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ISI Web of Knowledge、Pubmed及中国期刊网,检索国内外自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公开发表的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文章。通过Meta分析对比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分期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5年生存率。结果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切除组与分期手术切除组比较,同期手术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6.4%与分期手术组35.6%(P=0.957)相似,在围手术期死亡率(OR=1.91,95%CI:0.90~4.08,P=0.09)及5年生存率(OR=1.08,CI:0.73~1.61,P=0.69)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分期切除相比,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切除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为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992例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与术中诊断肝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累及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Dukes分期、肝外转移、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等与肝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992例结直肠癌,106例在确诊肿瘤时出现肝转移,占10.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Dukes分期、术前血清CEA水平与肝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Dukes分期为影响肝转移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盆腹膜种植、肝外转移、Dukes分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癌结节的起源、数目及其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71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Logistic回归法、Kaplan-Meier法、Log 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探讨癌结节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71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癌结节阳性者91例(33.6%),N分期、肿瘤位置及组织学类型是癌结节存在的危险因素(P<0.05);癌结节是影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癌结节阳性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癌结节阴性患者(26.0%vs. 90.0%,P<0.01),癌结节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癌结节患者的2.215倍(95%CI:1.560~3.146,P<0.05);癌结节数目是影响癌结节阳性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癌结节阳性的患者中,癌结节数目>2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是≤2患者的2.051倍(95%CI:1.191~3.531,P<0.05)。结论癌结节的形成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癌结节是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癌结节数目超过2个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探讨老年人结的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60岁以上老年人结直肠癌病人的合并症及围手术期处理情况。结果有合并症者87例;术后发并发症38例;除了7例死亡外,其余31例并发症均得到控制。结论老年人各主要脏器的储备功能退,合并症多,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elta-like ligand 4(DLL4)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进展、预后及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26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DLL4表达情况,分析DLL4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肥胖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数据。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DLL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7.4%vs. 17.7%,P<0.05),DLL4高表达的患者肿瘤分化程度低,且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均升高(P<0.05)。DLL4阳性表达组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均较阴性组缩短(P<0.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LL4表达上调是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患者的DLL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的患者,体质指数与DLL4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_s=0.578,P<0.05)。结论 DLL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DLL4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提示DLL4-Notch信号通路参与结直肠癌进展,并且与肥胖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手辅助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手术在外科治疗结直肠癌中的近期疗效,评估手辅助腹腔镜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及对全身应激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辅助治疗组(A组,n=63)与手辅助腹腔镜治疗组(B组,n=37),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全身应激炎症反应水平。结果 B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均优于A组(P<0.05),排气时间较A组长(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全身应激炎症反应指标中性粒细胞数和C反应蛋白(CRP)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A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治疗中,手辅助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等优点,但腹腔镜辅助手术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手辅助腹腔镜手术的全身炎症因子IL-6水平高于腹腔镜组,在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取腹腔镜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血浆D-dimer水平的变化规律,评估发生血栓的风险。方法随机选取行手术治疗的29例食管癌患者为癌症组,同期开胸的12例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9d的血浆D-dimer水平,与其病理学特征及手术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D-dimer在对照组(P<0.001)和癌症组(P<0.001)中均升高,但在癌症组中升高趋势明显(P<0.001)。癌症组中,血浆D-dimer在术后3d较术前升高显著,在术后9d升高趋于平缓。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D-dimer水平改变与病理类型(P=0.64)、病理分级(P=0.84)、TNM分期(P=0.52)、手术方式(P=0.83)均无关。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浆D-dimer变化明显,术后可能并发血栓的风险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5(AQP5)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关系。方法收集术前未予任何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齐全的原发性结直肠癌病例4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QP5的表达。比较AQP5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肿瘤部位、淋巴结、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AQP5表达与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45个肿瘤标本中,14例(31.1%)高表达AQP5,29例(64.4%)中度表达,2例(4.4%)无AQP5染色。癌旁和正常组织中AQP5表达率分别为3例(6.67%)和3例(6.67%)。AQP5的表达还与TNM分期(P=0.002)、淋巴结转移(P=0.016)、远处转移(P=0.000)呈正相关。在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和肿瘤大小中其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QP5可能被用作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9例术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资料与同期其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伤后手术时间、术前牵引、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等因素,分析可能导致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与术后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显著相关(P<0.05)。结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伤后手术时间和内固定是否取出等与术后股骨头坏死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0.
国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国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运用 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国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危险因素的19篇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年龄≥60岁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60岁者,合并OR值为0.50(95% CI:0.33~0.76,P<0.01);男性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合并OR值为2.17(95% CI:1.38~3.42,P<0.01);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cm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距离>7cm者,合并OR值为1.79(95% CI:1.37~2.35,P<0.01);术前接受新辅助放疗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未进行新辅助放疗者,合并OR值为3.66(95% CI:2.19~6.09,P<0.01);吻合器吻合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手工吻合者,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OR值为0.70(95% CI:0.47~1.05);术前患有糖尿病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无糖尿病者,合并OR值为3.16(95% CI:2.27~4.39,P<0.01);Dukes分期A、B期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C、D期患者,合并OR值为0.61(95% CI:0.45~0.83,P<0.01);恶性度低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恶性度高者,合并OR值为2.15(95% CI:1.47~3.15,P<0.01);预防性造瘘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未进行造瘘者,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OR值为0.39(95% CI:0.14~1.05);急诊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择期手术者,合并OR值为0.27(95% CI:0.13~0.56,P<0.01).结论 年龄≥60岁、男性、糖尿病、术前新辅助放疗、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cm、Dukes分期C、D期、肿瘤恶性程度高及急诊手术是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