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曾一度影响施工安全生产的广东省台山电厂进场公路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出现放炮后石碴堆着火现象进行了监测、调查、分析。结果初步认定,着火原因系炸药在爆破过程中爆炸不完全所致。  相似文献   

2.
着火定时是采用均质压燃方式发动机实现理想燃烧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对其加以准确控制。研究中应用了以低温氧化反应特性来控制着火定时的方法。在一台带可变容积副燃烧室的单缸发动机上燃用不同组分的燃料,在不同的发动机转速下进行了试验,测得的着火定时结果显示出不同的趋势。这些趋势揭示了低温氧化反应的范围。应用该特性所做的发动机试验表明,可以进一步改善不同发动机转速下着火定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是为预混合压缩着火燃烧方式建议一种最适宜的燃料特性。在一台单缸试验发动机上探讨了燃料着火性对废气排放和燃油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燃料着火性(十六烷值)可以增加预混合周期,因而不容易形成碳烟,并可将着火时刻向上止点延迟。所以,可以在改善排放和燃油耗的同时扩大柴油机的工况范围。  相似文献   

4.
分析和找出了褐煤在铁路运输中发生着火的原因,提出了利用摊平、碾压、洒水和加挂隔离车及增加防火网等,防止煤车着火的措施,严格货检作业管理,防止着火车上线的对策。并对利用科学保安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应用热管技术提高锅炉热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旻 《上海铁道科技》2010,(2):124-125,62
为提高和改善锅炉热效率,可利用锅炉排烟余热,改善燃料的干燥、着火和燃烧过程,以提高锅炉热效率.可利用热管这种高效传热元件回收锅炉排烟余热的技术,设计一种烟气排放和炉膛进风系统。该系统在工作状态下,以把冷空气预热成一定温度的热空%,再送入炉内,加速了燃料的干燥、着火和燃烧的过程;同时强化辐射的热交换,保持稳定燃烧,并因此降低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和排烟损失,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6.
预混合压缩着火(PCCI)燃烧方式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燃烧方式。但是,像柴油那样采用压燃着火而又缺乏挥发性的燃油会附着在燃烧室壁面上,难以形成混合气。另外,还存在需扩大运转范围等有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在改善PCCI燃烧控制的过程中,有效应用混合燃油的特性,随着混合燃油的早期喷射,实现2种不同燃油的分层分布。并且,高挥发性燃油促进低挥发性燃油的蒸发,避免因未蒸发燃油附着在燃烧室壁面上而引起燃烧恶化。  相似文献   

7.
地铁列车着火时旅客双向撤离的系统保障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撤离被困在地铁隧道中着火列车乘客时,香港地铁公司原来采用传统从上风口单方向撤离的办法。随着机场特快专线的开通,允许乘客在地铁上携带行李,引发车厢火灾的概率提高7。本文阐述了旅客双向撤离的新安全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8.
采用新的混合气形成法来同时降低柴油机NOx和碳烟的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特制的燃烧试验装置对柴油机从喷油到化学反应及着火的整个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混合气形成方法可以取得下列效果:1)通过将喷油始点提前和缩短喷油期可使燃油迅速而均匀地扩散,在较低的喷油压力下,可获得不发光火焰的燃烧特性;2)控制混合气形成过程,可同时抑制NOx和碳烟的生成,大幅度降低NOx和碳烟的排放。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发动机的燃油耗,实现高效燃烧,使用高速彩色摄影机等光学摄影装置,使观察发动机缸内的燃烧火焰成为可能。介绍了气缸内爆震的观察方法、气体燃料发动机机内着火及火焰传播过程的详细观察技术,以及运用小孔观测器观察柴油机柴油喷束产生的着火燃烧图像。运用上述观察技术将有助于掌握燃油雾化及喷雾燃烧机理,探索抑制爆震、降低氮氧化物和颗粒排放,以及实现高效燃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柴油预喷着火的增压燃气发动机中生物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认为,通过调整柴.油预喷的喷射量,即便使用生物燃料产生的热解气体,也能实现稳定的燃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的自着火燃烧现象,所获得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能为开发燃烧控制技术提供帮助,并为建立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燃烧模型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2.
在1台均质充量压燃式发动机上测定了着火定时的特性、失火条件、燃烧噪声和排放。在发动机试验中,利用详细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发动机循环模拟,揭示出着火定时的特性,并观察到了低氮氧化物(NOx)燃烧。通过利用动力学模型的定容燃烧模拟,推算出燃烧期内燃烧噪声与压力升高率的关系。基于废气再循环、进气温度、压缩比和燃料组分对着火定时、燃烧噪声和NOx排放的影响,探讨了均质充量压燃式发动机的燃烧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1车下空间火灾的严重性 车辆发生火灾,颇受人们关注。火灾发生在司机驾驶室内和乘客车厢,还能及早发现,并及时灭火,唯独火灾发生在车下空间,那真是束手无策,毫无办法。特别是车下空间起火,往往会使车辆报废。车下空气流动速度很快,可以助长火势的扩展。从结构上讲,车下平均分布着辅助电阻器、断路装置、接线匣、车辆自用电源组件、接线箱、继电器柜、蓄电池箱等一些潜在的电器短路着火火源。鉴于这种情况,火灾的起燃和发展一般始于车下并在车下慢慢扩大。由于车下电气设备问题,2000年哈尔科夫有轨电车发生火灾,着火面积达2800m^2,损失了9辆有轨电车;2002年奥地利阿尔卑斯城的1个地铁隧道发生了火灾,酿成了悲剧,火灾吞噬了160人的生命。因此,车下这个区域必须进行防火保护。  相似文献   

14.
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的故障分析与保护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并联电容补偿装置出现的电抗器冲击试验时烧毁、运行中着火事故和既有保护方式存在死区问题的分析,提出在现有保护基础上增加检测母线电压过零点时配合断路器固有动作时间相控合闸控制、稳态阻抗比和过渡过程电压、电流负向变化率保护,构成完善的并联电容补偿装置测控系统。介绍在不增加一次设备的情况下邯郸供电段研制开发的并联电容补偿系统保护装置的组成方案和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15.
旨在确定国铁、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线路防灾救援的设计标准,有助于标准体系的形成,以便指导工程建设和运营。结合具体工程对工程特点、防灾救援体系及其差异进行分析;通过专题研究明确了单洞双线设置中隔墙、区间采用低疏散平台、着火列车优先就近停靠车站进行疏散和救援的防灾救援设计标准;采用软件模拟从而验证在选定的防灾救援模式下着火列车在车站、区间停车疏散时间满足规范要求。最后提出低疏散平台+自带爬梯区间疏散方案的疏散能力、站台门和列车门对齐方案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电力机车变压器油中气体的含量,已成为判断机车变压器故障的重要手段。在气相色谱仪检测过程中,由于仪器设备的环境、样品的性质以及自身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常常出现基线不稳,氢气无法点着火,氮气、空气和氢气流量比调节不好等现象,造成分析数据不准确,严重影响了对变压器故障的判断。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色谱柱的使用、气体流量的调节、标样的采集、以及实验操作环节进行分析,阐明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运输业的发展,铁路隧道内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隧道发生火灾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旅客列车的各种意外事故着火、货物列车火灾和油罐列车火灾.其中在隧道内容易着火且危害最大的当属油罐列车(又称油槽列车)着火,这是因为石油产品具有非常大的火灾危险特性,着火后燃烧持续时间长,范围大,温度上升速度快,火焰中心的最高温度往往超过1 000℃,局部甚至高达1 200℃~1 600℃,使消防扑灭存在极大困难,以致对隧道衬砌产生的破坏也最严重.1976年至1998年间,仅油槽列车在隧道内发生的重大火灾事故共计有8起,累计中断行车时间2 500小时,人员伤亡超过300人(死亡115人),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 0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则无法估计.  相似文献   

18.
芬兰开发出合成材料铁路客车车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客车在正常条件下的使用寿命是30~40年。在这期间, 客车车体结构应该能承受一定的负载和环境影响。此外,在受撞击和着火的情况下,还应该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客的安全。 另外,从经济性方面考虑,车体结构应该有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电容补偿装置在运行中电抗器着火,既有保护装置不起作用的现状,通过实测电抗器运行中的波形分析,阐述牵引负荷产生的谐波是电抗器绝缘破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介绍利用光谱测试方法对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的燃烧特性进行分析的实例。分析结果显示,一定波长的消光系数与低温氧化反应的活性程度有关,相关知识将对解释HCCI燃烧的机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