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站场横断面特点的分析,对高速铁路站场横断面设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高速铁路横断面设计的初步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2.
铁路和民航均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速铁路引入机场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从国内高速铁路引入机场的现状、需遵循的原则、民航规范规定的要求、线路敷设方式、设计需开展的专题以及线路方案、站场布置形式等方面进行阐述。研究结论为:高速铁路引入机场宜采用地下线形式,区间隧道应尽量避免穿越机场跑道,车站布置应根据运输组织模式和车流特点选择合适的站型,并实现与航站楼间的无缝衔接,设计要充分重视民用机场的相关规范、规定,重视高速铁路引入机场后,对机场电磁环境、微振动环境等的影响,保证机场安全、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设计角度分析了影响高速铁路站场运营安全因素,通过对策分析,建立站场设计安全评估体系,从而在设计层面确保站场设计安全,为建设运营安全,提高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高速铁路站场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为高速铁路站场设计提供方案图型及到发线有效长、道岔类型等相关技术标准。研究结果:应根据高速铁路引人大城市的具体情况设置高速铁路客运站:当高速铁路引入既有站时,集中一个主要客运站设置;当在既有客运站前方站汇人高速铁路时,在引入既有站设置;当高速线不具备引入既有站的条件时,考虑修建联络线接至既有站旁与既有站并列设置;当高速线从市区边缘通过时,高速站与既有站分别设置;其他情况,高速铁路引入城市与既有站平行并列设站(与既有站并行可设计等高方式或不等高高架方式)。  相似文献   

5.
岳渠德 《中国铁路》1994,(2):10-11,29
从基建费用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着手,对我国高速铁路在诸如隧道,桥梁,城市高架铁路,车站站场及石质路堑等特殊地段宜采用板体轨道这一轨道结构模式设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车站线间距是铁路站场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之一.时速200 km及以上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设计规范中只给出了确定车站线间距的方法,没有给出最终的参数,而站场设计必须有详细准确的数据.本文结合设计实践,对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车站线间距进行了总结、分析,以给出参考意见.研究结论:线间距除了与线间是否设置接触网立柱、隔声屏障、雨棚柱等设施有关外,还与高架站房结构柱、防撞墙、线产纵向排水槽的设置等因素有关,本文对有立柱的正线与到发线间、无立柱的正线与到发线间、到发线与到发线间等分别给出数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通过科研与建设、运营实践,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形成了设计、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的成套技术,对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工程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可为我国后续高速铁路隧道标准修编及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并为最终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建设技术体系提供帮助。研究结论:通过对我国高速铁路隧道技术的系统总结,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技术要点,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处理建议:(1)总结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设计技术要点,包括解决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的设计措施、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结构设计技术、新型隧道洞门设计技术、因地制宜的防排水结构型式和结构体系等;(2)总结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施工技术要点,包括大断面隧道控制爆破技术、施工机械化配套技术、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技术、隧道风险管理技术等;(3)总结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质量检测技术、静态验收和动态验收要求;(4)针对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存在的衬砌质量缺陷、渗漏水问题、洞门边仰坡稳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意见;(5)该研究可为今后的高速铁路隧道设计和施工不断改进及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山区高速铁路桥隧比重高,受地形、地质等条件影响,站场工程复杂.本文结合多条山区高速铁路站场工程实例,分别从车站分布、车站规模及站址、站型、站坪等方面分析山区高速铁路站场工程系列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山区高速铁路平均站间距小于西北地区,但高于东部(京沪高速铁路除外)、南部及东北地区;(2)山区高速铁路以2个站...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以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开发高速铁路引入枢纽方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应用,包括可实现现有站场设计,枢纽规划等各种图纸的数字化,实现对数字地图的分层显示、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站场设计标准与常规铁路站场有很大区别,站场岔后曲线应满足较高的列车通过速度,以满足站场接发列车能力.本文采用车线动力分析方法研究高速铁路站场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站场岔后曲线参数合理取值,为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根据舒适度条件,给出了不同通过速度条件下岔后曲线半径与超高匹配关系,以及不同岔后曲线半径条件下缓和曲线长度取值;对岔后曲线插入段和缓和曲线长度优化研究表明:通过岔后曲线夹直线长度应尽量避免取夹直线上车辆第一周期峰值衰减距离与定距之和,对于1200 m曲线,其夹直线不宜选取30 m;岔后缓和曲线长度超过50 m时,对车辆舒适性的改善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