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利用原铁路货车溜放风阻力试验的第一手资料,采用理论研究与计算机辅助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能适于驼峰设计与溜放控制精度的函数关系,精确、高效地计算车辆溜放风阻力,为驼峰设计与控制理论提供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点连式驼峰溜放部分纵断面的设计方法,驼峰各坡段的设计特点是:用易行车在有利的溜放条件下,从峰顶溜到Ⅰ制动位有效制动长度的始端,其速度不超过容许的最大速度来设计加速区,用难行车在不利的溜条件下,从峰顶溜到Ⅱ制动位有效制动长度的始端,其速度不超过容许的最大速度来设计高速区,减速区的坡度应尽可能使易行车在有利的溜放条件下不加速,其坡度可采用0.0‰-2.5‰,打靶区的坡度一般采用0.6-1.0‰。  相似文献   

3.
针对铁路货车车体尺寸变化及装载状态对驼峰溜放风阻力系数的影响进行研究. 首先,基于空气动力学,建立了27t轴重通用C80、P80及23t轴重C70、P70等车型的Fluent仿真模型,并以满载C65货车标定模型参数.然后,计算风速和车速的合速度与车辆纵轴方向夹角α在0~80°区间内不同车型、不同装载状态货车溜放时的风阻力系数.仿真结果显示,不同车型、不同装载状态货车的风阻力系数在夹角α一致的情形下较标定车型具有较大差异:P80、 P70在α为20°时较标定车型P50风阻力系数分别增加28.5%、28.0%,满载C80、满载C70在α为25°时较标定车型满载C65分别增加30.5%、29.0%,空载C80、空载C70分别较对应车型满载状态增加47.1%、59.8%.最后,基于曲线拟合,回归出风阻力系数计算模型.本文研究解决了驼峰设计及调速控制中长期存在的铁路货车风阻力系数标定不全及轻载车辆风阻力值偏小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点连式驼峰三级制动能高的确定原则,给出了总制动能高的计算公式,I部位制动能力按溜行有利条件下,易行车溜入Ⅱ部位不超过最大允许速度确定。在保证驼峰作业安全高效的基础上,考虑控制冬季易行车按冬季难行车速度通过最后分路道岔,以此推算Ⅲ国位的制动能力,并进一步推算Ⅱ制动位制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矩形速度曲线设计的理论设想,对我国点式(实质上包括点连式)控制的小型自动化驼峰纵断面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类驼峰溜放部分的加速坡的长度、陡度及其合理的变坡点、目标速度、中间坡的陡度、峰高计算等进行了分析计算并确定了其合理的取值范围。该文还通过设计示例,证实了所论证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在设计示例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我国驼峰调车场24股及其以下取消间隔制动位采用点式控制小型自动化驼峰进行设计的主张,这在我国自动化驼峰设计中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从编组站驼峰解体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在深入分析重载大轴重货车车场内超速连挂和轻载车辆逆向大风条件下溜放不到位这一矛盾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其根本原因是驼峰自动化系统的出口定速模型在车组溜放出口定速中单位基本阻力取值不合理,和没有考虑车组溜放时环境条件变化. 基于此,提出了单位合阻力的概念,根据车组溜放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间隔制动出口动态定速模型. 利用模糊逻辑的不确定信息处理能力,兼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目的制动出口定速模型. 最后,通过驼峰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驼峰车组溜放速度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提高系统可靠性的角度,对自动化驼峰平纵断面设计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下列看法:1.按系统可靠性的理论,对直列(串联)系统,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串联的单元数;在可能范围内,变直列系统为并列工作贮备系统;2.按车辆阻力的分布,结合调速工具,对自动化驼峰峰高的计算理论,提出了一些想法;3.在点式控制的条件下,可利用坡度和减速器共同组成加减速器,以增加总控制距离;4.论证了减速顶连续调速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运用C语言在图形环境沔开发成功的,可用于不同驼峰调速度制式的驼峰纵断面设计软件。该软件将驼峰的数据录入,断面设计、间隔验算,结果输出打印工作汇集在一个主菜单下,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功用;良好的用户界面设计和使用方便的寿命系统,使用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纵断面优化设计思想嵌入,保证了设计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一、一般说明在驼峰车场平面布置确定之后,坡度设计一般采取下列步骤:а)计算峰顶总高度,原则是保证难行车辆在冬季,逆风情况下能达到预定的计算地点。照此原则,峰项总高度应等于难行车辆在上述情况下全部溜放过程中运行基本阻力,空气及风阻力,曲线阻力和道岔阻力所消耗的位能。б)减速机能力及数目之计算。原则是在同一总高度上的易行车辆在夏季,顺风情  相似文献   

10.
气象数据是驼峰峰高设计的重要资料,驼峰设计规范使用月均数据作为驼峰设计计算温度、风速的依据.本文采用日均数据对全路49 个主要编组站驼峰设计计算温度、风速分析发现,日均数据下南、北方地区驼峰设计计算温度分别较月均数据低 1.34 ℃、0.94 ℃,计算风速分别较月均数据高1.29 m/s、1.15 m/s,增幅达30%以上.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以三间房编组站为例进行了实证.进一步从置信概率的角度分析了全路主要编组站不同数据精度下驼峰设计计算温度、风速,基于日均数据的驼峰设计温度、风速与预期差值最大仅1.83%,基于月均数据的风速与预期差值最小达 18.74%.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数据精度对峰高设计的影响,揭示出采用月均数据存在峰高设计偏低的问题,并提出至少采用日均数据的驼峰设计气象资料选用及设计规范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以最小时差理论为核心的驼峰溜放纵断面的优化模型,并采用约束变尺度法进行计算,应用GKS 图形标准开发后置图形处理模块,实践表明,该 CAD 系统对驼峰溜放纵断面设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动化驼峰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自动化驼峰峰高、制动能力、目的制动控制距离等相关问题的计算方法作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以使自动化驼峰设计更为合理,运营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在驼峰设计中采用现行方法检查车辆溜放间隔时,检查结果不能准确反映车辆间隔的实际情况,而且偏于不安全方面,并提出以虚拟纵断面理论为基础的检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车辆溜放间隔的真实情况。建议根据虚拟纵断面理论将现行的驼峰车辆溜放间隔检查方法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驼峰堰临界淹没度(hs/H0)cr计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数学力学原理出发,对驼峰堰淹没流太判别进行探讨,得到了驼峰堰临界淹没度(hs/H0)cr的理论计算式,可供实际工程参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系统观点,通过对编组站系统结构模型的求解,将系统各主要设备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应用随机服务理论、Monte Carlo法及误差理论对编组站的到达区间—到达场—驼峰子系统进行了运营模拟研究,建立了可考虑作业忙期的到达场运营特性模拟法和调车驼峰全天候运营模拟法,编制了通用程序,为运营研究和设计评价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驼峰超速连挂事故受多种因素影响,运用粗集相关理论分析线路、调速设备和车流等事故因素,引入遗传算法进行属性约简,得到包括驼峰设计和运营线路纵断面变化、调速设备合理配置和新型重载车辆等几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影响因素分析能够在决策时给出科学依据,以此降低或避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23 t轴重货车的应用,编组站在解体作业中出现驼峰偏高、超速连挂等不适应问题,降低峰高是编组站驼峰适应货车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驼峰设计的"三难条件(难行车、难行气候、难行线)",提出在驼峰选址及平面设计确定的条件下,"车辆因素"成为峰高设计的变化因素,并以此分析了既有驼峰设计规范中以总重30 t不满载关门窗的滑动轴承P50作为驼峰设计"难行车"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三难条件出现概率"的"难行车"质量确定方法,并设置一定的"三难条件"出现概率,计算出相应的"难行车"质量,为峰高设计中"难行车"质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金华东站驼峰惯性脱轨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金华工务段存在的驼峰惯性脱轨的问题,采取现场调查分析、现场实测与理论计算分析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找出产生同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具体的解决措施.实践证明,理论分析、现场实测与现场调查的情况基本吻合,措施合理、有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驼峰解体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实际调研数据对比得出列车解体时间是影响驼峰解体能力的关键因素列车解体时间主要由驼峰占用时间决定,而驼峰占用时间受到车钩数和列车车辆数影响.应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立了驼峰作业过程仿真模型,并采用金州站实际运营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针对影响驼峰占用时间的两个因素车钩数和车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车钩数与驼峰占用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车辆数与驼峰占用时间的呈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铁路编组站驼峰技术作业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特征,着重研究了驼峰技术作业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用以开发驼峰技术作业过程模拟实验系统,为科研及教学培训提供一个模拟实验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