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准确识别网络化运营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乘客的出行特征,设计了可采集Wi-Fi信息的分布式交通行为识别系统,并建立出行特征识别算法.布设在各站点的检测设备可采集乘客所携带移动设备独一无二的M AC地址信息,并上传至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通过对比同一设备在各站点获取的时间戳和对应站点编号,可识别乘客的出行路径和行程时间,结合轨道交通车辆的走行时间信息可获取换乘站的换乘时间,并应用上述时间信息验证所识别出行路径信息的有效性.在西安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同由客票信息获取的出行行为相比,该系统能采集所有网络形态下的乘客出行路径及行程时间,测试数据的平均采样率可达32.86%,误差为3.8%.该系统的分析结果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客票清分、站点设计等环节. 相似文献
2.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可有效降低交通碳排放。文中采用基于居民出行的碳排放模型测算2017—2019年郑州交通碳排放量,并运用碳排放最低目标函数构建城市交通碳排放优化模型,最后对促进郑州低碳交通发展提出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交通已成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现有道路交通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道路机动车辆出行导致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鲜有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系统性碳排放研究。通过识别高速公路改扩建过程中勘测设计、工程施工和交通组织三个主要环节中的各类碳排放源,构建“从下到上”的高速公路改扩建碳排放测算方法,并从路面材料、施工工艺、交通组织和能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化改扩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出行调查是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的重要的数据来源,而国内外近几年使用的调查方法费时费力、数据量不大且很多处于理论阶段无法应用到实际中.为了解决当前调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手机APP的出行调查系统,同时还探讨了将收集到的出行数据运用到交通规划模型中的问题.该系统在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以及收集轨迹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当前定位技术无法准确获知居民室内位置的特点,以达到收集居民出行数据的目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轨迹数据的定位精度和速度来判断该段时间居民是否停留,然后将识别出的停留点根据距离进行合并,居民出行结束后在合并后的停留点位置填写相应的出行信息.从在上海青浦区的居民调查中可知,此系统使用的停留点识别方法其识别精度达到96%,因此利用该方法能够客观地收集居民出行过程中活动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信息,对提升出行预测模型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是交通研究中的基础问题.结合当前手机应用的特点,以手机应用与无线通信网络数据交互时产生的 CI(Cell-ID Identify)定位数据为研究对象来获取居民出行数据.采集了“易信”手机应用2013与2014年共3241238条有效的 CI 定位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降维、离散化、去噪预处理.提出将定位数据标准化为0-1数据矩阵,以矩阵运算的形式推导用户出行 OD 矩阵、各小区出入流量等二次数据的算法模型,并在 Matlab 中进行了实现.结果表明,相较于遍历数据的循环算法,推导效率有显著提升.提出了推导 OD 矩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评价指标 R ,并计算得到2013的 R 为19.1%,2014为69.3%.发现手机应用日均数据量较大的 CI 数据具有更高的完整性与真实性(2013年为10.6条,2014年为47.4条),但该指标主要反映所有小区中存在交通出行的整体情况,对各小区的出行行为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通勤者出行方式与出行链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200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构造通勤者上班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链类型选择相互影响的NestedLogit模型,分别建立出行方式→出行链和出行链→出行方式两个方向模型结构,采用统计软件STATA9.0对模型进行标定,并利用包容系数对Nested Logit模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出行方式选择和出行链类型选择之间不是单方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出行链→出行方式选择决策较为合理,反应通勤者倾向于首先考虑如何组织当天要参加的各种活动,然后在出行链安排的约束下考虑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交优先的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最佳结构,以制定相应的公交优先政策措施.首先提出了居民出行社会效益的概念,根据居民出行时间价值、平均出行时间与出行费用,计算不同出行方式出行者平均每次出行的成本,在考虑各种出行方式比例的基础上,计算居民出行节约成本,从而计算居民出行社会效益.以居民出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通过深入研究居民出行时间、出行费用与出行方式比例的函数关系,以及新增公交供给投入成本等参数变化规律,建立居民出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最后以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结果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居民出行社会效益最大时,小汽车、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分别为11.27%、62.36%和26.37%,并针对计算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出行方式结构合理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宏观大背景下,针对道路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引入碳排放当量和绿色道路碳积分的概念.重点描述了国内外探索和计算道路工程碳排放当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国外开发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在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应用也做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开发我国道路工程碳排放计算模型的迫切需要和潜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14.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与出租车GPS数据的公众出行路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出租车GPS采集的浮动车数据为依据,研究出租车驾驶员路径选择的认知及类蚂蚁的行为特征。根据城市道路功能等级与出租车的通行频率等信息素,建立出租车驾驶员路径选择信息素等级路网,并以此作为路网初始信息素,综合考虑路径通行时间、通行距离、路径信息素等级等多个因素,提出了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公众出行路径规划优化算法。以武汉市路网和浮动车为试验数据,将模型规划的道路与浮动车数据库中的轨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蚁群优化算法与出租车GPS数据的公众出行路径同出租车驾驶员选择的出行路径相似度很高,能为公众出行提供出租车驾驶员选择的行车路径。 相似文献
15.
17.
以某公路土质边坡维护工程作为案例,阐述了SNS柔性防护网的分类及工作原理,从设计方面、施工方面、经济性和环保性等4个方面分别和其他边坡防护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与传统的浆砌片石、锚杆加固、挡土墙等刚性防护措施比较,SNS柔性防护系统不但拥有传统防护技术的预防治理作用,而且可以预防治理坡面常见地质灾害。SNS柔性防护系统秉承“以柔制刚”的理念达到“事倍功半”效益,是一种施工便捷、资金投入相对少,对已有公路以及周边建筑物扰动相对小,对危险落石落土有阻拦作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国际实践已经证明,公交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低成本地大幅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并发展可持续交通的有效途径。该文通过对国际上目前存在的各种公交市场发展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适应于中国城市的公交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对推行先进的、具有适应性的公交发展模式来改善公交服务,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水平方面提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汽车相比,天然气汽车在降低排放、提高运营经济性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目前已经在国内众多城市公交车上得到了应用,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同时,已实施的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和已计划的在沿海地区建立LNG接收站的战略更为天然气公共汽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