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简述了拱顶脱空、空洞等缺陷的常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预防拱顶脱空、空洞的方法,重点研究了衬砌台车拱顶预埋RPC管与带模及时注浆工艺。通过雷达扫描检测验证,该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拱顶脱空、空洞、混凝土不密实等缺陷,提高了注浆材料与衬砌的整体性,确保结构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2.
运营铁路隧道存在拱顶空洞、衬砌开裂掉块、渗漏水等缺陷,危及列车运行安全。基于此,文章从理论及破坏模型方面分析了衬砌空洞的破坏方式,对常规衬砌缺陷整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已运营的某铁路隧道衬砌缺陷,提出采用衬砌缺陷成套技术中的带模注浆防治技术进行加固和修复。应用效果表明,经过注浆修复后的衬砌整体性良好,治理效果显著,具有节省工期、提高工效、不返修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某3000 m3内浮顶成品油常压储罐罐壁存在"十字"形焊接缺陷,不符合GB 50341-2003的规定,取样后经室内检测和解剖发现,焊缝还存在未焊透和较严重的错边缺陷。为评价上述缺陷对储罐承压能力的影响,将未焊透缺陷简化成裂纹型缺陷后,用API 579-2000中的裂纹型缺陷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同时用静强度方法对错边缺陷进行了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未焊透缺陷对储罐承载能力没有影响,但错边缺陷导致储罐最大允许液位降低,安全液位高度为8.562 m.  相似文献   

4.
隧道衬砌空洞是常见的质量缺陷问题,对铁路运营安全危害极大。文章分析了造成隧道拱顶脱空的主要原因,着重研究了用于防治隧道衬砌脱空的智能监测技术、视频监控系统,并通过智能预警技术进一步优化带模注浆施工技术。在京沈高铁北京段梨花顶隧道的成功应用效果表明,新型防脱空预警技术是一种较好的监控措施和监督管理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隧道拱顶衬砌空洞问题,同时又降低带模注浆量,节省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低温设备温差应力循环所产生的疲劳失效事故进行了分析,目的是防止低温储罐在使用中出现疲劳破坏。文中通过对失效低温设备断口形貌特征的勘察,采用断口分析、焊接缺陷分析、温差应力循环与疲劳载荷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低温液体储罐设备在使用中易出现疲劳失效模式的结论。同时,从设计结构、施焊控制、安全泄放装置维护等方面,对低温液体储罐疲劳失效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混凝土浇注方案对钢管混凝土拱肋的受力、稳定以及拱轴线变形有很大影响。文章以哑铃型钢管混凝土拱肋混凝土浇注工程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拱肋关键截面上下缘应力、拱顶挠度和拱肋关键截面横向变形为目标控制因素,依据最新评价规范,分析了四种不同拱肋混凝土浇注方案的可行性,得出了先对称浇注下管混凝土,待下管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再对称浇注上管混凝土的施工方案最为合理,同时也得出了其他浇注方案也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具有施工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1∶10的相似比制作拱顶带单条纵向裂缝且裂缝深度为原衬砌厚度1/3的隧道二次衬砌模型,采用弹簧模拟地层抗力,进行了分离式套拱加固衬砌(原衬砌与新增套拱之间增设防水板)的径向加载试验,得出了带裂缝衬砌经分离式套拱加固后的变形规律与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松动荷载作用下,分离式套拱加固结构的受力过程分为"初期加载—预制裂缝径向贯通、预制裂缝径向贯通—套拱拱顶裂缝径向贯通、套拱拱顶裂缝径向贯通—试件破坏"三阶段,破坏荷载由原衬砌拱腰截面控制,关键部位破坏顺序为拱顶开裂—拱腰断裂—拱顶破坏,整体破坏性质为脆性破坏。  相似文献   

8.
在隧道施工监测中采用高性能全站仪测量拱顶沉降,其测量精度符合施工监测的要求。文章针对传统拱顶沉降监测方法的不足,分析高性能全站仪测量方法的优势,并结合建单山隧道工程实例,通过采用高性能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对隧道同一拱顶沉降测点进行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证明了高性能全站仪监测拱顶沉降的可行性和优异性,对隧道拱顶沉降监测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套拱加固后结构的受力规律、破坏模式及承载力变化。利用石膏材料,按照1∶10(模型∶原型)的相似比,制作拱顶带纵向裂缝的素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深度为原衬砌厚度的1/3),并按叠合式套拱加固方案,进行钢筋混凝土套拱加固;养护后,通过室内全周径向加载装置,分级施加拱顶松散土压,并计入地层抗力的影响,研究带裂缝衬砌套拱加固后的承载能力及破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叠合式套拱加固后,结构受力过程分三个阶段:"初期加载—套拱拱顶开裂、套拱拱顶开裂—拱顶叠合面裂缝出现、拱顶叠合面裂缝出现—试件破坏",关键部位破坏顺序为拱顶开裂—拱顶延性破坏—拱腰脆性断裂,整体破坏模式为延性破坏。  相似文献   

10.
LNG储罐是LNG接收站中关键的设备之一,其工程质量非常重要。为使罐壁施工质量达到良好状态,可事先采用施工用的混凝土、钢筋和DOKA模板等施工材料建造小段试验墙,根据这段试验墙可以提前发现工程可能出现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模板错缝、预埋件凹陷、混凝土表面局部气孔麻面、墙体裂缝、漏浆及混凝土表面色差等,对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罐壁施工顺利且高质量进行。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传统衬砌拱顶带模注浆工艺存在的不足,结合叙毕铁路隧道施工实例,开展了单线铁路隧道衬砌拱顶带模纵向注浆技术研究,介绍了该技术机理与施工工艺要点,并评述了该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为后续铁路隧道带模注浆作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罗文大桥为例,建立全桥有限元计算模型,分别进行自振特性分析和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研究副拱对本桥振型和频率的改变,并在一致激励和行波效应下分析有无副拱对主拱各截面内力和拱顶位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副拱设置后能略微提高连续刚架拱桥的频率;在一致激励下,副拱可以改善边跨三角刚架区受力,但会增大主跨三角刚架区内力;在行波效应下,有副拱会增大边跨和中跨斜腿处的剪力弯矩,但可减小边跨斜腿与拱肋连接处的弯矩;设置副拱可减小拱顶纵向位移,随着剪切波速增加两拱顶位移呈相反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陆域段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位移监控量测和实际施工情况,对不同开挖顺序下CRD法中各施工部对拱顶下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翔安隧道CRD法拱顶下沉为台阶状上升曲线,最后趋于稳定;各分部开挖引起的拱顶下沉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可用于对最终拱顶下沉量的预报和控制指示;各分部仰拱及时闭合是控制最终下沉量的关键;采用CRD1、3部超前施工比CRD1、2部超前对控制拱顶下沉较为有利;施工中应重点监测和控制最早开挖的CRD1部拱顶下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立式储罐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底板容易频繁出现腐蚀的情况,根据声发射源传播特性、检测效率高以及超声平板导波检测精度高、定位、定量分析等特点提出一种声学在线综合检测技术,实现2种检测技术的互补和综合应用。对立式储罐底板缺陷快速准确的定性、定量和评价,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该在线综合检测方法的有效性,为储罐的安全维护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现行的拱顶油罐罐顶传热系数计算公式的不足,对拱顶油罐罐顶传热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推导了新的计算公式,采用修正参数对现行公式进行了修正,并结合油罐实际情况进行了讨论。建议今后在计算中用新的公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施工安全性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监控量测工作作为隧道安全施工的一种重要保障,在隧道施工中进行应用已非常重要。本文以玉曲线红土山隧道监控量测为例,通过对红土山隧道断层破碎带区域内的三个拱顶下沉量测断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其结果在避免隧道拱顶坍塌、调整围岩支护参数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隧道施工中需要加强监控量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空心板桥梁病害频发的情况,为避免空心板梁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先天缺陷,依照全寿命周期建设理念,提出密肋式矮T梁的结构形式。此后,从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便利性、管养、工程造价等方面,对密肋式矮T梁与空心板梁进行比选分析,阐述密肋式矮T梁的优势,以期为中小跨径桥梁方案上部结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钢管拱桥拱肋安装施工一般采用双肋平行对称安装工艺,曹娥江袍江大桥主桥钢管拱肋安装过程中,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单肋安装、单肋合龙施工工艺,使拱肋节段安装进度大大加快,文章对该施工技术进行总结,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极限位移及其管理基准主要是针对普速铁路隧道断面在支护封闭后的工况,大多没有考虑隧道施工的阶段性。文章以现有V级围岩高速铁路隧道采用三台阶法施工为例,采用FLAC3D软件模拟不同施工阶段拱顶位移,通过尖点突变理论得到不同施工阶段的拱顶极限位移。结果表明,V级围岩隧道采用三台阶法施工时,上台阶开挖对隧道最终拱顶极限位移贡献率最大,中台阶次之,下台阶及仰拱段开挖几乎无影响;在50~300 m计算埋深条件下,V级围岩隧道同一施工阶段的拱顶极限位移与埋深都呈线性关系。同时采用灰关联分析了不同围岩参数对极限位移的敏感性,得到对拱顶极限位移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围岩密度ρ、弹性模量E、粘聚力c、泊松比μ、内摩擦角φ。  相似文献   

20.
岳洪武  苗苗 《现代隧道技术》2021,(2):111-117,134
为研究浅埋破碎软岩隧道采用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后的加固效果,以某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仅采用管棚支护以及无任何超前支护作用下的三种开挖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措施在隧道拱顶上部形成加固带,承受了隧道拟开挖区域大部分的围岩荷载,改善了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