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后氧传感器在汽车使用寿命期间内,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能提供稳定的传感信号,文章对其布置方法进行了分析.从后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布置边界入手,通过案例剖析,对传感器本体及车身上的匹配孔位提出了建议,并形成了具体完善的设计方法.该布置方法已经通过了汽车在试验场不同路况的耐久考核.通过对一种传感器的布置设计探讨,意识到随着发动机电喷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传感器的布置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也将会直接影响到汽车品质.  相似文献   

2.
传统车辆自主换道研究多以理想道路曲率及车辆间简化的相对运动为前提,通过匹配采样周期将车路数据直接传入控制器,难以验证系统在真实环境下的可靠性。文章设计了一种多传感器布置方案及融合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平台构建高速公路仿真场景,验证多传感器融合策略的有效性。其仿真结果表明,该多传感器融合策略能够在高速场景下实现对目标车辆的持续跟踪,模拟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数据融合过程,进而为智能车辆自主换道系统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EfI法的桥梁模态测试中传感器优化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祥林  程高 《桥梁建设》2012,42(2):59-65
为确定大跨刚性桁架柔性拱桥传感器的最优布置位置,采用ANSY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动力性能,以模态向量矩阵和有效独立法为准则,在MATLAB环境下开发了三维加速度传感器优化布置工具箱,用于刚性桁架柔性拱桥的传感器优化布置,同时,对桥梁结构模型进行模态试验验证传感器布置方案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所选传感器位置能够较好地拟合出桥梁振型,基于EfI的传感器优化布置工具箱对大跨刚性桁架柔性拱桥传感器布置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环境感知以及导航定位是无人驾驶汽车(以下简称无人车)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针对驾驶环境进行定义和分类,提出与环境相互匹配的传感器组合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传感器技术以及环境感知技术,比较各技术优缺点,并结合导航与定位对无人车组成架构进行概括介绍,并对未来无人车环境感知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是在感知传感器对道路环境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对驾驶过程中的潜在危险进行预警提醒或主动控制干预。近年来中国交通部以商用车应用为试点,发布相关法规逐步强制推行辅助驾驶系统的配备,以切实提升商用车的安全性。感知传感器是辅助驾驶系统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充分分析视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际应用对性能和成本两个方面平衡的需求,给出了不同应用传感器的选型建议,为商用车辅助驾驶系统的传感器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将传感器集成于缆索内部,研发具有自感知能力的智能缆索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研究的前沿。特制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将传感器局部布置于缆索内钢丝上,通过光纤光栅中心波长的变化测量钢丝的局部应变、进而获得缆索整体索力是实现智能缆索的有效方法。对特制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与索内钢丝的连接固定方式进行了研究,在不破坏钢丝的前提下,研究了传统的胶粘结和特制的抱箍连接两种固定方式,通过张拉性能测试,两种连接结构均有效;通过疲劳性能测试,采用特制的抱箍结构连接是解决缆索内置应变传感器长期可靠性、稳定性测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个两跨连续梁实体桥梁模型。通过设定的2种不同损伤工况,采取车辆激励、锤击激励和环境激励3种激励方式模拟工程环境及传感器稀疏布置和加密布置两种形式,共进行了18种方案试验。分别采集加速度时程响应,进行了这些试验方案的模态分析;用平均曲率模态法对模型进行损伤识别,研究这种方法识别桥梁损伤的实用可靠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工程环境下,平均曲率模态方法是识别桥梁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传感器的布置方式决定着损伤识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黄河  李娜 《汽车电器》2023,(9):76-77+80
主要阐述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商用车ESC传感器工作原理,对整车环境下ESC传感器的多种布置场景进行分析,并根据各布置场景梳理传感器信号解析的方案后完成实车测试验证,为智能驾驶及线控底盘开发过程获取整车姿态的需求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热点话题。环境感知系统是自动驾驶汽车的感官神经,扮演着“眼睛”的角色。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对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组成做简要介绍,同时对其环境感知系统所使用传感器的种类、工作原理、应用场景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对不同传感器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建议。通过介绍,能够帮助读者对自动驾驶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有初步了解,同时对相关技术人员给予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智能汽车仿真中应用最广的环境感知方法(建立数据库,动态更新提取信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分类、分层的数据结构定义与存储方法,使数据库不但能描述复杂的道路情况,而且修改容易;在此基础上,将碰撞检测算法引入信息动态提取过程中,实现分层的感知信息提取。在驾驶模拟器上进行的车道标线、交通标志感知试验的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实时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可靠的检测,并给出真实传感器的检测误差。  相似文献   

11.
传感器是电子技术的核心器件。各种车载传感器信息的融合。尤其是一些诸如战场环境感知等具有特殊功能的传感器,使得军用车辆装备的电子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
环境感知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底层模块,单传感器感知存在易受干扰、所需配置传感器数量多和感知效果差等弊端,为此提出一种车载数字相机与激光雷达融合算法。综合考虑信息融合高效性与系统鲁棒性采取决策级融合策略,利用CENTER POINT算法对雷达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再利用Yolo v3算法进行密集型数据训练处理图像数据,最后使用交并比匹配(IOU)和已有文献的D-S论据实现数据融合并输出决策结果。经过KITTI数据集验证,该融合算法输出的识别效果优于单传感器,且在多种路况上均有良好的目标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汽车主动安全环境感知共性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环境感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随后提出了以CCD和雷达为感知手段,嵌入式系统为处理器的汽车主动安全感知平台,其中包括机器视觉技术,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融合技术和嵌入式处理技术四项共性技术,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论述,为研发各种主动安全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车辆排气系统压差传感器的布置要求,并且通过实例说明了压差传感器在布置设计中的改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环境感知是研究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基础。环境感知系统为智能车辆的行为决策和路径规划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源,是智能车辆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对比环境感知中常用的传感器,在此基础上总结目标检测与目标跟踪的技术方法并分析优缺点,然后介绍全球四大卫星系统及常用定位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最后对未来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机器人的手爪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具备多感知功能的机电系统,是一个主动感知工作环境信息的感知器,同时它也是机器人末端的执行器。机器人的设计和研究涉及了很多个研究的领域,本文主要分析了机器人手爪设计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手爪上应用传感器和控制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今后机器人手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阐述霍尔传感器的霍尔效应原理和霍尔传感器在湿式DCT的工作原理,分析霍尔转速传感器和霍尔位置传感器在湿式DCT上的布置方式和测试方式,以及霍尔转速传感器转向测试方法,并介绍了霍尔传感器与自动变速器控制单元(TCU)的匹配与应用,重点说明了霍尔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方式,以及传感器和TCU之间的硬件接口电路匹配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无人驾驶技术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技术。它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它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恩梯恩(NTN)开发出了用于ABS(防抱死系统)传感器的车轮旋转传感器用高磁力橡胶制磁环,可安装在车轮的轴承上使用。很多汽车的车轮轴承上均装有被称为ABS传感器的车轮旋转传感器,ABS传感器由磁性检测传感器和环状磁环构成。通过将磁环内置于车轮轴承中与轮胎一同旋转,并由磁性传感器感知此旋转引起的磁极变化,来对车轮的速度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传感器与沥青路面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揭示传感器的感知效能及与混合料协同工作的性能演化规律,通过对融合内置传感器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开展多重模式下的力学响应试验,分析不同加载模式和环境工况下的应变响应规律特征;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融合内置传感器的梁试件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计算,并结合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对内置传感器与沥青混合料协同工作下的交互影响行为和耐久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逐级加载和动载作用下,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感知时效性;实测应变响应受混合料黏弹性质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加载频率f愈大,滞后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愈明显;当信息采集频率f为加载频率f的120倍时,数据采集效果最佳;应变传感器在温度变化、水-热耦合及不同速率等工况下能保持稳定的应变感知功能,实测应变响应曲线符合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行为特征;与传感器法兰相接触的混合料和传感器自身测力杆处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导致梁试件发生疲劳开裂而降低混合料的疲劳寿命;荷载反复作用下,裂缝的形成和拓展及传感器与基体材料发生滑移,造成实测应变难以反映混合料的真实形变,且感知功能呈现协同工作、感知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