分析,并将灌水法得到的密实度与瑞利波速度进行作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填石料密实度与瑞利波速度的经验函数关系式,得到一种快速、无损、定量的填石路堤压实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在建高速公路填土路基振动压实试验,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单因素与灰色关联法分析压实度变化规律,研究填土路基振动压实作业参数和填土材料性质对压实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32t振动压路机相比于22t最终路基压实度提高3.7%左右;填土模量的提高能提高压实效率,但对路基最终压实度影响较小;填土与...  相似文献   

13.
室内振动压实是室内击实成型试件的一种新方法,能较好地模拟振动压实的特点。研究了静面压力、频率、激振力和振幅等振动压实参数对黄土压实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组压实效果好并且与现有振动压路机的技术参数相符的黄土振动压实的推荐参数;对黄土的振动成型方法和成型后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并与击实试验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振动压实黄土得到的最佳含水质量分数、最大干密度均比室内击实的要小,振动压实黄土的回弹模量比室内击实黄土的回弹模量要大;不同成型方式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压实度对路基土抗剪强度参数和加州承载比(CBR)的影响,选取粉土、砂土和黏土三种类型的路基土,分别进行击实试验、不同压实度下的直接剪切试验和CBR试验。结果表明:压实度对路基土的内摩擦角、黏聚力和CBR值影响显著,且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以塑性指数表征路基土的类型,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表征路基土的物理状态,以压实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路基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和CBR值预估模型,建立的预估模型不仅精度较高,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可为公路路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冲击压路机的冲击碾压技术对高速公路路基进行施工,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确定了碾压的方法、遍数、速度等数据,并考察了冲击压路机的压实机理和影响冲击压实的因素。试验表明:利用冲击压路机的冲击碾压技术可提高路基的压实度、整体强度和承载力,加速了路基的下沉,减少了路基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16.
对影响沥青路面压实度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Superpave沥青路面的碾压原则及典型的碾压工艺,还对沥青路面压实度控制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constantly offers new opportunities and features to monitor and analyze driver behavior through wide use of smartphones, effective data collection and Big Data analysis, resulting in 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 of driver behavior and safety.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etailed trip characteristics on the frequency of harsh acceleration and harsh braking events through an innovative smartphone application develop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eSmart project. A 200-driver naturalistic experiment spanning 12 months is carried out since July 2019. During the first two months,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drive in the way they usually did, without receiving any feedback on their driving behavior from the application. Over the subsequent two months, participants were provided with personalized feedback, a trip list and a scorecard regarding their driving behavior, allowing them to identify their critical deficits or unsafe behaviors.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s, such as speed and driving above the speed limit, usage of mobile phone while driving and harsh events (acceleration and braking) are record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and subsequently analyzed.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were fitted to the trips of car drivers who made frequent trips for both experiment phases in order to model the frequencies of harsh even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ximum speed, the percentage of speeding duration and total trip dura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harsh acceleration and harsh braking frequenc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osure metric of total trip distance was found to b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harsh event types. A small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the percentage of mobile use duration with harsh accelerations was also det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