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有现浇空心板梁桥纵向开裂问题较多,为研究既有现浇空心板桥梁纵向开裂的原因,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有较多纵向裂缝的某地方公路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进行空间模拟,分析底板厚度、板高、宽跨比对现浇空心板梁桥力学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空心板桥梁强度和刚度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板高度不够和宽跨比较大是该桥梁出现纵向开裂的主要原因;底板较薄、板高较小、宽跨比较大的现浇空心板梁桥极易出现纵向开裂。随着底板厚度、板高度的增大,跨中最大挠度和横向最大拉应力减小;随着板宽跨比的增大,跨中最大挠度和底板纵向最大拉应力减小,底板横向最大拉应力加大。同时根据试验和分析结果,提出了现浇空心板梁桥纵向开裂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连续箱梁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江山 《公路》2002,(2):4-7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由于设计和旋工方面对一些问题认识不足,有部分在建或已建结构出现腹板斜裂缝,齿板后底板横向裂缝或中跨跨中底板纵向裂缝等问题。主要从设计方面分析此类裂缝出现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裂缝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采用移动模架法进行逐段现浇的PC(Prestressed Concrete)连续箱梁悬臂端底板出现纵向裂缝的原因,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3种不同计算模型进行比较,确立了一种高效而又精确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通过对箱梁悬臂段空间效应及相关影响参数的研究,分析了底板纵向裂缝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端部预应力纵向分量和门形吊架支反力是导致悬臂端底板横向拉应力过大而出现纵向裂缝的主要因素。简单地采用增加底板宽度、厚度等措施并不能有效降低悬臂端底板横向拉应力,必须从结构、力学及材料3个方面采取综合的裂缝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3×10m现浇整体式斜板桥支座更换的工程案例,对支座更换中的千斤顶布置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控验证,一方面可使各千斤顶顶升力更为均匀,另一方面可尽量减小顶升施工对结构受力不利的影响,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提出对于整体式斜板桥支座更换千斤顶优化布置的方法和控制要点,以便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座运营期内底板产生横向裂缝病害的预应力空心板桥的现场检测、有限元模拟分析,探讨了空心板桥此类裂缝的病害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张拉纵向预应力碳板的主动加固方法。结果表明:在长期恒载及车辆荷载作用下,跨中区域空心板底板承受的正弯矩较大,会在L/4~3L/4位置产生有规律的横向裂缝,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受力工作的结果;底板张拉预应力碳纤维板,可将底板受力提升为预应力B类构件,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及结构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6.
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组合箱梁桥跨径布置为(80+2×150+80)m,箱梁为直腹板单箱双室截面,采用挂篮悬臂现浇施工,在前8个节段的施工过程中,箱梁底板出现了纵向裂缝。采用ANSYS建立1号、2号节段箱梁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4种荷载工况下箱体的应力分布情况,并监测箱梁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的横向应力和温度,分析了箱梁底板纵向裂缝开裂原因。分析得出混凝土内部的梯度温度荷载效应是底板产生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箱梁底板的横向配筋及重视箱梁底板养护的处理措施。采用上述措施后,后续梁段的施工监测发现箱梁底板没有出现明显的纵向裂缝。  相似文献   

7.
郑凯 《公路与汽运》2022,(2):120-125,129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空心板梁桥底板纵向裂缝进行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测试、支座压缩试验、纵向裂缝剪切测试和静载试验,分析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产生原因及对桥梁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影响,并提出裂缝维修加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期建造的整体现浇板梁,由于设计原因板梁横向配筋仅按构造钢筋配置,导致多数桥梁板底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纵向通长开裂。本文根据一座整体现浇板梁桥的静载试验,采用模型修正的方法对其承载能力进行评估,能够真实反映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状况。本文提出的模型修正方法对整体现浇板桥的承载能力评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某宽幅空心板桥上部结构病害诊断及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宽幅空心板桥在运营10多年后,上部结构出现较多病害,如梁板底面出现1条以上纵向裂缝,桥面铺装沿铰缝纵向开裂,铰缝混凝土部分脱落,伸缩缝处混凝土破损、渗水严重,桥面铺装露骨严重等.对该桥病害产生原因进行诊断分析,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法,并对其分别进行加固前后静动载试验.结果表明,桥梁上部结构的整体性能比加固...  相似文献   

10.
鹤大高速红岭高架桥为5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经过多年运营,检测发现该桥右幅出现了主梁跨中下挠、腹板斜裂缝、顶板纵向裂缝等病害.为了解病害原因及结构受力状态,对病害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荷载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维修加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弯剪作用引起腹板斜向开裂,横向弯矩过大引起顶板开裂,预应力径向作用过大造成底板...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地下工程中叠合结构接触面采用常规凿毛等方式进行预处理时存在的施工难度大、剪力槽设置参差不齐等难题,提出一种便于施工的预制叠合结构形式,然后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波浪形、三角形以及梯形波纹结构面进行受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梯形结构面在结构应力、接触面压力以及接触面滑移方面更有优势,并确定梯形结构面作为静力荷载试验方案。通过静力荷载试验对比分析整体现浇梁和梯形结构面叠合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挠度、水平位移以及裂缝开展形态,结合实测数据表明: 在受到相同荷载作用下,叠合梁的挠度增量小于整体现浇梁,同时叠合梁在裂缝开展阶段存在停滞现象,能够减缓裂缝穿过叠合面,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太平互通立交空心板桥为例,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该桥底板纵向裂缝的成因。结果表明:因顶板、底板外表面降温收缩时受到内表面及腹板的约束,在内外温差作用下,空心板底板产生较大的横向拉应力,使其产生纵向裂缝,且混凝土密实度不均匀、强度不同也是影响空心板板底出现纵向裂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摘要:介绍了某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的底板纵向裂缝的开展情况,为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多种工况下箱梁底板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混凝土收缩是纵向裂缝的主要成因。对比分析了避免底板收缩裂缝开展的对策措施,为防止裂缝在后续施工中出现,应减少薄壁墩与箱梁的浇筑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4.
现浇综合管廊混凝土易产生一些裂缝,其中一些裂缝对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治。结合综合管廊施工中出现的裂缝进行分析,首先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些成因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预防裂缝的产生。可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裂缝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讨论了4种裂缝,即主拉应力斜裂缝、垂直裂缝、纵向裂缝以及底板混凝土劈裂,详细分析其原因,包括设计原因与施工原因,提出防止措施及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段浇注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后浇段,由于受力情况复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现象。针对裂缝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从设计、施工和运营三个方面分析开裂原因的方法,并以一座采用分段浇筑施工的三跨连续梁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三维实体单元模型模拟该连续梁,分析发现,后浇段配束方案可能是导致该区域开裂的原因,施工过程中支架对结构的作用也可能导致该结构底板出现裂缝,而运营过程中的超载对结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出现裂缝现象比较普遍,原因较多,从设计方面对产生裂缝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裂缝控制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某主跨88 m矮塔斜拉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较为典型的主梁边室U形裂缝和顶板底面45°斜裂缝。为研究主梁施工期开裂原因和主要影响参数,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空间有限元施工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梁段结合面施工质量低劣、承载能力不足是造成梁体U形开裂的直接原因,局部应力水平较高是造成结合面处开裂的潜在原因;Z向应力过大是翼缘板底缘开裂的主要原因,翼缘处截面削弱是次要原因;顶板横向预应力过大、是造成顶板底面45°斜裂缝的主要原因;横向预应力对底板Z向正应力和顶板底缘主拉应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整体斜板桥计算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敬珍  徐岳 《中外公路》2003,23(3):56-58
针对目前技术人员对整体斜板桥计算方法不能正确有效地使用,而使整体斜板桥产生较多病害的现状,通过分析几种计算方法来阐明各方法的计算内容、结果、精度和对设计人员要求的差异;根据设计、检测工作的计算要求推荐适用的计算方法,以便为快速正确的设计和检测整体斜板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程涛  龚勇 《交通科技》2012,(5):36-38
为了研究板壳模型在整体现浇板桥设计中的应用,通过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板壳模型,计算得出相对于等效梁格法更为精确,更为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果.并根据提取板单元的纵横向弯矩以及主弯矩进行配筋设计.板壳模型的计算结果既包括了结构的整体受力效应,又包括了结构的局部受力效应,因此对计算结果要进行局部削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