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捷达、高尔夫乘用车发动机采用强制循环式水冷系统,且采用自动补偿封闭式散热器。与早期的水冷系统比较,其结构复杂,但这种水冷系统不需要经常添加冷却液(冷却液的蒸发损失少),并且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冷却液的沸点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增压器泄压阀噪声的问题,展开了相关的声学测试,以确定噪声的频率和声压级等特性。对进气系统进行了优化,计算了优化后系统的声压级差以确定方案的有效性。然后,制作了进气系统样件,将样件装到车辆上进行测量,以验证方案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降低增压器泄压阀噪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夏利轿车冷却系采用了密封系统,散热器盖是密封的,并设置了一个用塑料制成的储存冷却液的膨胀散热器,加注了规定量的冷却液,所用冷却液为含有防腐添加剂的防冻液,正确的液面位置应在膨胀散热器上的上限(FULL)和下限(LOW)标记之间。若液面低于下限标记,应添加冷却液。所添加的冷却液,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车内环境品质正向设计方法,即在车型研发初期,根据车型定位设定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性能指标,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VOC、低气味的材料牌号,再对认可后的材料进行零部件用材方案组合;针对用材组合方案,利用量产车型模具进行样件试制和工艺验证;最后利用整车VOC、气味模拟评价舱对整车内饰零部件的VOC和气味性能进行模拟验证,根据模拟验证结果确定整车内饰零部件最终用材及工艺方案。然后再通过过程管控对工装样件和工装样车进行实件、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5.
高建远 《天津汽车》2011,(10):50-53
汽车造型设计实物验证是汽车开发流程中重要的内容。文章概述了目前汽车造型设计实物验证模型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应用情况,分析了应用在实物验证模型中各主流材料的加工特性及其在具体模型制作过程中的优缺点,阐述了如何针对不同开发阶段汽车造型验证模型制作的要求和特点,合理选择正确的材料应用于验证模型和样件的制作,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环保的方式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案例1车型:2010年上海通用别克君越,配置2.4L LE5自然吸气发动机、6T40E自动变速器。行驶里程:123000km。故障现象:发动机不能启动。此车是在另外一家维修厂维修的,维修过程是这样的:因为冷却液水壶漏冷却液未能及时发现,冷却液流到了水壶下方的ABS泵(电子制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在三轮车和全地形车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水冷发动机密封系统较复杂,因而故障率较高,要成功开发、生产水冷发动机,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水冷发动机的密封问题得以解决。由于水冷发动机是双向密封,既不能使冷却液漏入油中,也不能使油或气漏入冷却液中,所以水冷发动机的密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在三轮车和全地形车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水冷发动机气缸头密封系统是双向密封,结构较复杂,既不能让冷却液漏入机油中,也不能让机油或气漏入冷却液中,因此,发动机故障率相对较高。通过对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市场出现气缸头密封垫烧蚀带来的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气缸头密封垫的密封机理入手,对水冷发动机气缸头密封垫进行了优化设计,很好地解决了水冷发动机气缸头密封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宏 《摩托车信息》2000,(10):30-30
水冷式发动机在使用过长时间后,零件老化,须进行日常保养和修理。但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装配不当或检查不仔细,会造成水冷系统出现各种问题。现以嘉陵大鲨JL125T-3为例,对水冷系统中常见的几种问题进行剖析。 1.机油、冷却液互窜有的水冷式发动机在破箱重新装配后,使用一段时间,往往会发现在冷却液内混合了机油(即机油、冷却液互窜),形成胶质状,造成发动机内机油量减少,油道堵塞,发动机润滑不良,凸轮轴、摇臂  相似文献   

10.
吉利右舵乘用车型出口澳大利亚,根据当地法规的要求,需要设计增加电子防盗系统。讲述电子防盗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汽车上电子防盗相关专用零部件的设计过程。根据设计结果做出的样件,经过试装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据此做出认证样车,经过检测,已通过澳大利亚官方认证,吉利右舵乘用车可以出口澳大利亚市场。  相似文献   

11.
某款乘用车型出口澳大利亚,根据当地法规的要求,需要设计增加白昼灯系统。本文讲述了关于白昼灯的法规规定,介绍了汽车上白昼灯的相关专用零部件的设计过程,根据设计结果做出的样件,经过试装车验证,达到了设计要求。据此做出了认证样车,经过检测,已通过澳大利亚官方认证,此款乘用车可以出口澳大利亚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某车型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和主观评价结果,对排气系统进行了2轮调音(声学优化)。首先对初始方案进行了测试,找出需要改进的转速和对应的频率,然后据此设计新的方案。接着,利用GT-Power软件对排气系统进行建模和传递损失分析,验证设计方案的传递损失在对应的频率是否有提升。最后,制作了样件,在车辆上进行了测试和主观评价。经过2轮调音,方案满足了主观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与风冷发动机的结构区别主要在于冷却系统。风冷发动机的冷却方式为:与摩托车对流的空气吹拂发动机上为扩大散热面积而与气缸头、气缸体设置一体的散热片,由散热片将发动机燃烧产生的热量带到空气中,实现热交换。这种冷却方式结构简单可靠,但受发动机结构和工艺限制,不能满足各工况条件下的热负荷需求。相反,水冷发动机由冷却液循环带走发动机燃烧产生的热量,可根据需要对发动机各个部位进行冷却,合理分布发动机热负荷。相对风冷发动机而言,水冷发动机具有使用寿命长、功率大、燃油消耗低、排放低、噪声小等优点。水冷发动机在气缸体、气缸头中设计有循环水道,冷却时利用水泵将冷却液从散热器的出水口吸入并加  相似文献   

14.
由于某车型在高原标定过程中冷却液从膨胀水壶的泄气孔处向外大量的喷冷却液,且连续多次发生,影响标定试验进展。为解决此问题,利用FTA故障树分析方法,成功找出由于冷却系统性能不足及膨胀水壶压力盖开启压力过小导致该问题发生。在提升冷却系统性能及压力盖开启压力后,成功的消除了喷水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添才  孟亮  焦健  于平  周帅 《路基工程》2019,(5):137-140
无人机平台的地球物理测量方法是航空物探技术的一个新兴分支,由于其人员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无人直升机平台集成开发了一套航磁总场测量系统,根据无人机平台干扰场的分布特性确定航磁探头的最优搭载位置,并针对磁干扰的影响规律选取速度较快的事后软补偿方式,对干扰场进行有效的抑制。为了验证航磁补偿算法的有效性,选择十字交叉飞行和地质异常剖面进行实际飞行测试,通过十字交叉点位置的补偿结果验证了补偿算法的有效性,通过实际剖面飞行数据与已有地质资料对比说明了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重型汽车冷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膨胀水壶的设计进行了探讨。首先从膨胀水壶对冷却系统的影响进行说明,分析了膨胀水壶在冷却系统中起到密封、定压、除气、补水、膨胀等作用;然后从设计角度对膨胀水壶容积、最高水位、最低水位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最后对膨胀水壶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以便后期膨胀水壶设计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流动和传热问题时,边界条件的确定往往成为一个难点。本文先将柴油机活塞-缸套-冷却液-机体组成一个固流耦合传热系统进行整体传热计算,省略了单独计算中较难确定的系统内部边界的定义过程,然后将采用耦合法计算得到某一缸冷却水套的温度场作为新的边界条件应用到整个六缸发动机缸体水套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缸体冷却水套内冷却液流场分布、压力损失等信息,所得结果对柴油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探究轮毂电机角模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多种物理场耦合特性,解决轮毂电机在有限空间中存在的散热难问题,文章基于键合图理论,建立了轮毂电机角模块系统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并导出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动态仿真,分析了轮毂电机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输出转矩和温度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水冷模式对定子绕组的冷却效果明显;对于不同的水道截面尺寸和冷却液流速,轮毂电机呈现出不同的温升特性;相同的电机运行工况和冷却液流量下,增加水道内径可以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进行流体仿真,得到的电机温度分布云图和温度变化曲线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验证了耦合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轮毂电机角模块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汽车后备箱门内板充液成形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汽车后备箱门内板的充液成形-局部冲压成形复合工艺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拉延筋高度、液室压力、压边间隙和初始反胀高度等工艺参数对板件的减薄率的影响,最终获得一组最优的工艺参数,并据此制作了样件,试验结果表明零件合格,验证了充液成形工艺及其数值模拟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Ⅳ排放法规的实施以及市场对高品质摩托车的需求,水冷技术和电喷技术结合成了摩托车发展的新趋势。根据冷却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对冷却液温度控制的分析,为冷却系统更好的匹配散热器和风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本田250摩托车和国内某公司250摩托车进行怠速实验,观察其大循环和小循环中冷却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冷却液温度变化情况的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对国内水冷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指出了进一步提升冷却系统性能的设计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