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国际经贸     
《水运文献信息》2005,(6):30-30
2005年全球钢材需求量将突破10亿吨 据国际钢铁协会发表报告预测显示,2005年全球钢制成品的需求量将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0.04亿吨,比2004年增加3600万吨,增幅为3.7%;其中,中国对钢制成品的需求量将增长10%,达到2.93亿吨。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钢制成品的需求增速相对较慢,增幅预计仅为1%。预计2006年全球钢制成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达到10.5亿吨,增幅为4.8%。  相似文献   

2.
《中国船检》2008,(4):67-67
预计2008年铁矿石海运贸易量为9.25亿吨.2013年将增至131亿吨.中国将占增长部分的80%。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将从2007年的2.67亿吨增至2013年506亿吨.巴西从2.84亿吨增至502亿吨。  相似文献   

3.
张敏 《海运情报》2006,(11):12-15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预测,2006年全球钢材表观需求量为11.207亿吨,比2005年的10.288亿吨增长8.9%,预计2007年将进一步增至11.794亿吨(见表1)。  相似文献   

4.
从天津港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港货物吞吐量为2.72亿吨,同比增长13.2%,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月均货物吞吐量达3000万吨以上,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年吞吐量的3倍。预计天津港今年全港货物吞吐量将完成3.5亿吨,到2010年将突破4亿吨大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铁矿石需求增幅将明显下降。根据中国钢铁协会预测,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为3.84万吨,生铁3.6亿吨,由此推算铁矿石(折铁矿品位66%,下同)需求量为5.58亿吨,比2005年仅增长8.98%,增加铁矿石需求量4588万吨;从实际情况看,今年1月生铁日产量为93万吨,2月份为101万吨,按照增幅较高的2月份生铁日生产水平测算,全年生铁产量为3.69亿吨,相应的铁矿石需求量为5.72亿吨,比2005年增5983万吨。因此,无论从预测还是实际生产水平判断,今年铁矿石需求增长都将明显低于2005年(12176万吨)、2004年(7585万吨)的水平,并且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铁矿石需求也将减少,今年列入淘汰目录的生铁产能达到4300万吨,将相应减少铁矿石需求6000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6.
1996年和21200年中国分别进口铁矿石4390万吨和7000万吨,2003年进口1.46亿吨,居世界首位。200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比上年增长40%,达到2.1亿吨,估计2005年将进一步增长到2.4亿吨。随着铁矿石进口的迅猛增长,中国主要港口铁矿石压港问题日趋严重。据报道,宁波、青岛、湛江和秦皇岛等铁矿石装卸港口均有超过200万吨的货物积压在堆场无法运  相似文献   

7.
受市场需求和价格上升的推动,全球主要供矿企业,近几年纷纷加大对矿山建设的投资,积极扩大生产能力,因此2006年全球海运贸易铁矿石的供应量将明显增长。巴西CVRD计划在2008年之前新增加铁矿投资25亿美元,使铁矿砂的年产量由现在的2亿吨增产到3亿吨的水平。澳太利亚的BHP公司计划在未来的4年期间在铁矿山的开发生产领域将新投入资金15亿美元,使铁矿石的年产量由现在的1亿吨提升至1.7亿吨,增产70%。  相似文献   

8.
《机电设备》2006,23(1):30-30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朱汝敬日前预计,随着原油进口的增加,今后15年我国大型油船需求量将增加3倍,从目前约1000万载重吨的保有量增加到3950万载重吨。他认为,原油进口的增加将带动我国原油运输能力的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预计2010年我国需进口原油1.8亿-2亿吨,2020年前后进口量将达2.4亿吨。  相似文献   

9.
2005年我国港口的吞吐量将达到48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将达到28亿吨,集装箱7500万TEU,全国各类船总量已经达到86万多艘。“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速读     
《中国远洋航务》2016,(5):12-13
【声音】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规划中的重组将使年度钢铁产能到2020年降至11亿吨左右,同时国内消费不太可能超过7亿吨。要想让情况变得可以接受,我们需要(额外)削减2亿吨产能。  相似文献   

11.
全球钢材供需形势 全球钢铁产量和需求量迅速上升,这主要是中国经济更加活跃及国内钢厂大幅增加产能的结果。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钢产量已经增长了2.2亿吨(增幅为170%),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钢产量仅增长5400万吨(增幅为7.5%);中国钢材消费需求将增长1.8亿吨,而其他地区需求则可能只增长7000万吨。2005年,中国钢材全年产量将达到3.47亿吨,相当于全球钢产量的31%。到2008年,中国钢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的比例很可能将分别达到32.7%和32%。虽然中国政府会采取行动来降低中期钢铁企业增加产能的速度,但许多大项目已经上马,因此预计中国钢产量的增加至少将持续到2007年。此外,中国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将逐渐显现,近1亿吨的落后产能将被市场淘汰。  相似文献   

12.
章博 《海运情报》2008,(2):12-13
在冷藏运输领域有两个明显的向上趋势,一是国际冷藏运输的年增长率达到了5%,二是冷藏运输的集装箱化也正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国际冷藏货物运输从1995年的8460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1.33亿吨,年增长率达到4.6%。据估计,这一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到2015年,届时国际冷藏货运量将达到1.99亿吨,集装箱化程度将日趋提高。  相似文献   

13.
章博 《海运情报》2008,(2):31-32
由于预计货运量将会出现井喷,印度政府准备实施一个五年计划,建设5个港口,使其总吞吐量达到5亿吨。目前,印度12个主要港口的吞吐量为4.5亿吨,在2007年到2012年的第11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交通部计划使之翻番。据估计,截至2007到2008财政年度,印度的对外贸易将增长25%,达到37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闵光 《海运情报》2006,(5):27-27
日本钢铁联合会的出口市场调查委员会今年春天公布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区)2005年的钢铁供求实绩和2006年钢铁供求预测。据预测,主要国家(地区)的粗钢生产量2006年将增长5.4%,达到10亿吨,钢材出口量增长2.8%,为2.1亿吨,进口量减少1.9%,为1.98亿吨。其中,中国的出口量增长13.6%,进口量减少33.1%,预计生产量将增长11%。  相似文献   

15.
《水运文献信息》2006,(12):8-9,10
一、2007-2020年钢产量预测 以2006年粗钢产量和2020年的需求量为控制点,预测各水平年我国粗钢需求量。预计2007~2008年间,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放慢的前提下,钢产量高速增长势头开始平缓下来,并且考虑到今明两年内将淘汰落后产能5500万吨,预计2007年粗钢需求量4.5亿吨,2008年为4.7亿吨。2008-2010年间粗钢年均增量降为2000万吨,2010年粗钢产量约5.1亿吨。在2012年后,粗钢产量以Ⅸ的增速缓慢增长,在2020年前后粗钢需求量逐渐上升到饱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数据     
正9.06亿吨2017年,珠江水系完成内河货运量9.06亿吨,同比2016年增长8.7%;集装箱吞吐量1 516万TEU,同比2016年增长9.4%。预计到2020年,珠江水系货运量将迈上10亿吨量级。126.44亿吨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126.44亿吨,其中,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86.25亿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40.19亿  相似文献   

17.
《水运文献信息》2007,(5):28-28
至2010年,世界船队将从现在的大约3.5亿载重吨大幅增加到4.5亿载重吨,九成的油轮将建有双壳船体。这个油轮船队的平均船龄可能在10年左右,甚至更年轻。届时油轮业将彻底翻身,摆脱“锈桶”形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船检》2008,(3):63-63
2008年国际造船市场可能出现适度回落.但是兴旺并未终结,仍将延续“卖方市场”格局。 新船成交量会有下降,不仅达不到2007年2.4亿载重吨水平.也很难突破2亿载重吨大关,大体可以保持前5年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9.
龚月明 《海运情报》2007,(10):14-18
中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持续高速增长。2000年中国的粗钢生产量为1.26亿吨,2006年已达到4.17亿吨,增加了近3亿吨,几乎都利用高炉生产。钢铁的快速增产带来铁矿石、焦煤的需求急剧增长,铁矿石从2000年的7000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3.25亿吨,6年间进口增加了2.55亿吨。在焦煤方面,从2003年开始进口,但由于国内焦煤的产量增加,对海上贸易的影响较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郑金岩 《天津航海》2006,(1):F0003-F0004
在1月1日举行的“2006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上,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讲话时表示,2005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总量达到50亿吨,同比增长19.9%,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00万TEU,同比增长21.3%。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初步预测,到2010年全国港口吞吐总量将达到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4亿TE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