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当前舰船甲板除冰技术普遍存在着费时、费力和危险性大等问题,提出基于舰船周围气流牵引式循环的甲板升温技术,研究取气位置对甲板平台区域升温效果的影响。对取气位置离甲板表面1、8和15 cm处进行升温效果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面与甲板表面的初始温差相同(5.5~5.6℃)的情况下,取气位置会明显影响甲板平台区域的升温效果;取气位置离甲板表面越远,甲板平台区域的升温幅度就越大,其升温效果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2.
鉴于目前船舶甲板除冰技术普遍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危险性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船舶周围气流牵引式循环的甲板升温技术思想。利用专用的原理性验证模拟实验装置,初步研究了环境温度对船舶甲板升温效果的影响。对环境温度为10.1℃~10.3℃、13.3℃~13.5℃和16.2℃~16.4℃进行了升温效果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面与甲板表面的初始温差同为6.5℃~6.7℃情况下,环境温度会明显影响甲板的升温效果。环境温度越高,甲板的升温幅度就越大,其升温效果也就越好,如环境温度为16.2℃~16.4℃时甲板表面升温幅度约为1.95℃,而环境温度为10.1℃~10.3℃时其升温的总幅度仅约为1.2℃。所得结论可为这一新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布气口水平位置对舰船甲板气流牵引式循环升温防冻效果的影响,利用专用的模拟实验装置,分别进行布气口布置于模拟甲板中心位置、内侧中心及外侧中心时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固定位置的单一布气口对模拟甲板的不同位置升温效果不同,不同位置的布气口对模拟甲板整体温度提升效果不同,当布气口位于模拟甲板中心位置时,模拟甲板整体温度提升最为迅速且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1.海员在高温环境航行时的营养保障 1.1 能量代谢 高温环境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但近年来认为当环境温度不超过30℃时,机体的能量代谢无明显变化;而环境温度在30℃~40℃之间时高1℃/L,能量需要就增加0.5%.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代谢率增高,心率及血流加快,通气量增大,及汗腺活动增强.在40℃高温环境中,基础代谢率较在24℃~35℃环境中增加15%;环境温度45℃时则增加55%.休息状态的氧耗量,经测定在26℃时,为0.31 L/min;在40.5℃时,为0.34 L/min.活动时氧耗量在26℃时,为0.68 L/min;在40.5℃时,为0.81 L/min.这些都表明在高温环境中机体能量消耗增加了.对航行于高温地区的油船轮机员及甲板船员进行能量平衡实验,在9人次中,有5人次为正平衡,1人次为平衡,3人次为负平衡.其中有1名轮机员在30天航行中始终为负平衡,主要是能量摄取较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采用低速气流运动控制方程组和湍流大涡模拟方法,研究迎面来风条件下、烟囱热排烟对舰船甲板风下洗气流的影响,得到舰船飞行甲板上空下洗与航向、横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较无热烟气排出,热排烟使飞行甲板上方的下洗速度时均值减小,其脉动幅度增加;飞行甲板上距离机库门相同的位置上,越靠近首尾对称面,热排烟对下洗速度的影响越大;越靠近舰尾区域,热排烟对飞行甲板风下洗速度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低速气流运动控制方程组和湍流大涡模拟方法,研究迎面来风条件下、烟囱热排烟对舰船甲板风下洗气流的影响,得到舰船飞行甲板上空下洗与航向、横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较无热烟气排出,热排烟使飞行甲板上方的下洗速度时均值减小,其脉动幅度增加;飞行甲板上距离机库门相同的位置上,越靠近首尾对称面,热排烟对下洗速度的影响越大;越靠近舰尾区域,热排烟对飞行甲板风下洗速度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7.
舰船姿态坐标变换及稳定补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现有舰船姿态坐标变换的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结合舰船平台罗经测量舰船姿态的原理,明确指出虽然舰船姿态变化是随机的,但是平台罗经测出的舰船姿态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由地理坐标系(惯性坐标系)到舰船甲板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必须按照航向--横摇--纵摇的顺序进行;而由舰船甲板坐标系到地理坐标系的坐标变换必须按照纵摇--横摇--航向的顺序进行,并推导建立了舰船姿态变换方程,为舰船稳定平台及舰船姿态补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也可在航空航天、天文及控制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舰船甲板结构的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舰船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舰船甲板在极端条件下(如导弹攻击、重物载荷等)的强度,本文首先对甲板结构强度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对舰船甲板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和动力学模型建立,最后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平台进行了舰船甲板的建模、网格划分、极限强度下的载荷仿真等内容,对提高舰船甲板的安全性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舰船舷窗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其特有的化学特性会对其制造模具造成一定程度的侵蚀,影响产品表面质量和性能,在实践中多对模具表面进行耐腐蚀性处理,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耐酸碱性及性能。基于多组舰船舷窗模具表层Ni-W处理实验,来探求单一种类的稳定剂,及多种不同稳定剂的组合,对舰船舷窗模具Ni-W层表面耐腐蚀性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采用5 g/L的MnSO_4溶液、3 g/L的KI溶液及8 g/L的氟化物溶液的稳定剂组合,能够使舷窗玻壳模具Ni-W层表面耐腐蚀性达到最优,使用该模具制造的舰船舷窗表面质量及产品性能也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舰船科学技术》2015,(8):62-68
采用低速气流运动控制方程组和湍流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在机库门上方加设一斜板扰流器对正向风条件下水面舰船风尾流的影响,得到了斜板不同倾角下飞行甲板上方及舰船后方的流场结构。加装扰流板将增加飞行甲板上方区域的湍动能,扰流板倾角为30°和60°时,将减小飞行甲板上方区域左右两侧的最大湍动能。加装否扰流板和扰流板倾角大小,对飞行甲板上方显著湍动能出现的时间间隔影响不大。扰流板倾角为60°和30°时,飞行甲板上方区域航向速度与不加装扰流板差异不大;扰流板倾角为0°时,则航向速度明显增加;而扰流板倾角为90°时,则航向速度有所减小。当扰流板倾角为0°时,飞行甲板上方区域垂向速度分布与无扰流板时没有多少不同,当扰流板存在一定倾角时,机库门附近区域的下洗速度较无扰流板时有所下降,倾角为60°时下洗速度下降最明显;扰流板倾角对飞行甲板上方的下洗速度区域大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