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国刚 《摩托车》2005,(3):22-22
在2004年第6期《摩托车》杂志上,我读到了《从侧支撑杆想到的》文章,深有同感。在以往的骑车经历中,我也有过忘记收起侧支架行车的事情。2004年7月,我买回了我的第二辆摩托车。在买车后不到一个月的驾车过程中,我竟然没收侧支架开车近十次。幸好都是在起步时就发生了冲击。那种  相似文献   

2.
2000年以来我国大中城市加快了对摩托车的“禁限”政策,招至部分群众(主要为摩托车爱好者)的不理解甚至反对、指责,《摩托车信息》刊登了不少反对“禁限”的文章而不见异议者,我个人认为有必要站在政府的角度上为“禁限”政策正名,消除群众的不理解情绪,以期达到共识。我所在的北方某市从1998年禁止摩托车上牌,但部分人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海南省城乡居民摩托车拥有量不断增多,从而带动了摩托车维修行业的蓬勃发展。据我调查,全省约有2000个维修店,从业人员约在600O人左右,使用工具极其简单,有些维修人员连专用工具见都没见过,更不用说如何使用了。海南市面上也很难买到,迪购又怕不可靠。所以,我建议《摩托车信息》今后多刊登有关专用工具方面的文章,多介绍一些守信  相似文献   

4.
大概是9年前的一次偶然,我在一开摩托车维修店的朋友处看到了《摩托车信息》,除了广告是彩色,那黑白印刷的文字和图片散发出淡淡的油墨香味。被里边的内容深深吸引,我就把它借回家,读完了大部分文章。从此,我几乎每期必读。我自己都有点奇怪,我既不是摩托车发烧友,更不是摩托车经销商,甚至连一辆摩托车都买不起,那时一辆国产150太子车要上万块呀!  相似文献   

5.
六年前一个瞬间的想法,改变了我的人生,从此与摩托车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时起《摩托车信皮》伴我走过了六载风风雨雨。手捧着每一期设计印刷精美的《摩托车信息》,我都心存感激之情。这些年来,每一期杂志都使我受益匪浅,她使我逐步具备了在市场大潮中搏击  相似文献   

6.
难舍难分     
宋发远 《摩托车》2005,(2):30-30
笔者酷爱摩托车,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摩托车,尽管那时所见的摩托车都是一跑一"留"烟(就是现在的二冲程摩托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我也要拥有一辆人见人爱的摩托车。正是这份决心,注定了我将与摩托车结下不解的情缘。从小学到中专毕业,从课堂到社会,从工作到生活,摩托车已成为我魂牵梦萦的两轮"情人"。 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第一次看到了《摩托车》杂志。我为书中精彩的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入浅出、实用通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结识《摩托车信息》,我就在杂志上"认识"了杜启弘,他的那篇《万水千山(上)》在我心里烙下了一个铁杆摩迷的形象.此后,凡是杜启弘的文章我都一睹为快,心里也想着如有机会一定要到徐州拜访他.  相似文献   

8.
《摩托车》2003,(8)
终于,发现陪伴我7年之久的老伙伴雄风K100有些力不从心了,油耗、震动和噪声也越来越大,徐州市规定的报废期限即将到了。天生就特别喜欢摩托车的我,是一个一天不骑摩托车就茶饭不香的地道摩迷,就连我的床头柜上摆的也都是《摩托车》。唉,这往后若是没有摩托车那可怎么办。 我最后一次把默默陪伴我多年的K100摩托车擦得干干净净,送走它时心里真有点依依不舍。 1995年至今的《摩托车》杂志我翻了一遍又一遍,全市的车行老板几乎都认识我了,路上只要驶过一辆靓车,我那不听话的眼球就会情不自禁地把人家送出老远。  相似文献   

9.
姚哨兵 《摩托车》2003,(3):33-33
我是一名摩托车修理人员,订阅《摩托车》杂志8年有余,非常喜欢她的“驾驶安全”栏目,在此,我也把自己两次刻骨铭心的驾车经历说出来,希望大家能从我身上汲取一定的教训。 我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大部分时间都在店里搞维  相似文献   

10.
光阴荏苒,眨眼间,《摩托车信息》已步入100期。回想初次与她结缘,已是8年前的事了,而我对她的那份感情也与日俱增。这不仅仅因为我是摩托车行业圈内人,更因为我是她的忠实作者和热心读者。自从我的处女作在《摩托车信息》发表后,我就暗下决心: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我都要竭尽全力笔耕在《摩托车信息》这片  相似文献   

11.
金鹏 《摩托车》2004,(8):23-24
我是一个年轻的摩托车迷,一直想拥有自己的摩托车,美梦做了好几年,现在毕业参加工作终于能圆梦了,我非常高兴。《摩托车》杂志一直是我的好伙伴,每期我都认真阅读,从中获得许多摩托车知识和趣闻,也欣赏了许多世界顶级摩托车,让我大开眼界。在2002年第7期《摩托车》杂志上看到中国嘉陵集团生产的有着经典外形的城市多功能车——嘉陵JL70T-8型摩托车让我眼前一亮,在这个都市年轻人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时代里,她深深地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摄影发烧友,也是一个摩托车运动的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骑着我的爱驹出去旅游,摩托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拥有摩托车的我对于能给予我摩托车带来安全感的"防盗器"有着特殊的情结!结婚那年,家里人买一台铃木GS125摩托车送给我们。我对这台车非常爱惜,除了作常规保养之外,还加装了防盗器和一把上好的防盗锁。心里才稍有点安全感。因我家住在六楼,摩托车经常停在一楼,所以在家吃饭都经常从阳台上探出头看一下爱车是否还在,连吃饭也不放心。  相似文献   

13.
王晓岚 《摩托车》2003,(6):24-24
如果说我对摩托车的钟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丝毫都不过分,且深恐招来“玩物丧志”之嫌,因为这十几年来,一天看不见摩托车,美酒佳肴也淡而无味;一天不骑摩托车,深夜的梦境中也会驾车狂飙…… 我对摩托车的痴迷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从我第一次试骑“嘉陵50”时起,我的生命就与“摩托车”这三个字紧紧地系在一起了。 1993年2月2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把现在与我朝夕相处的伴侣——幸福XF250D摩托车“迎  相似文献   

14.
放眼摩托车大世界,变化之大,无不使人眼花缭乱。现在的摩托车款式更新、品种更多、功能更齐全、质量也逐步提高,而车的价格却在不断下调。特别值得庆幸的是政府政策放宽了,我所在的娄底市给摩托车落户挂牌照包驾驶证只要六七百元(过去起码要1400元之多),想买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相似文献   

15.
陈国辉 《摩托车》2004,(3):20-21
我发现凡是车迷都好高骛远,都喜欢换新摩托车,这不,我刚刚买了不到半年的125摩托车就失宠了。当我在网上看到大长江集团生产出豪爵HJ250-5型摩托车后就迷上了它。让当地豪爵专卖店特地进了几辆豪爵HJ250-5摩托车。  相似文献   

16.
摩托车一直以来都是年轻人最喜爱的大玩具,喜爱摩托车并且要拥有它源自于我儿时的一个梦想.30年前的我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喜欢摩托是因为邻居是一名邮递员,经常能够骑着摩托车回家,他威风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这让我一直憧憬着有一天一定要拥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  相似文献   

17.
我的海王星     
徐晓春 《摩托车》2005,(3):25-25
因为踏板车具有易操作、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一道风景线。每一个摩托车爱好者都想拥有一辆外观典雅,制作精细,品质卓越的好车,年轻小伙子对速度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我同样存在自由奔跑的梦想。可以说,我是一个如痴如醉的车迷,也是《摩托车》的忠实读者,从杂志中,我了解了不少有关摩托车的知识,也欣赏了许多名车的图片。当我在《摩托车》上,看到豪爵摩托车公司生产的海王星的介绍后,该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遍又一遍地看了此车的参数和性能介绍、资料,期待着有一天,我也能拥有此车。2004年8月的一…  相似文献   

18.
一个雨天     
《汽车生活》2008,(2):160-160
我在考取汽车驾照前,18岁便先考获了摩托车的驾照。摩托车的购置成本低,停车费油耗也低,当年我在念书的时候,下课后拼命地打工,赚到足够的钱便买了一台二手的YAMAHA摩托车,是250cc排量四冲程的半跑车设计。有了这摩托车之后,天地突然间大了很多,人生也好像加速起来。开过摩托车的人都应该知道,摩托车的速度感绝对要比轿车强烈得多,那股狂风刮在身上的感觉,无论你穿多少衣服,仍然是清晰感觉到的。而且,人在驾控摩托车,感觉要比世界上任何一台超级  相似文献   

19.
当我得知《摩托车》即将改版的时候,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在我的记忆中这大概是《摩托车》的第三次改版了。我从1996年1月起开始购买《摩托车》杂志,至今已有11个年头了,并且每本都珍藏。回首过去,《摩托车》伴我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次改版都带给我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个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师傅,我们都亲切地叫他杨师,一个很喜爱摩托车的性情中人。关于他对以前那辆摩托车的钟爱,我都是听他自己说的,并没有亲自看到过,不过从他对现在这辆摩托车的日常护理上,我依稀能够感觉出他对以前那辆车的珍爱之情。在1996年,他好不容易说服老婆,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辆在当时看来非常奢侈的五羊摩托车,这也是他们水电厂400多人中第五个买摩托车的,他因此一时也成了厂里的风云人物。从此,这车就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