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国际铁路联盟UIC及我国铁道车辆卫生设备的相关标准从一般要求、供水要求、厕所和洗面室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UIC 563—1990《客车卫生和清洁设备》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铁路联盟(UIC)标准是当前大多数国外铁路项目采用的国际通用标准。系统分析中国与UIC铁路主要技术指标的差异性及等效性,对于提升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水平、推动铁路“走出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深入调查研究了UIC基础设施主要标准,选取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4大专业的主要技术指标系统开展了中国和UIC设计标准的对比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铁路标准的修订建议和UIC铁路标准的修订建议,为我国主持或参与UIC国际铁路标准的制修订、推动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运用UIC标准Goodman-Smith图法和JIS标准的疲劳评价方法,以地铁转向架构架的侧梁焊接结构为研究对象,使用有限元法对其疲劳强度进行对比研究。以JIS标准中的裂纹扩展法和名义应力法分别评估单边角焊缝和背面焊接位置角焊缝的焊根疲劳强度,以UIC标准中的结构应力法评估角焊缝的焊趾疲劳强度。结果表明,使用UIC标准考核构架侧梁焊缝的焊趾满足疲劳强度要求,而使用JIS标准考核构架侧梁焊缝的焊根不满足疲劳强度要求,因此对于焊接构架角焊缝应结合2个标准对其焊趾和焊根综合进行疲劳强度评估。  相似文献   

4.
铁路列车运行噪声允许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国外标准限值、噪声评价 ,以及相关降噪技术综合措施资料 ,结合我国铁路实际运营情况 ,在对国内提速铁路噪声现状调查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ISO及UIC制订环境标准“本着各国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和人们对环境需求存在差异 ,不建议采用统一的标准限值”的原则 ,提出了适用不同区域的 3种铁路噪声评价方案 ,以作为修订GB1 2 5 2 5 - 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型客车通过曲线时,与相关标准的要求有一定的偏差。文章通过计算分析,并结合UIC标准的有关要求,提出了对涉及曲线通过能力要求的几项标准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高速铁路客车主流噪声标准、评价指标及各自的侧重点,将国内各噪声指标限值与国际相应噪声限值进行比较,指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客车降噪技术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以中外标准比较为依据,从设计角度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客车降噪的主要发展方向,分析相关重点与难点,给出了降噪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有关标准为轨道客车空调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但各标准中关于新风量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国内外轨道客车新风量要求,从卫生角度对轨道客车新风量进行分析,并对国内现有轨道客车空调系统设计新风量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结果可为轨道客车空调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的车轮和钢轨配合及不同的轮对内侧距等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对高速客车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中国车轮LMA和LM与钢轨CHN60、欧洲标准车轮S1002与钢轨UIC60以及日本新干线圆弧车轮JP-ARC与钢轨JIS60,对几组轮轨配合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比较,并应用自制的轮轨接触几何计算程序和ADAMS/Rail软件针对不同的轮轨配合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铁路走向世界,铁路标准国际化也成为必然趋势。国际铁路联盟(UIC)作为中国铁路长期合作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发布铁路相关的国际标准(IRS)。通过研究UIC标准化现状,阐述IRS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关系,分析目前UIC标准化面对的重量不重质、站位不够高等7类主要问题,解读《UIC铁路标准化战略》中提出的重新设计UIC标准制定流程、标准化组织形式的优化解决方案,最终提出中国铁路进一步参与UIC国际标准编制的合作建议,主要包括积极承担UIC标准编制、提供经济高效的优质标准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接口设计是高速铁路系统集成设计的重要环节,UIC国际铁路标准《高速铁路设计工程接口》IRS 60683旨在为世界高速铁路工程接口设计提供解决方案。本文阐述该标准的编制背景和编制原则,研究确定标准编写范围及架构,明确工程接口概念,系统梳理高速铁路工程接口关系,从轨道与线下结构接口设计、基础设施与通信信号接口设计等8个方面分析《高速铁路设计工程接口》的主要内容。标准编制中,全面纳入了我国综合接地系统、站城一体化模式、电缆引下方式等成功经验,助力我国铁路“走出去”。工程接口设计标准在各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属首次编制,体现了UIC标准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对提升UIC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试验内容、试验载荷、试验工况组合和试验结果评定等方面对比了UIC、EN和JIS关于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的标准,并针对我国进行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对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进行动载试验,检验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实际动力性能。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车速下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动力性能的检测试验,研究跨座式单轨交通PC轨道梁的动力特性及其动力响应,并对单轨车辆乘坐舒适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PC轨道梁结构实测动力特性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论:轨道梁结构具有良好的竖向刚度和结构强度;单轨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桥梁时,试验梁横向基频、横向加速度等横向振动性能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要求有一定差异;单轨车辆在桥上运行时对轨道梁结构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参照ISO2631、UIC513和GB5595—85评价标准,对单轨车辆乘坐舒适性采用舒适度和平稳性2个指标进行的测试分析表明,运行车辆具有良好的乘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国外轨道客车车体设计采用的主要强度标准,对各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轨道客车强度标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性能测试与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轻轨列车的运行动力学性能,对轻轨列车乘坐舒适性在袁家岗一谢家湾区间上进行了测试,并参照ISO2631、UIC513和GB5595—85评价标准,对列车乘坐舒适性采用舒适度和平稳性两个指标同时进行评定,测试分析表明,运行列车具有良好的乘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15.
近日,国际铁路联盟(UIC)发布实施由我国主持制定的UIC标准IRS 60681:2021《高速铁路设计通信信号》,我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工作取得新成果。IRS 60681:2021是UIC高速铁路通信信号专业首个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标准,主要规定了信号专业地面固定信号、道岔转辙装置、轨道占用检查装置、联锁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通信专业传输网、数据通信网、接入网、无线通信网、调度通信系统、视频监控等的设计原则、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泰国曼谷苏瓦纳布米机场连接线路轨道工程主线全部为高架线,正线采用无砟轨道,线间距为4 m,列车运行速度为160 km/h。该线轨道按UIC标准设计,基本轨采用UIC60钢轨制造,尖轨采用UIC60B制造,轨距为1 435 mm。正线采用9、12号单开道岔,其中包括2组曲线渡线道岔。车辆段为有砟轨道,采用6号单开道岔。由于列车运行速度较高,并采用UIC标准,对道岔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曼谷轻轨道岔的设计,介绍道岔的平面线型、结构设计、扣件系统、轨下基础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出口斯里兰卡客车转向架构架的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NSYS有限元程序应用于出口斯里兰卡客车转向架构架的静强度计算分析和校核,并利用Goodman疲劳强度极限图对构架的疲劳强度进行了评估。经过计算表明,构架的静强度满足TB/T1335-1996规定的标准,疲劳强度满足国际铁路联盟UIC515规程中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对高速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为研究轮轨关系对高速铁路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选择中国车轮踏面LMA与钢轨断面CHN60、日本新干线圆弧车轮踏面JP-ARC与钢轨断面JIS60和欧洲标准车轮踏面S1002与钢轨断面UIC60,应用AD-AMS/Rail软件,考虑轮对内侧距从1 353 mm变化到1 360 mm的情况,计算分析高速客车的临界速度、脱轨系数、车辆运行平稳性以及车辆稳态曲线通过的轮轨磨耗指数。车辆动力学仿真计算中均采用基于先锋号客车基本参数建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分析轮轨几何参数对高速车辆运行平稳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轮对内侧距可以改善舒适性,减小磨耗,提高临界速度。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北美铁路协会(AAR)、国际铁路联盟(铁盟UIC)、铁路合作组织(铁组OSJD)等的国外铁路货车车体强度设计与试验相关标准的内容,与我国铁路货车车体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大轴重货车车体强度标准应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北美铁路协会(AAR)、国际铁路联盟(铁盟UIC)、铁路合作组织(铁组OSJD)等的国外铁路货车车体强度设计与试验相关标准的内容,与我国铁路货车车体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大轴重货车车体强度标准应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