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轴驱动车辆循环功率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证明制约轴驱动车辆的发展的“瓶颈”总是之一是驱动扭矩的合理分配技术,本文就在假定所有胎具有相同滚动半径,同一车轴的左右轮胎受力状态相同的前提下,对四轴驱动汽车在最高车速工况下的循环功率作了理论的计算。  相似文献   

2.
双轴或多轴驱动的汽车,在其轴间设有轴间差速器。一般情况下多用行星齿轮式,因这种差速器通过两半轴输出的扭矩之比基本上是定值,当遇到前、后驱动轮与路面之间的附着条件相差较大时,简单的齿轮差速器将不能保证汽车得到足够的牵引力。此时,只是附着较差的驱动轮高速滑转而汽车却不能前进。而本田CR-V轻便式小汽车的后差速器总成上装有轴间扭矩  相似文献   

3.
为在保证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制动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性的提升,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分布式驱动前、后轴扭矩分配策略.在建立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关键部件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车辆模型及制动稳定性约束,建立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扭矩最优分配控制模型,并对传统固定比值的扭矩分配策略和所提出的策略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新欧洲驾驶循...  相似文献   

4.
前言 近几年,多轴越野汽车发展很快,品种不断增加.10×10全轮驱动的高性能越野汽车巴开始批量生产,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开始大量生产12×10、14×10的越野汽车,且这些车型全部应用了结构与性能合理的三联驱动桥.  相似文献   

5.
多轴全轮驱动车辆动力传动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多轴全轮驱动越野车辆的驱动方式,开发了带轮问差速器、轴间差速器和分动器的6 x6多轴全轮驱动越野车的动力传动系模型,将其嵌入ADAMS整车模型中,进行对开路面和陡坡两种典型越野路面上的仿真,并与无轮问筹速器、轴问差速器的多轴全轮驱动动力传动系的越野车辆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传动系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多轴全轮驱动车辆的越野行驶工况.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轴分布式电机驱动车辆电液复合制动中易出现的车辆制动抖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建压阶段电机制动力修正策略和一种基于前馈-反馈的协调控制策略,分别在建压阶段和其他阶段通过协调复合制动力来解决制动抖动的问题。针对防抱死控制系统与电机制动系统共同作用时的制动矛盾,提出了一种基于PID 控制的ABS控制策略,主要通过改变电机制动力来解决制动矛盾的问题。通过TruckSim、Matlab/Simulink及AMESim联合仿真验证,制动冲击度在建压阶段下降了 20.66%,在电机退出阶段下降了 92.59%,驾驶感觉得到明显改善。而 ABS控制策略也可在保证理想滑移率的同时完成制动能量回收;结合整车制动试验,表明协调控制策略在保证制动效果良好的同时实现了制动能量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车辆维护周期多目标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安  乔向明 《汽车工程》2001,23(6):427-429,426
研究将多目标规划理论方法应用于车辆维护周期的确定,目的是根据实际问题的背景和容许性,在彼此不能同一化的多个目标下,真正实现车辆维护周期的最优化。同时,基于大量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作者已有的研究基础,在润滑油使用可靠性、车辆行驶安全性和单位行程检测诊断与维修费用等目标下,用主要目标法和分层序列法,具体给出了国产某型载货汽车的最优二级维护周期,从而为此类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混合动力车辆的开发过程中,扭矩分配是扭矩控制的核心,而扭矩分配直接影响到车辆的保电性,经济性和加速性。文章以P0+P3+P4混合动力架构为例,详细阐述了两种不同扭矩分配策略的运行模式,验证分析了这两种扭矩分配策略在性能方面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周天佑 《公路交通科技》1994,11(1):51-56,61
本文通过加拿大402公路动态称重台监测的动态轴荷载数据分析,用数学模型估算由于通过动态称重台的第一轴和第二轴之间的时间滞后对动态轴荷变化的影响;阐明了双联轴和三联轴的动态轴荷分配情况,为车辆悬挂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转向模式的多轴转向车辆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重型车辆转向时的低速机动性和高速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多轴动态转向技术,并以三轴车辆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多轴转向的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以及运动微分方程,为提高车辆的稳定性,以零质心侧偏角为目标,推导各轴间的转角比例系数及有关的状态空间矩阵、传递函数,使用MATLAB软件对不同转向模式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稳态响应、瞬态响应以及频域响应的仿真。通过分析比较,说明采用多轴动态转向技术,车辆在转向时具有低速机动性高、高速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驱动桥总成在线检测计算机测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驱动桥总成在线检测计算机测控系统及技术实现。在该系统的控制下,实现了基于驱动桥总成的制动性能、速度及阻力矩等性能指标的综合检测,从而使生产过程驱动桥总成质量控制得以实现。该系统也可用于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支持向量数据描述的驱动桥异响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明清  周晓军  雷良育  吴瑞明 《汽车工程》2006,28(2):203-206,175
针对驱动桥异响检测缺乏故障样本的问题,提出了异响检测的单值分类法———支持向量数据描述法(SVDD)。这种方法只需要正常运行状态的数据样本,就可以建立单值分类器,区分出正常和异常状态。试验中,提取驱动桥振动信号频谱的二维谱熵作为特征指标,输入到SVDD分类器。结果表明SVDD算法计算效率高,分类效果好,可以满足在线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分布式驱动车辆转向工况在低速下期望提高转向机动性能,高速下期望保证行驶稳定性的需求,充分考虑转向行驶内外侧车轮的转向关系以及车辆动力学,制定了适应车速变化的四轮转矩分配策略,建立了四轮轮毂电机驱动模型以及二自由度参考模型。为了改善分布式驱动转向机动性能,建立自抗扰控制器调整内外侧车轮转矩,形成合理的转速差,减小转向半径,以提高转向机动性;对于高速转向行驶稳定性的需求,通过二次规划方法优化分配各车轮驱动力矩,分析轮胎纵横向附着裕度建立目标函数,并加入附加横摆力矩和路面附着力的限制,进行车轮驱动转矩的在线优化分配,提高车辆转向行驶的稳定性;另外为避免2种控制模式转换时驱动转矩突变,根据车速和稳定性参数制定模糊规则决策2种模式的协调系数,保证2种控制模式的平滑过渡。基于CarSim和MATLAB/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并搭建硬件在环平台进行试验,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低速转向工况下,提出的分配策略能够调节内外侧车轮产生差速效果,与转矩平均分配的策略相比,转向半径有所减小,提高车辆机动性;高速转向工况下,分配策略能够保证车辆稳定转向,与未考虑稳定性控制的分配策略相比,能更好地跟踪目标轨迹,且横摆角速度控制在参考横摆角速度附近,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汽车驱动桥的疲劳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对汽车驱动桥的疲劳寿命基本原理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高程块和惯性飞轮的疲劳寿命试验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实现进行了探索,开发了HCQ3.0试验系统。  相似文献   

15.
汽车驱动桥发响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驱动桥发响,是目前汽车生产、使用维修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单、双级驱动桥中都有发生)。它直接影响到汽车的高速行驶和驱动桥使用寿命。本文以JN150车的八部发响驱动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观察、检测、分析,找出并排除了引起发响的因素,并重新装好驱动桥,使汽车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6.
CA141汽车半轴的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工作载荷等基本随机变量的概率特性已知的情况下,使用二阶矩方法对CA141汽车半轴的可靠性进行设计,并编制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可准确地得到CA141汽车半轴的可靠性设计参数,此方法是一种较为实用和有效的方法,对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17.
转向驱动桥在整个转向过程中,对双联式万向传动轴运动做了理论分析,主要通过数值方法模拟了其不等速的变化趋势,给出传动轴在给定转角范围内,合理设计内部参数的过程,为双联式万向传动轴设计及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汽车驱动桥总成齿轮疲劳试验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汽车驱动桥总成齿轮疲劳试验标准,对行业内的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进行分析和总结,以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所开发的高效率电封闭汽车驱动桥试验台为基础,对控制汽车驱动桥总成齿轮疲劳寿命试验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汽车驱动桥振动噪声检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台架试验评价指标”(JBn4125—85)规定汽车驱动桥在出厂前均要进行噪声测试。而装配车间一般具有很强且变化的背景噪声,无法测量驱动桥的噪声。介绍了通过采用二次修正背景噪声的方法,解决强噪声环境下测量汽车驱动桥噪声的问题,同时对振动加速度也进行了测量。系统软件包含系统配置、自动检测、数据管理、信号分析、标定和帮助等模块。采用基于对组件模型的软件开发方式快速构成系统原型,加以剪裁和配置,形成了满足用户要求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