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第39届东京车展上,本刊总编辑罗锦陵、副主编钟师以及"产业经济报道"执行主编陈欢分别采访了本田、丰田以及日产这三大日本汽车公司的社长。在社长们的脑子里,他们的汽车王国是怎样构建的?他们的中国战略又是如何形成的?未来三大日本汽车公司将如何对待日益壮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听社长们说吧!  相似文献   

2.
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第39届东京车展上,本刊总编辑罗锦陵、副主编钟师以及"产业经济报道"执行主编陈欢分别采访了本田、丰田以及日产这三大日本汽车公司的社长。在社长们的脑子里,他们的汽车王国是怎样构建的?他们的中国战略又是如何形成的?未来三大日本汽车公司将如何对待日益壮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听社长们说吧!  相似文献   

3.
《汽车与配件》2005,(46):24-29
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第39届东京车展上,本刊总编辑罗锦陵、副主编钟师以及“产业经济报道”执行主编陈欢分别采访了本田、丰田以及日产这三大日本汽车公司的社长。在社长们的脑子里,他们的汽车王国是怎样构建的?他们的中国战略又是如何形成的?未来三大日本汽车公司将如何对待日益壮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听社长们说吧!  相似文献   

4.
金凝  陈超 《汽车电器》2006,(2):61-61
日本欧姆龙董事社长作由久男在欧姆龙(广州)汽车电子公司开业仪式上表示,中国汽车产量的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预计到2007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将超过日本,达到700万辆以上。为此,欧姆龙十分看好中国的汽车电子市场。  相似文献   

5.
30年前以小型、廉价、省油汽车打入美国市场的日本汽车,现在已开始向豪华汽车市场进军。去年本田汽车公司推出的ACURA 型豪华轿车,市场反映良好。紧接着,丰田和日产两家日本大公司,也开始进入美国豪华汽车市场。在今后两年中,它们将推出售价在3万美元左右的高级轿车。对日本这三大汽车公司来说,不仅使日本汽车厂家自相竞争,而且将和制造“凯特拉克”和“林肯”牌高级轿车的美国汽车厂家以及声誉很高的欧洲进口车发生剧烈的市场争夺。专家们认为,这是1957年第一辆丰田牌汽车登陆美国以来,  相似文献   

6.
杨柳 《专用汽车》2006,(6):22-23
人们看惯了日本汽车在中国满地跑,谁见过中国人造的车在日本的国土上跑?可是现在,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就让他们制造的集装箱半挂车成功进入了日本市场。 2006年4月5日,日本某专用车制造公司执行董事西川先生专程来到深圳,与中集专用车公司洽谈进一步扩大合作的事宜。  相似文献   

7.
困境下的底特律三大不得不忍痛断腕,中国汽车企业有能力端住汽车老大们抛售的子品牌吗?  相似文献   

8.
张毅 《汽车杂志》2009,(10):81-81
作为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日产汽车,在对中国投资方面,落后于丰田和本田,起步比较晚,但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相似文献   

9.
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至今已成为位居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面对国际化竞争的大趋势,中国如何由汽车生产大国变为汽车强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强调,提升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夯实零部件工业的基础,促进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完善服务贸易体系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这是他莅临9月中旬举办的武汉汽车展期间,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据《华尔街日报》7月17日报道,日本大发汽车工业公司周五称他们将从今年秋天开始使用一汽集团的品牌在中国销售汽车。一汽集团是日本大发汽车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1.
<正>汽车与运动evo:自去年9月正式进入中国后,虽然去年只有3个月的销售期,迈凯伦在中国就实现了36辆的销量,成为仅次子日本的亚太区第二大市场。那么迈凯伦觉得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傅伦糖:迈凯伦汽车是一家重视本地化决策的公司,因为区域市场的管理和销售团队以及经销商更了解客户的需求。迈凯伦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准备购买跑车的客户知道迈凯伦,我相信迈凯伦跑车的驾驶体验可以征服这些潜客。尽管互联网和现代科技让信息沟通更简单,例如:读者除了在英国可以看到《evo》杂志,也可以在中国看到《汽车与运动evo》,或者在网上看电子版的杂志。但如何能与潜客零距离接触,让他们感受和试驾到迈凯伦的产品才是最关键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汽车     
政府应该如何管汽车 中国的汽车业者曾经羡慕前苏联汽车工业,因为前苏联有一个汽车工业部,实行高度集中控制,但是到90年代前苏联汽车工业开始衰落,幸亏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否则命运堪忧;中国曾经羡慕日本汽车工业,因为一个在60年代初与中国基础差不多的邻居居然在20多年后坐上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但是从90年代初开始,缓过一口气的美国工业开始狠命敲打日本,把一个又一个日本汽车公司收入囊中,如今日本汽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渐渐褪去的2011年,第一季度世界卡车巨头们是否也在不断好转的经济环境下获得了更高的销售业绩?今年3月在日本发生的地震对他们的影响如何?对于未来市场,他们如何看待?本文带您看看第一季度世界卡车巨头们的走势。全球市场总体良好3月,欧盟地区的商用车需求量与去年同期  相似文献   

14.
当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叫苦连天时,他们的日韩同行们在忙些什么?来看看本田公司,他们正在暗自发力的一些事情远比发布civic和思迪两款国产新车意义深远。就在两个月以前,本田一家最新的零部件公司宣布在广东佛山奠基,将用来生产变速箱等汽车动力总成零部件。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朱林杰说,这家公司将会在2007年投产。能够国产的动力总成,这对那些西方汽车制造商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在此之前,本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东风本田,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合资公司集中精力生产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如今正在形成36万台发动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汽车作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在市场上频频闪现。互联网巨头公司们如谷歌、亚马逊、百度和阿里等,纷纷投入巨资研发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传统汽车公司也在发力研发各种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网联汽车、云汽车、辅助驾驶汽车、智能电动汽车、智能乘用车和智能卡车等。这些新概念汽车陆续在推向市场。与此相关的各种车联网、远程服务、智能交通等新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围绕着智能汽车等新概念汽车的快速发展,作为汽车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专用汽车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其产品未来走势如何?智能化专用汽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成立于2003年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三大汽车集团东风汽车公司和日本第二大汽车集团日产汽车的合资企业,是迄今为止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乘用车、轻型商用车、重型和中型卡车在内的全系产品线的汽车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67亿人民币,中日双方各持50%股份。  相似文献   

17.
记者:提爱思泉盟在宁波有两家独资企业,这两家公司目前的运营情况如何?李总:宁波提爱思泉盟汽车内饰有限公司是日本TSTech在宁波的独资企业,于2004年9月分别在宁波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正式注册成立,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座椅套。其中宁波保税区提爱思泉盟汽车内饰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是面向中国国内,为东风本田配套,不久也将为沃尔沃和克莱斯勒的中国工厂配套。宁波出口加工区提爱思泉盟汽车内饰有限公司的产品,专门出口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TS Tech集团下属公司。目前两家公司每天的产量约为600套座椅套(1辆车按1套椅套计算)。记者:成本压力是目前大多数零部件供应商普遍碰到的问题,宁波提爱思泉盟有何应对策略?李总:成本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整车厂可以把成本压力转嫁到一级供应  相似文献   

18.
鉴于近几年美国汽车销售市场低迷,造成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销售下滑,加上支付给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员工工资、福利、医疗保障等高昂支出造成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及日本汽车公司(丰田、本田等)大举进入美国,在美国建厂,使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和在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如德尔福、伟世通、固特异、德纳、科林斯·阿克曼等连年亏损,有的如德尔福、德纳等申请破产保护。  相似文献   

19.
宋璐 《上海汽车》2005,(9):45-46
1999年,本田公司开始了在中国的汽车生产,当时年产量为3万辆。经过5年的汽车市场扩张,到2003年,本田公司共生产了117.72万辆汽车,占公司全球汽车总产量的3.9%。为了提高在中国轿车市场的销量,公司在2004年年底前共创建了3个汽车合资企业,总产量为32万辆。另外,公司还计划在2007年以前,将年产量提高到53万辆,将占公司全球总产量的13.6%,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成为本田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大合作伙伴,进而取代了加拿大、欧洲和东南亚联盟。2004年3月,本田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广州本田公司,汽车年产量已从原来的12万辆提高至24万辆。同时,本田还…  相似文献   

20.
正在挑剔的日本本土汽车市场上,要想在全民热衷的K-car中脱颖而出简直可比登天。就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本田N-Box脱颖而出,多次荣登销量第一宝座。这样一款"小方盒子"到底是如何征服日本市场以及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市场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让汽车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普通家庭,日本开始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但像西方世界一样普及常规汽车的话,在国土面积狭小并且资源短缺的日本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小巧便捷的轻型车。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