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城市道路网饱和或过饱和流量状态时的交通特点及出行者在同 一起、终点间的多条路线上要进行路线选择的出行行为,在网络平衡分 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饱和或过饱和流量道路网的优化设计模型,从而为 路网能力的规划决策提供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路网容量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设施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双层规划模型从城市动态变通和静态交通的相互约束关系出发,以城市道路网动态交通容量及服务水平为约束条件,预测城市中心商业区可以容纳的最大停车泊位数量,在双层模型中,上层模型以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停车泊位数量最大为目标,约束条件是城市道路网路段上动态变通流量不超过相应的容量;下层模型是普通的用户平衡分配问题,用来优化用户出行的路线选择行为。文章的最后,应用该双层模型具体研究了大连市的中心商业区的停车泊位数量。  相似文献   

3.
郭刚 《交通标准化》2014,(23):105-108
某省道重点项目,路线穿越较多农田,区域交通组织对公路的服务水平影响很大。鉴于此,对该项目路线进行科学的道路网规划、科学的交通组织、流畅连续的路线平纵面指标设计、完善的系统化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优化来实现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交通流量分配模型及分配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交通量分配是将已经预测出的OD交通量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并求出各条道路的交通量,如何将OD交通量正确合理地分配到O与D之间的各条道路上关键是流量分配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求解方法,在兰州市现有OD交通量并综合考虑出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平衡分配模型,讨论了模型的解法,从理论上探讨和研究了兰州市路网流量分配的量优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连续流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消除其主信号处左转非机动车与直行机动车的冲突,提出了一种左转非机动车优化设计方法.优化模型以机动车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考虑了信号相位相序、周期时长、绿灯时长等约束条件,建立线性规划优化模型.通过案例和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优化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在高流量情况下显著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使得原本处于过饱和状态的交叉口变为不饱和,而且在高流量或低流量情况下,都有助于减少交叉口延误.进一步发现,左转非机动车流量每增加100辆/h或直行机动车流量比例每增加1.5%(直行机动车流量比例大于40%),优化设计对机动车最大通过量的提升比例增加4.5%.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公交网络模型及其在公交线路查询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公交网络的特点,研究了如何利用GIS技术建立基于道路网的公交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最优化路径条件下的换乘搜索方法,并探讨了其在公交线路查询中的应用.该方法可用于计划出行路线和提供在线信息,有效综合了线路、费用、时间及相关的动态交通数据.这样的系统可建立在互联网GIS系统中,为出行者提供交互式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龙年在充满自信的欢呼中来到了。回顾过去的12年,我国的城市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中已开始十分重视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与城市用地的发展和交通的流量流向相结合,土地的开发强度与道路交通的集散能力相结合,解决城市车辆的各种停车问题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家庭小汽车的强劲发展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  相似文献   

8.
论文在对城市道路网形态论述的基础上,以国内牡丹江、常州、扬州、德州四个城市的城市道路网与公交线网的关系为例,对公共交通的线网形态受到城市道路网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最后对道路网布线方法与道路网形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对国内公交线路规划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向拥堵状态城市路网的交通控制优化提供依据,综述并评价了过饱和状态的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分析了过饱和状态交通流的特征,提出了过饱和状态交通信号控制的对应优化原理;从单点交叉口、协同控制交叉口及路网3个层次对过饱和状态交通控制方法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应用VISSIM仿真环境评价了已有控制策略的适用性;总结了具备处理过饱和状态能力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过饱和状态的交通信号控制应优先优化道路空间的分配矛盾;排队管理策略对过饱和交通流具有较好的优化效果;建议在进行过饱和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时,结合实时交通信息,采用排队管理、关键路径通行能力最大等控制策略,在交叉口群或路网层面对交通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过饱和信号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特性,研究其最佳周期时长与各相位绿信比参数的设置方法.选择大连市西南路与五一路交叉口开展交通调查.综合考虑过饱和交叉口的平均行车延误及通行能力两方面因素,提出信号周期时长的优化方法.综合考虑机动车流量及排队长度,提出各相位绿信比的设置方法.利用实测交通数据,对调查交叉口进行信号配时设计,并与现状配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以适当增加平均行车延误为代价,提高过饱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有利于疏解该类交叉口的车辆排队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丁杰  田伦  刘亚 《交通与运输》2020,36(2):48-51
在提升城市道路网连通性的基础之上,为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水乡地区风貌特色,打造高效、生态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道路网系统,通过研究水系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分割、限制作用,揭示了水系对城市道路网形态、道路线形和道路交通组织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城市水系的大小和形态,制定水乡地区城市道路网规划过程中保持大型自然区域的相对独立策略、与潜在的重要生态廊道平行策略、依据生态敏感度来规划道路网密度策略,并通过典型水乡兴化市的城市道路网规划实例,展现水乡地区城市道路网规划过程中道路网与城市水系共生策略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2.
李浩  刘思宇 《城市交通》2023,(2):11-19+82
“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有必要对其成因做专门研究。在广泛查阅一大批原始档案基础上,运用城市规划史研究方法对“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剖析北京“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形成的内在原因,既有对城市现状条件考虑,又有早期规划方案延续,也有规划设计人员借鉴苏联规划经验和创造城市空间结构艺术性等主观考虑,是多种影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指出面向未来应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推进相关研究,为北京道路交通系统谋求优化或改进之道。最后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发展的问题,以巴黎为例说明“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与多中心发展并行不悖,将北京单中心发展简单归咎于“环形+放射”道路网布局的观点缺乏科学理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思想及实例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循初 《城市交通》2006,4(1):30-35
对城市道路网承载的功能从交通运输、市政公用设施的埋设空间、城市骨架、绿化、防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讲述了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思想是疏解,并从道路等级结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网的结构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道路网规划应重视的基本内容。通过多个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实例,从路网改造、蜂腰、错位、瓶颈、环路、高速路上下匝道等多个方面论述了道路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路网单向交通优化设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道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单向交通组织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最小总走行时间、最短绕行距离和最少交叉口冲突点数量,用于求解单向交通的优化方案;下层模型为用户均衡交通量分配模型,用于计算上层模型给出的道路网中的路段交通流特征。提出路段组合、可行解判断等方法减少决策变量和解空间,设计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以威海市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实施单向交通组织后,机动车流量与道路容量的平均比值由o.516l下降至o.4871,平均值的方差从o.4189下降至o.3791,机动车的平均出行时间由27.1rain下降至25.4min,单行引起的平均绕行时间仅有0.61min。可见,提出的模型可应用于中等城市道路网的单向交通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5.
研究异常事件(灾害)情况下道路网退化阶段和恢复阶段的性能,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置措施,将灾害对道路网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提升城市道路网韧性。首先,解析道路网韧性评价理论,即道路网韧性与异常事件特征、道路网自身的抗毁性能以及干预措施的施加时间和力度有关,并分析了异常事件类型及损坏特征,明确了道路网抗毁性能相关因素。其次,提出道路网韧性评价“两类三级”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两类包括灾前抗毁性能评价和灾后恢复性能评价。前者旨在通过风险预判和模拟试算了解城市道路网吸收扰动的能力;后者旨在实时评价灾后各阶段道路网的使用性能,指导恢复阶段的施力方向。最后,针对不同异常事件类型和应用场景给出指标选取建议,并展示部分指标计算案例。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体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分析了城市道路网质与量的功能,研究了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指标体系,提出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体系宜划分为空间指标体系和交通质量指标体系两大类,并分别确定了7个空间指标和3个交通质量指标的定义及量化方法.应用结果表明,指标量化计算中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在城市道路网规划阶段便于获取,便于不同城市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规划指标.  相似文献   

17.
考虑交叉口延误的城市道路最短路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利用G IS建立城市道路网并通过空间分析判断节点方位和路径走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节点阻抗的F loyd算法来解决城市道路网中的最短路径问题,这里直行、左转或右转的分流向延误得到了充分考虑。最后利用所提出的算法对重庆市石桥铺街道路网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比传统方法更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省道台2线系为淡水与台北之间唯一的运输走廊,每逢通勤高峰时间与节假日,庞大的交通量常常导致其服务水平已成普遍不佳.因此,如何改善淡水运输走廊之交通服务水平已成为重要课题.传统上,路线规划方式有规划手册法、系统分析法、市场分析计划法以及数学法等.然而,对于车流量为过饱和形态的淡水运输走廊而言,运用上述方法研究路线规划方案并不适用.鉴于此,本研究以交通工程手段研究新辟道路、道路拓宽以及局部高架化之路线方案,并经由交通仿真软件VISSIM构建路网,计算在各种路线方案下之路段平均旅行时间,作为本研究评估方案依据.本研究成果将可作为后续研究评估路线方案良好之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容量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道路网络容量是判断现状城市道路网是否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状态的重要决策变量。在对路网容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路网容量计算方法按照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划分。针对研究路网容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出行者随机路径选择的研究路网容量方法,为今后深入研究在复杂道路条件下的路网容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的规划实现率不足50%,与约10%未实现规划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程度不相匹配。首先梳理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的发展脉络。对比分析部分国际大都市道路网的规划指标,指出较2004版总体规划,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的长度、密度、等级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仍显著低于国际大都市。深入挖掘城市道路网规划实施困难的根源,发现瓶颈在于建设资金短缺、用地确权困难、审批周期过长等。在现行法规与管理程序的基础上,从理顺全过程协调实施机制、完善法规细则、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提出北京市中心城道路网规划实施的政策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