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钢筋桩注浆和预应力锚索治理滑坡是一种集注浆方法、微型群桩方法和预应力锚索方法于一体的综合处治技术。受力模式可以看作为微型群桩与预应力锚索共同作用,对滑坡进行支挡。最大优点就是将滑坡中的一部分滑动体经加固转化为抗滑体,并作为预应力锚索锚座的一部分,共同对滑坡进行支挡。  相似文献   

2.
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分别从坡顶位移、坡面水平位移及坡内位移的角度,分析在相同加固条件下坡体位移变形的特征,研究了坡体失效变形模式.试验研究表明:注浆钢管微型桩能有效地控制边坡土体的位移和坡体内裂缝;加固后的边坡滑动面深度将发生下移,从而阻止滑坡的形成;相同加固条件下的边坡含水量对加固效果起控制作用,即当含水量超过一定值后...  相似文献   

3.
林灿阳 《路基工程》2014,(4):164-169
通过分析306省道K255+400~+500段左侧滑坡的成因,计算该滑坡的滑坡推力,根据综合比选方案,选用微型桩作为主体加固工程措施整治该滑坡。由于目前微型桩的加固应用,更多的是依靠工程经验进行布置,基于这一现状,通过实际计算应用,提出了一种实用、简易的微型群桩加固计算方法。实践表明: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可靠,加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依托某滑坡治理工程,对微型桩在加固滑坡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对微型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在施工现场选择两个典型受力断面,人工开挖探井,紧贴微型桩布置土压力盒,获得了滑坡对微型桩推力的实时变化过程。通过对推力的变化趋势分析,对该滑坡加固后的稳定状态进行评价。通过滑坡体的现场监测数据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差别的原因,并得到两者之间转化的一个相关性系数β,可为同类地区性工程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砂桩、碎石桩、粉喷桩等是常见的软弱地基处治方法,对于承载要求较高的结构物地基,桩土复合地基承载能力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尤其是桩间土体的承载力,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新郑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治工程,通过对压密注浆机理以及桩间土承载特性的研究,提出桩间压密注浆方法对承载要求较高的结构物地基进行处治,工程检测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桩土复合地基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处治后的地基能够完全满足结构物地基的承载要求。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的GFRP与混凝土梁组合形式;并针对其受弯过程中的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刚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应用新的性能评价指标得出:此种梁形式有着优秀的承载力储备,能够在超载情况下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其能量耗散能力也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接近。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总结微型桩支护特点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对微型桩抗滑机理的研究与试验结论,提出了以滑动面处的钢筋抗拉、抗剪指标作为主要抗滑力进行设计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红层软岩钢管微型桩抗压承载特性,为红层软岩地基加固设计提供参考,选取湖南衡阳强风化粉砂质红层软岩地基,开展了不同长度注浆钢管微型桩原位抗压静载试验,分析了桩体沉降、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并与规范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在修正微型桩荷载传递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桩顶位移的微型桩抗压承载力预测方法,并通过原位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钢管微型桩轴力主要分布在桩身中上部,桩侧摩阻力沿桩身呈“三角形”分布;随桩长的增加,抗压承载力非线性增加,桩顶沉降量非线性减小;桩长越短,极限侧摩阻力峰值越大;相较于规范计算值,实测桩端阻力、全桩长范围极限摩阻力均值以及抗压承载力均偏小。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抗压承载力预测值与原位实测值之间相关性较好,相对误差为0.6%~11.6%。对红层软岩地基进行钢管微型桩加固设计时,建议桩端阻力不计入抗压承载力,按纯摩擦桩进行设计,并对规范中的极限侧摩阻力推荐值折减。  相似文献   

9.
杨继强 《公路》2005,(9):33-37
介绍了微型桩的构造、施工方法及在建筑行业应用的概况,并通过杨河大桥基础加固实例.对用微型桩加固桩基的的设计和施工做了介绍,微型桩在路桥建设及基础加固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机理及其承载能力影响因素出发,考虑桩端桩侧复式后注浆施工对钻孔灌注桩端土层和桩侧泥皮的加固效应,初步探讨了郑州地区复式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通过郑州某工程复式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现场足尺寸静载荷试验,研究了后注浆对钻孔灌注桩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的提高效应,对桩端桩侧荷载分担比以及对沉降变形和整体竖向承载力的影响等.结果表明:桩侧注浆很好地改善了桩土界面力学能质,使侧阻力得到有效发挥;桩端注浆使沉渣层等桩端土层得以加固,桩端阻力提前发挥;复式注浆作用使桩土界面塑性位移减小,桩顶沉降变缓,灌注桩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桩底注浆提高灌注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注浆机理、试验地质条件、桩底注浆量及其检测,研究了在不同注浆量下灌注桩的承载力情况。通过试验,得知注浆后桩的承载力显著提高,沉降量显著减少,并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聂玉文  万善通  李国安  刘晓  王永东 《公路》2022,67(1):349-355
针对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支护变形、围岩坍塌等问题,提出一种锁脚微型桩支护结构.运用理论分析手段,阐述了锁脚微型桩的承载作用和注浆加固作用,改善了软弱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状态,充分发挥了初期支护的承载作用,抑制了隧道变形.依托其古顶隧道,采用现场试验的手段,分别对围岩压力、钢拱架应力、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变化特征与...  相似文献   

13.
劈裂注浆模拟试验设计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既有线路湿陷性黄土路基采用劈裂注浆加固措施,存在不可能全部进行现场试验的矛盾,介绍了模拟现场进行实验室试验的方法,并研制了一套适合应用于注浆的装置,对装置的设备、功能等进行了说明,并将实验室注浆与现场注浆的效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试验的合理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1根控制试验梁与5根加固梁的静力试验,对底面外贴钢筋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讨论加固试验梁在不同加固技术参数下(增补钢筋面积、锚栓布置与数量)的裂缝开展、刚度变化和承载力提高等情况,并分析各参数因素对试验梁加固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底面外贴钢筋加固试验梁经加固后其开裂荷载、刚度和抗弯承载力均显著提高;从跨中截面的混凝土应变规律可知,正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提出外贴钢筋加固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由该公式计算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既有预应力混凝土(PC)桥梁压浆不密实和漏压浆问题,开展了不同压浆状态的PC梁静载试验,揭示了局部无压浆长度、位置等对构件抗弯性能的影响,进而考虑无压浆段预应力筋与混凝土间的变形不协调以及材料非线性,给出了局部无压浆构件极限承载力和受弯全过程荷载-挠度变形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无压浆引起的预应力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退化对构件裂缝分布和扩展影响较大,导致裂缝数量减少、平均间距增大、极限状态时最大裂缝宽度变大;局部无压浆仅影响构件开裂后的荷载-挠度行为,且受其所处位置和长度共同制约,纯弯段无压浆对荷载-挠度行为影响较小,而弯剪段无压浆造成的影响较大,弯剪段无压浆长度越长构件刚度和承载力退化越明显;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统一中国对加筋高性能砂浆加固RC梁抗弯性能的认识,以中国学者所做95根加筋高性能砂浆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为基础,分析加固粱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考虑一次受力、二次受力、持载程度、加固筋类型、加固筋数量、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影响,建立加固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刚度计算公式和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加固技术采用高强钢绞线、钢筋网、钢丝网作为受力材料,虽然三者受力性能存在显著差异,但加固构件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相似,可按统一计算公式进行承载力设计;公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可用于实际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连续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完成了2根大比例缩尺模型的静载试验,包括1根钢-UHPC连续组合梁和1根预应力钢-普通混凝土(Normal Strength Concrete,NC)连续组合梁,对其挠度、应力分布、裂缝发生发展模式及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并研究了钢-UHPC连续组合梁的弯矩重分布性能。同时,采用ABAQUS软件中的塑性损伤模型(CDP)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钢-UHPC连续组合梁UHPC板的名义开裂强度为普通组合梁预应力NC板的2.2倍,钢-UHPC连续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约为普通组合梁的1.2倍;UHPC板开裂后裂缝密集、间距小,且以长度较小的微裂纹为主;UHPC板/NC板与钢梁均采用群钉连接,二者相对滑移较小,可有效形成整体共同工作;采用塑性理论计算钢-UHPC连续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应考虑UHPC的抗拉强度,与现有组合结构规范公式相比,根据所提出方法计算得到的负弯矩区截面抗弯承载力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考虑UHPC抗拉强度后,钢-UHPC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塑性铰转动能力降低,弯矩调幅需求及有效弯矩重分布能力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纤维编织网-ECC联合加固RC梁的受弯性能,对1根普通RC梁和9根加固梁进行了四点弯曲加载,分析了ECC高度和纤维编织网层数对加固梁破坏形态、裂缝分布和承载力等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固梁受弯破坏时裂缝细而密,且呈现ECC中多、混凝土中少的分布特点;和普通RC梁相比,加固梁纯弯段混凝土裂缝数量增加33.3%~66.7%;增加纤维编织网层数或ECC高度对提高加固梁裂缝数量影响较小;加固梁承载性能随纤维编织网层数和ECC高度增加而提高,当ECC高度与加固梁截面高度之比为0.5且布置3层纤维编织网时,加固梁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相比分别提高111.11%、37.86%、36.13%;ECC高度和纤维编织网层数对加固梁抗弯刚度影响较小,但影响作用不同;加固梁抗弯刚度随纤维编织网层数增加略有增加,随ECC高度增加略有减小;增加纤维编织网层数或ECC高度可降低加固梁钢筋应变。受弯加载过程中加固梁截面仍保持平面,满足平截面假设。基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并考虑纤维编织网利用率,建立了加固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由该公式得到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后,基于该公式分析了加固梁极限弯矩对ECC高度和纤维编织网层数的敏感性,发现加固梁极限弯矩对纤维编织网层数变化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