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信息诱导是缓解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为了描述道路拥挤程度对出行者路径选择决策的影响机理,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分析了出行者的出行决策过程,分析了出行者拥挤认知模式以及不同出行方式的拥挤信息需求。解析了拥挤阈值的概念,将行程时间作为累积前景理论决策指标建立了拥挤阈值的计算模型,以1个简单路网进行算例分析,模拟驾驶员的拥挤认知及出行活动决策。算例结果揭示了拥挤阈值对路径选择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拥挤阈值是出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变化分界点。出行时间在拥挤阈值内出行者不改变出行路径;出行时间超过拥挤阈值,出行者将改变出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针对出行者感知效用与实际效用的差异性问题,分析出行方式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研究出行经验与关键因素信息对出行者出行方式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和安全是出行方式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出行者的出行决策受个体经验与出行信息共同影响;提供的出行信息对出行方式决策的影响显著,符合锚定效应的作用机理,且该锚定效应具有一定感知递减性。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出行交通方式选择中,出行者会在综合考虑时间、费用、环境及可选交通工具等客观因素后理性地决定自己的出行方式,出行者作为有限理性的主体,其主观的心理因素对出行交通方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分析心理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心理因素影响下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出行交通方式选择中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多用户多准则城市交通网络非稳定均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反映现实中交通出行者实施出行与否的决策过程,通过对实际城市交通网络状态的分析,引入了非稳定均衡网络状态的概念。同时通过对出行者出行选择行为的深入分析,引入了多用户多准则非稳定均衡网络状态的非线性互补问题模型和变分不等式模型,并利用超级网络的概念证明了两者的等价性。新模型能够将出行者的路径选择决策、目的地选择决策、出行方式选择决策以及出行与否决策合理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可完整的反映城市交通流的形成模式。给出了求解多用户非稳定均衡态的变分不等式模型的修正投影算法,并通过一个数值例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结论部分给出了多个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出行者(特指私家车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于城市的交通管理和交通组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交通出行费用的不断增加,以及道路拥挤收费政策逐步实施,仅仅考虑距离最短、时间最短来对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模型进行研究,往往实用性欠佳。针对以往的研究中考虑因素单一、模型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运用能有效描述出行者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行为的前景理论,综合考虑出行者的出行时间、出行费用以及出行者的个人偏好、出行经验等因素,建立一个更为贴合实际的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模型。以实际算例的形式对比分析了,不同收费标准对不同出行者人群、不同性质出行的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与拥挤收费政策实施前相比,收费3元时,高收入水平出行者购物出行时的路径发生变化,而对于通勤出行,当收费大于6元时出行路径才发生变化;对于中低收入水平出行者来说,因为其较高收入者对费用更为敏感,所以拥挤收费政策实施后他们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为使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决策能够体现出行者的主观偏好特征,考虑出行者在出行方式比选时面对损失和收益的不同态度,研究一种前景理论与灰色关联方法相结合的运输通道出行方式选择方法.选取出行方式的经济性、便捷性、快速性、舒适性、准时性和安全性构建原始决策矩阵,借鉴奖优惩劣的思想,利用[-1,1]线性变换算子对原始决策矩阵进行规范化.以出行方式的正负理想方案作为参照点,结合灰色关联方法建立前景价值矩阵,进而计算各出行方式的综合前景值.以出行方式的前景值最大为选择依据,然后运用多项Logit(MNL)模型计算运输通道内出行方式的分担率.以兰州至宝鸡运输通道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出行者对高速大巴、既有铁路和高速铁路的选择行为.结果显示,3种出行方式的分担率分别为13.45%,28.0%,58.55%,相较于效用最大的出行决策方式,所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最大误差在3% 以内,并分析了高速铁路在不同定价策略及速度下分担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基于随机用户平衡的混合交通网络流量分离模型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考虑了影响出行者交通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时间、费用、方便性、舒适性等),分析了在多种交通方式(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轨道交通以及自行车等)存在条件下城市交通网络中出行者交通选择行为,包括交通方式选择和出行路径选择,并基于随机用户平衡(SUE)理论构造了城市混合交通网络的流量分离和分配综合模型及求解算法。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算例,得到了当各种影响因素变化时,各种交通方式的流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交通宏观客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调查,结合基于问卷和IC卡信息关联的公交个体出行跟踪,对北京市公共交通票价调整对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职业、收入、是否拥有私家车及出行目的与调价后出行行为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以样本出行者的多模式公共交通IC卡刷卡数据为基础,提取了公交个体出行链,定量分析调价前后出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调价对于非通勤出行者出行结构的影响大于通勤出行者,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引发出行链结构相对简单的短距离轨道出行者转向公交出行.研究结果为公共交通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线网优化以及运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道路通行费定价是一个典型双层博弈问题,上层是主管部门与交通参与者决策互动,收费主体通过改变通行费率,影响出行者出行选择,达到预设目标;下层是出行者之间决策互动,出行者基于出行费率的变化,考虑出行成本和其他出行者决策,选择出行效用最大化方案。基于管理者不同决策目标,将道路管理者和交通出行者看成是非合作静态博弈的双方,考虑不同出行者群体时间价值和出行效用差异性,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上层研究道路决策主体的决策问题,下层研究不同时间价值的出行者出行博弈过程和出行行为选择,利用博弈论方法来诠释不同决策目标下的道路最优定价,为城市道路通行费合理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基于模型约束条件,先对下层N个局中人的纳什-Wardrop均衡模型求解,再利用图解法进行上层N+1局中人非合作静态Stackelberg博弈模型求解,并构建出行情景验证模型的精确性。结果显示,基于博弈决策的道路通行费最优定价模型,可以有效测算不同通行费率下、不同时间价值参与者博弈过程、决策收益和不同决策目标下的最优通行费率。在构建的出行情景下,道路通行费为4时,出行者出行收益和通行费收入最大;当通行费介于4-5之间,社会剩余最大。出行情景模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解释和指导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有必要对个体出行路径选择行为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研究,以期建立适用不同决策情景的模型。从出行行为的角度出发,以私家车出行者为研究对象,假设个体当前决策行为受参考状态的影响。在参考依赖理论的基本框架上,选取出行时间和费用两个影响因素建立单次出行的路径选择模型。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应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对高时间价值和低时间价值类型出行者的模型参数进行标定。结果表明: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之后,标定不同的模型参数能够较好地描述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2种类型出行者时间的损失规避参数和费用损失规避参数均大于1,出行者在时间属性和费用属性上都存在损失规避现象,损失会比等量的收益对出行者带来更大的心理效用;出行者对于时间的损失规避程度要高于费用的损失规避程度,即出行者对时间损失的敏感性更高;不同时间价值类型出行者有不同的损失规避系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路径选择结果。高时间价值出行者的时间损失规避参数比低时间价值出行者高,时间损失对其造成的影响作用较大。在费用属性上高时间价值出行者的费用损失参数会比低时间价值出行者低。  相似文献   

11.
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意向调查方法,在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的吸引范围内,基于城市外围出行者的个体特性、活动特点、出行行为选择和出行者所在区域的交通特性,从出行者个体的角度,建立了城市外围停车换乘出行方式选择的非集聚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修正、拟合和模型应用进行了阐述,并提供了非集聚模型集聚化的方法,为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需求预测探求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交通拥堵收费是解决道路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假设使用小汽车到达拥挤收费区域边界的出行者可通过2种方式到达拥挤收费中心区:小汽车直达及停车换乘公共交通(P&R)。对于出行者甲(对小汽车出行需求偏刚性)、乙(对小汽车出行需求偏弹性),采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建立效益矩阵,分析在不同政府定价条件下两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演化模型。结果表明,政府交通拥堵收费对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定价区间会使得出行方式向不同的稳定状态演变。分析各种定价区间下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广深城际运输通道为例,分析城际运输通道中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传统的多项式Logi(tMNL)模型具有无关方案独立性,无法对不同出行者的选择偏好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故应用随机系数Logit模型分析城际交通出行选择行为。选取城际出行旅客的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心理潜变量(对交通方式舒适性、可靠性和便捷性的心理感受)、城际出行方式特征变量设计问卷。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共收集534份问卷,基于此建立并求解随机系数Logit模型。随机系数Logit模型估计结果的伪R2为0.17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研究结果表明:城际出行旅客的收入、职业、私家车保有情况、家庭儿童数量以及对出行方式便捷性的感知对其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出行方式的舒适性、可靠性对城际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影响不显著;改善交通方式的便捷性对提升城际出行方式的吸引力起关键作用。因此,在城际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中应着重考虑便捷性对城际交通方式选择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引入忠诚度变量的城际出行方式动态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城市群的快速形成与发展,结合城市群城际出行特点,研究城市群城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基于非集计理论,对效用函数引入刻画动态选择行为的忠诚度变量,抓住了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关联性.利用了平滑指数计算忠诚度变量,既反映了忠诚度的持续性也考虑了突变性.将忠诚度变量作为影响因素引入模型的可观测效用部分,建立出行者城际出行方式选择Mixed Logit模型.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通过对引入前后的模型对比分析计算得出,忠诚度变量加入后,模型中其他的出行影响因素效用强度明显削弱,其产生的正效用证明了城际出行选择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行为反应,具有某种出行方式选择的持续性、依赖性和突变性,说明出行者过往的出行体验对选择心理具有显著的影响,也说明构建的模型很好地还原了出行方式选择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出行者所选择的出行方式,考虑城市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各自特点,建立了政府与出行者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了模型平衡点的计算以及不同参数下演化过程和演化稳定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建立的演化博弈模型存在多个稳定点,其中政府加强自行车管理的策略对出行者出行方式的演化趋势起着促进作用.并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稳定状态,即政府加大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和引导,营建良好的出行环境,出行者会选择共享单车出行.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以加强对共享单车管理,促进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协同发展为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交通出行信息对私家车出行者行为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大连市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使用意向调查,获取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选择行为特性数据,引入因子分析方法对交通出行信息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建立交通出行信息选择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对私家车出行者交通出行信息需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私家车出行者对交通出行信息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与个人私家车出行质量相关信息的需求最高,面向私家车出行者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与运营应体现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降雨会导致公众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发生改变,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是交通需求预测的重要基础理论。为探究降雨天气下致使公路出行者出行方式发生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的其他出行方式的概率,以公路出行者在降雨天气下对使用小汽车、高铁、客运班车、飞机或不出行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完成降雨天气下公路出行者出行意愿问卷调查(SP调查)。根据不同降雨程度以及出行目,围绕4种场景展开。主要考虑的因素有6种:出行时耗、性别、年龄、职业、出行频次、驾龄。基于出行意愿调查问卷数据,分别构建4种场景下出行方式转移的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雨和中雨天气下刚性出行计划和弹性出行计划中以使用小汽车为参照的出行方式转移模型及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居民的驾龄、出行频次对研究范围出行方式转移模型具有显著影响。而休闲出行计划中,出行时耗的影响变得显著,并且大雨天气下的休闲计划出行中性别亦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情景下对出行方式转移模型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以为综合运输网络的交通规划、需求预测以及制定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种交通方式共线运行为出行者提供了便利,但也使得出行者面临最优出行方式选择问题。为了在竞争条件下对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进行科学的引导,提高出行者的出行效率并实现交通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入固定出行成本和可变出行成本概念,对步行、共享单车、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4类常用出行方式的成本问题进行研究。具体方法为:分别将4类出行方式的成本量化为出行距离的函数,然后分析平均出行成本(即出行效益)随出行距离的变化规律,分别建立了单一方式与多种方式组合联运条件下的最优出行方式优化模型,最后以成都市某轨道交通枢纽周边区域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当出行距离增加时,共享单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的平均出行成本具有规模效应,即出行距离增加时,其出行单位出行成本降低;在研究区域内,按照出行距离递增的顺序,考虑出行成本因素下出行者最优出行方式依次为步行、共享单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在常规公交最优选择区间,轨道交通平均成本与其差距不大,形成了很大竞争。因此,为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应提高常规公交竞争活力,如提升舒适性,减小发车间隔。  相似文献   

19.
先进的旅行者信息系统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前研究先进的旅行者信息系统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上,而忽略了对出行者出行终点和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假定路网中的出行者一部分装有信息装置,另一部分没有装信息装置,利用离散选择理论中的层次选择结构模型和交通规划理论中的随机均衡方法,研究了先进的旅行者信息系统对出行者终点选择,方式分担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综合影响,建立了一个与网络均衡条件等价的数学规划模型,设计了模型的求解算法,并用一算例分析了市场渗透率和信息质量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Nested-Logit模型(NLM)的构建过程为基础,结合美国新泽西州公路收费政策实施后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出行者的决策过程,利用Limdep软件建立Nested-Logit模型,通过合理的模型验证得到较好的模型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路收费政策对交通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及表征出行特性的重要参数,为拥挤收费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