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司机室和车厢环境中电磁场强以及空气质量品质状况。方法现场测试高速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环境卫生学状况,并与既有线空调客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速动车组与既有线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空气内物理与化学卫生学指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高速动车组司机室和车厢环境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与既有旅客空调客车比较,动车组运行时车厢及司机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品质优于普通旅客列车。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装饰的车厢内空气甲醛含量 ,2 0 0 1~ 2 0 0 2年对北京 -上海T2 1 2 2次新型旅客列车车厢使用前和运行 4个月后车厢内空气的甲醛含量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 ,新设计、生产并新装修后立即投入使用的 2 5K新型旅客列车车厢空气甲醛污染较严重 ,软卧车厢空气甲醛浓度明显高于硬卧车厢。经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4个月后甲醛浓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旅客列车车厢内空气微生物指标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管内旅客列车车厢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于2005年1-12月对旅客列车车厢进行了空气微生物指标的监测与分析,为加强列车卫生监督、指导列车消毒工作提供现场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论述旅客列车车厢封闭后,治理车厢内严重超标的污染空气所涉及的空气净化技术。包括新一代空气过滤技术,吸附技术及新型空气净化器设计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紫外C空气消毒器对25K型旅客列车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某紫外C空气消毒器对 2 5K型空调旅客列车空气的消毒效果和使用时车厢内的紫外线辐射强度 ,在旅客列车的运行和非运行状态开启消毒器作用不同时间 ,进行采样。结果 :在列车非运行状态 ,开启消毒器 12 0min后 ,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为 93 75 % ;在运行状态 ,开启消毒器 12 0min后 3次试验空气中的自然菌的消亡率分别为 91 30 %、91 0 4 %、90 5 7%。在列车运行和非运行状态 ,实验车厢与对照车厢的消亡率经统计分析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车厢内的紫外线平均辐射强度 2 5 4nm波长 <0 0 1μW cm2 。在旅客列车上使用该紫外C空气消毒器作用 12 0min可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且紫外辐射强度很低 ,对人体安全无害 ,对改善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速空调列车内气流组织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空调列车车厢内气流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研究是空调列车内气流组织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空调车内舒适环境评价的依据.考虑到高速列车车厢内复杂的几何结构、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以及空气流场的湍流特性,本文采用湍流大涡模拟方法对高速列车车厢内空气流动与热质传递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进行区域离散,应用均匀六面体网格划分车厢,并在同位网格的基础上采用SIMPLEX算法,考虑车内座椅、行李架等障碍物以及车体各壁面辐射、车窗热流、乘客散热和高速列车运行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对高速列车车厢内空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其结果对高速列车的空调效果及车内舒适环境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DKQ-180A旅客列车车厢多功能空气净化器研制成功按照铁道部95科技发展计划,由北京铁路局和科兴铁道高科技开发中心,共同研制的DKQ-180A旅客列车车厢多功能空气净化器,在北京由部科技司主持下,于1996年12月12日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该净化器...  相似文献   

8.
德国铁路原来关于铁路旅客列车的规范和标准中,要求在车厢内设置可由旅客操作的紧急制动装置(FGN),以便在发生紧急事故时,由车厢内工作人员或旅客实施紧急制动。早期的FGN直接连接列车制动系统的空气主管,通过独立于司机的操作实现紧急制动。  相似文献   

9.
25K型全列空调列车新风量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面对客运市场的激烈竞争 ,铁路运输部门投入了大量新型空调客车参与运营 ,而空调旅客列车内的环境应达到温度适宜、空气清洁的卫生要求。我们对成都铁路局所属的国产 2 5K型全列空调客车编组的T88 87次特快列车车厢内新风量进行了研究。在 2 0 0 1年春季 (4月 2 3日~ 4月 2 7日 )、夏季(7月 31日~ 8月 4日 )各取 1组列车 ,在列车的前、中、后部分别选择硬座、软卧、硬卧车厢各 1辆车厢内设置监测点。列车运行中每隔 4h采样和测定 1次 ,在规定的时间和区段测定。用密闭车厢内空气中的CO2 含量与新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投入运营国产空调旅客列车和普通旅客列车不同车厢内空气中细菌总数,溶血性链球菌进行调查。共采集有效样本51份其结果表明,夏季旅客列车内细菌污染严重。空调车细菌总数均值1 3700个/m~3,普通车为2 6900个/m~3;空调车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17.6%,普通车38.5%。两车之间差异检验显著(P<0.01),污染程度普通车大于空调车。  相似文献   

11.
地铁列车客室空气质量已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依据相关标准,分析了列车客室内空气污染因子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与防治污染因子的措施。其中,挥发性有机物、苯系物、CO、SO2的浓度较低,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不大;氨、细菌总数、可吸入颗粒物、CO2等指标部分超标,需加强管理;CO2和氨在人员密集的车厢内浓度超标,可采用加强通风或增加空气净化设备的措施以改进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地铁车厢的空调系统气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车内乘客的热舒适性。以某型地铁车厢为研究对象,建立地铁车厢满载情况下的三维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对车厢内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送风工况(送风量和送风角度)对车厢内温度、速度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对各工况的车厢气流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6种工况中,送风量12 000 m3/h、送风角度60°的送风工况是最优工况,其总体气流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客车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和车体结构强度的计算提供依据,对“中华之星”号高速列车客车车厢内部空气压力随车速的变化进行了实车测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增加,车厢内部压力下降(负压增加),且压力系数的绝对值也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环境实测和热舒适调查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长春地铁1号线冬季、过渡季、夏季车站及车厢的热环境和热舒适情况,分析得出长春室外、车站及车厢2017—2018年温度的变化区间及规律、结果显示,华庆路站站厅、站台温度值不满足规范要求,冷风渗入是影响冬季出入口温度的重要因素,并分析出车站及车厢80%满意率舒适区以及不同季节的热中性温度,旨在为严寒地区地铁热环境及热舒适研究奠定研究基础,为地铁环控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地铁车辆客室送风道的结构设计和安装方式,提出了地铁车辆客室多方位送回风系统的概念,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送风道内流场和客室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了多方位送回风系统后:送风道各出口预测风量与理论风量偏差在15%之内,出风均匀性良好;客室人员活动区域速度场与温度场分布均匀,微风速在0.20~0.42 m/s之间,断面垂直温差在3℃以内。地铁车辆采用多方位送回风系统,既提高了座椅区域与门区乘客的舒适性,又降低了客室中部的风速,缓解了乘客的吹风感。  相似文献   

16.
列车在地下运行时,新风从隧道内引入,因而隧道内空气颗粒物的体积质量会严重影响列车车厢内空气的质量,而目前国内外对地铁隧道内空气中颗粒物的研究非常少。采用实地测试的方法,获取了地铁隧道内空气中各粒径颗粒物的体积质量数据,并分析了各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的相关性,相关程度高则说明来自同一个来源。结果表明,地铁隧道内空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中,细小颗粒占了主要成分;不同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之间高度相关,列车车厢内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之间高度相关,车站站外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之间中度相关;隧道内、列车车厢内、车站站外空气中的同种粒径颗粒物体积质量之间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厢热环境研究常将人体边界设置为恒定热流量,无法反映人体热调节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很难准确地评价车厢环境的热舒适性。为有效地分析车厢内环境的热舒适性,提出一种57多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与车厢热环境耦合计算方法,对北京地铁15号线列车车厢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进行模拟计算。同时,采用该方法研究3种工况送风格栅型车厢内的热环境和乘客热舒适性,得到工况1的车厢内温度和速度分布均匀,乘客具有更好的热舒适性。相比恒定热人体边界条件,该方法能更全面地分析乘客的热舒适性,对改善实际车厢内的热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YW25G型硬卧列车空调机组运行控制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将变频技术应用于空调机组的制冷量调节,使得车厢内的温度在各时刻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对全冷调节下和变频调节下车厢内的流场以及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变频调节下车厢内气流组织的不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且变频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为列车空调系统的进一步节能改造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关于车辆定员与拥挤度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车辆定员概念分析和计算方法的探讨,提出"拥挤度评价标准"和"全运程拥挤度动态评价理念和方法",对车辆定员标准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车辆定员的立席标准应为6人/m2,高峰小时乘客站立的最大密度为5~6人/m2,其区间占全线单向区间总量的比例不宜超过20%;当平均运距大于12 km时,应提高立席舒适度标准,降低立席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