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在5.5 m捣固装煤车煤槽内直接测试捣固工况煤饼对煤槽侧壁压力的方法,并在煤槽不同高度上布置10个压力传感器,直接采集多个锤位煤槽侧壁压力值,获取测点的压力实时曲线,研究侧壁压力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提出用于结构设计计算的侧壁压力分布模型;经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结构试验数据对比,侧壁支座反力变化趋势一致且数值吻合良好,表明侧壁压力分布模型合理、测试数据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2.
为从细观上研究捣固和吹砟的维护机理,建立了离散元道砟箱数值模型,并耦合多体动力学的捣固镐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吹砟管模型,对捣固与吹砟的作业全过程进行可视化模拟,基于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2种道床维护方法对道床扰动及作业后轨枕沉降.结果表明:吹砟作业各阶段对道床的扰动和道砟平均接触力均小于捣固,且扰动主要集中在下插阶段,吹砟作业过程中道砟颗粒速度峰值和接触应力峰值仅为捣固的37.5%和38.9%;捣固后,轨枕底部区域密实度提高了约13.6%,轨枕间上部和下部区域密实度分别降低了约21.0%和提高了约4.8%;吹砟后,轨枕底部区域密实度提高了约6.5%,轨枕间上部和下部区域密实度几乎无变化;在轨枕底部吹入碎石,吹砟作业极大地改善了轨枕底的接触状态和应力扩散,轨枕与道砟颗粒接触数增加了约243%,荷载传递更均匀;1 000次循环加载后,吹砟作业后的轨枕沉降相较捣固和未维护工况分别减少了约18.1%和44.4%.  相似文献   

3.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列车在隧道高速交会时就形成了瞬变的交会压力波。对车体侧壁而言,瞬变交会压力波是一种瞬态激励,激励频带宽,几乎能激发车体侧壁及相关部件的所有振动模态,并产生较强的空气动力噪声。这种复杂的动力学现象,对车体侧壁变形、列车隧道运行的噪声及运行安全性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论文从三方面对实测隧道交会压力波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交会压力波的时-频特性、主要参数值及其与车速的关系、交会压力波对车体侧壁振动的激励作用。论文通过倒频谱分析,得出隧道压力波不是单一线性叠加波,而含乘积性成分。本文为进一步研究瞬变交会压力波对车体侧壁变形的影响和对列车隧道运行噪声的影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南通地铁1号线能达商务区站地下连续墙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过程对周边土体的影响,选取该工程标准槽段换乘区段,分析1 m、3 m以及5 m步长三序成槽开挖对槽体侧壁位移影响、不同泥浆重度护壁下的侧壁位移,以及不同开挖步幅对土体沉降的影响,为施工决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干气密封端面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干气密封的端面流场特性,提高其运行稳定性,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层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干气密封端面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不同端面间隙和转速情况下端面气膜压力分布和开启力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端面气膜压力总是在槽坝交界处产生较大变化,在气体流出的槽坝交界处产生流体动压,在气体流入的槽坝交界处局部存在负压;流体动压效应随端面间隙增大迅速减弱,在间隙较小(约小于3μm)时动压效应显著;进出口压力差的存在将提高密封端面的气膜开启力和刚度;增大正压区域的同时减小负压区域,可提高端面开启力和气膜刚度,从而提高密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从一般拉伸构件工作的锚固条件出发,依据工作过程中锚固压力、摩擦特性、锚固段的几何尺寸等因素之间约束关系建立锚固段的力学模型.借助模型和摩擦极限状态的平衡原理、材料的等强度原理,导出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的锚固段的截面几何尺寸与锚固压力与工作轴力之间的微分方程,讨论不同形式的边界条件.给出圆截面与矩形截面受拉构件在已知截面分布时的锚固压力分布计算公式和在已知锚固压力分布时的截面分布计算公式,以及锚固段长度的计算表达.  相似文献   

7.
大机捣固与钢轨打磨可以显著改善轨道几何不平顺,在不同作业方式、不同线形状态下,轨道几何不平顺的改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合理的安排养护维修作业计划,准确预测养修作业后轨道几何状态的改善状况,基于沪昆线捣固与打磨作业实践,分析了不同养修作业方式下的轨道不平顺恢复效果,以捣固作业为例,分别建立了直线、曲线和桥隧3种线形区段下的轨道不平顺恢复预测模型,最后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在直线和曲线区段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值在7%左右,在桥隧区段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值在9%左右,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有砟线路的养修作业中,同一区段短时期内可能先后存在捣固与打磨作业,称为复合作业,对于复合作业的先后顺序、评价方法研究的很少.结合杭深线捣固与打磨作业实践,对比单独作业(短期内只捣固作业或只打磨作业)与复合作业TQI改善率的差异,分析复合作业中捣固打磨的作业顺序对TQI改善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单位初始垂向不平顺改善系数为评价指标的复合作业质量评价方法,并提出杭深线各工况下作业质量的评价基准.  相似文献   

9.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永久变形不断累积,形成车辙,车辙进一步发展形成辙槽。此时,对行车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路面激励与车辆在车辙断面的位置有关。按车辙几何特征将车辆在车辙断面位置的不同,分为车辆在车辙底部行驶、车辆跨载辙槽、车辆在车辙侧壁上行驶三种情况,通过实测得到车身运动功率谱分别分析了各自情况下对行车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车辙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永久变形不断累积,形成车辙,车辙进一步发展形成辙槽。此时,对行车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路面激励与车辆在车辙断面的位置有关。按车辙几何特征将车辆在车辙断面位置的不同,分为车辆在车辙底部行驶、车辆跨越辙槽、车辆在车辙侧壁上行驶三种情况,通过实测得到车身运动功率谱分别分析了各自情况下对行车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车辙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联合仿真方法实现了飞机环境控制系统对座舱环境的调节, 建立了飞机环境控制系统到座舱环境闭环仿真模型, 研究了考虑再循环风时不同送风形式对引气污染物在座舱内乘客呼吸区域传播的影响; 以B737-200座舱模型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引气污染发生时相同供气量与不同再循环风比例下, 天花板送风、侧壁送风、混合送风下污染物在呼吸区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在污染物进入座舱阶段, 不同送风形式与再循环风比例下不同位置污染物浓度存在差异, 天花板送风形式下污染物浓度较大; 再循环风比例每增加20%, 混合送风、侧壁送风、天花板送风形式下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约18.9%、20.6%、15.6%, 侧壁送风形式下污染物浓度降低最多; 在污染物排除阶段, 侧壁送风形式相较于混合送风和天花板送风形式下排污效率分别提升约42.6%和38.7%;采用混合送风或天花板送风形式时, 随着再循环风比例的增加, 排污效率显著提升, 再循环风比例每增加20%, 混合送风和天花板送风排污效率分别提高约10.7%和7.7%;侧壁送风形式下随着再循环风比例的增加, 排污效率无明显提升, 在较高再循环风比例仍可保持最好的排污效率, 能够实现污染物排除和节能的双重优化。可见, 飞机座舱引气污染事件发生时在不改变送风量情况下采用侧壁送风形式和高再循环风比例可以使污染物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以郑西铁路客运专线上的贺家庄隧道为例,研究了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的受力状况,得出了拱部和边墙锚杆的受力特点,从径向位移的衰减规律和围岩压力分布形式两个角度分析了系统锚杆受力差异较大的原因,相关研究结论对黄土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双侧壁导坑施工对偏压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采用双侧壁导坑施工软弱围岩段偏压大跨径隧道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广泛,笔者通过对工程实例的研究,对双侧壁导坑的施工顺序与偏压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以后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利用MADYMO进行座椅参考点R点坐标的预测,并分析了不同百分位假人模型的体压分布情况;针对50百分位的多体假人模型,通过调整座椅泡沫的刚度,探寻50百分位多体假人模型最理想的体压分布图,研究结果可作为轿车座椅设计、座椅舒适性评价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得出高填土涵洞土压力的分布以及填土土性参数的不同对其分布的影响,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附加应力和土拱效应共同作用综合决定高填土涵洞土压力的分布。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填土参数对土压力分布的影响,同时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两者得出的结果趋同。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跨度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问题,分析了双侧壁导坑法和微台阶留核心土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在控制围岩变形及地面沉降方面优于三台阶法,且产生的围岩塑性区较小,微台阶留核心土法在施工进度、资源利用、造价、工序转化及施工难度方面具有优势。结合工程实例,证实仅在围岩具有自稳能力并且可以机械开挖时,可以优先采用微台阶留核心土法,其它条件下宜采用双侧壁导坑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库伦摩擦模型模拟管土接触面上的法向和切向行为,建立了管土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管周土压力的分布、大小和管土相对刚度.结果表明:管土相互作用对管道受到的土压力分布和大小有重要影响;管道竖向和水平向土压力在管径宽度和高度范围内大致呈抛物线分布,当管座地基与同填土刚度不同时在交...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有限元软件轮胎与横坡路段路面结构作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坡度条件下的轮胎接地压力分布,研究坡度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道路横坡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的规律有显著影响:横坡的坡度对轮胎路面接触压力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当坡度较小时,接地压力在横向呈对称分布,最大接触压力出现在接触面横轴中心,随着坡度增加,上坡方向的轮胎路面接触面积明显大于下坡方向,接触压力最大值出现位置也出现偏移;横坡路段轮胎与路面之间接触面积较大,但总体的接触压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9.
The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wind-induced vibration responses of long-span spatial groined latticed vaults (SGLVs) we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which always are on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structural wind resistance design. Incompressible visco-fluid model was introduced, and the standard k-εtwo equation model and 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 linked equation (SIMPLE)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flow turbulence. Furthermore, the structural dynamic equation was set up, which is solved by Newmark-β method. And several sort of wind-induced vibration coefficients such as the wind-induced vibration coeffici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nodal displacement responses and wind loads were suggeste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here the SGLV consisting of the cylindrical sectors with different curved surface was chosen as the example,the influence on the relative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wind-induced vibration responses of the closed or open SGLV caused by such parameters as the number of cylindrical sectors, structural curvature and the ratio of rise to span was investigated. Finally,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on the local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the structural surface and the wind-induced vibration coefficients of SGLV we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