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一种单边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为例,分析零部件材料和结构设计对座椅骨架总成的结构强度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理论分析以及与试验验证方法对单边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计优化,并满足强度要求,可为单角调式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计及优化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未来汽车对座椅轻量化的要求,提出一种轻量化镁合金座椅骨架设计方案。该方案中镁合金靠背和坐盆均为一体式结构,可以在保证骨架强度性能的同时降低骨架重量。为了研究镁合金座椅骨架的静态及动态强度性能,分别使用Ls-Dyna软件以及软钢模样件对镁合金座椅骨架进行了FEA仿真分析和强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镁合金座椅骨架可以满足试验标准要求。在保证强度足够的情况下,新设计镁合金座椅靠背比原钢结构靠背总成重量减轻44.5%,新设计镁合金座椅坐盆比原钢结构坐盆总成重量减轻37.2%。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汽车对座椅轻量化的要求,提出一种用镁合金靠背总成及坐盆总成替代原钢结构骨架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中镁合金靠背和坐盆均为一体式结构,可以减少焊接成本和装配时间。为了验证镁合金靠背和坐盆的结构强度,使用Ls-dyna软件对座椅骨架进行了FEA分析,结果表明靠背及坐盆应力未超出镁合金材料许用要求。在保证强度足够的情况下,新设计镁合金座椅靠背比原靠背总成质量减轻44.5%,新设计镁合金座椅坐盆比原坐盆总成质量减轻37.2%,减重效果明显,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轿车原前排座椅靠背冲压钢板骨架.提出采用镁合金挤压管材和冲压板件相结合的新型半封闭镁合金靠背骨架结构予以替代.该结构与双向调角器构成封闭的靠背骨架,可达到48.8%的减重比.对该新型镁合金靠背骨架进行了极限载荷仿真分析,并进行了新、旧型靠背骨架的成本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靠背骨架强度满足要求,且工艺过程简单.模具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某轿车后排座椅骨架的详细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企业关于座椅靠背刚度试验标准以及GB15083-2006中<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对座椅骨架静刚度和行李冲击强度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靠背闭锁装置的承力要求,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符合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有效减轻了座椅质量.  相似文献   

6.
汽车座椅是汽车舒适性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建立座椅的骨架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AWB)中的静力学模块,得到了对靠背、坐垫以及头枕的有限元分析。针对座椅靠背连接件(即头枕、背靠和坐垫)仿真结果表明:座椅各部分的结构强度符合要求,座椅的安全性能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座椅靠背骨架成型模具的改进,解决了骨架成型质量差,成型后需人工校正,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讲述了复合材料座椅结构力学分析流程,复合材料的靠背、座盆等结构的主要建模方法,并对座椅性能之前、后极限强度工况进行仿真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汽车座椅骨架及功能件是支撑驾乘人员坐姿的重要载体,其外形与布置参数极大地影响着驾乘人员安全性、操作、乘坐舒适性。座椅骨架及功能件布置更是座椅工程设计的重点,是造型设计的基础。文章基于人体工程学及相应法规,分析电动座椅前后调节、高度调节、靠背旋转调节、腰托四向调节、头枕上下调节的设计原理及参考依据,可在造型设计阶段确认座椅坐垫、靠背、头枕位置轨迹的工程硬点,确保造型设计符合安全性、可操作性及舒适性,提升电动座椅整体设计质量,为整车内饰造型设计提供座椅骨架模块的理论支持,提高汽车内饰分组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丰田纺织开发的新一代座椅骨架省去了以往在靠背和座面中分别呈面状配置的弹簧。相应地通过加厚嵌入骨架的衬垫,确保了乘坐舒适性。该种新骨架已首先应用于丰田汽车的“iQ”上。  相似文献   

11.
以某款乘用车后排座椅骨架为例,采用长纤维复合材料(LFT)替换金属,在其初始结构无法满足GB15083-2006法规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分析座椅骨架的重点设计区域和传力路径,提出采用长纤维复合材料的座椅骨架新结构,并利用CAE仿真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结构不仅能很好地满足法规要求,且质量相对金属结构减轻了约10%,轻量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儿童安全座椅靠背与底座角度调节范围的设计。儿童安全座椅是一种穿过汽车座椅固定于车身,供儿童乘坐且有束缚功能以保证在发生车祸时束缚着儿童以最大限度保障儿童安全的座椅。本文从安全角度,结合汽车第二排座椅靠背与底座的夹角,阐述了ⅡⅢ组儿童安全座椅靠背与底座的角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在广汽本田CITY锋范汽车新车型开发导入过程中,后排座椅出现左、右靠背段差超差不良问题。该不良属于外观商品性不良,会直接影响顾客购车。该问题复合性很强,解决难度大,涉及到座椅骨架、焊接(WE)白车身安装孔精度、组装(AF)方法、座椅PAD精度等。本文运用QC方法.FTA分析和PDCA循环,找出了影响该不良的因素,并制定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副驾驶员座椅靠背角度对乘员碰撞安全性的影响,建立了某乘用车副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采用LS-DYNA软件分析了该车型在正面碰撞时对应于不同座椅靠背角度的副驾驶员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靠背角度的增加,乘员的损伤加重,尤其是头部和颈部损伤。因此,在正面碰撞中,将副驾驶员靠背角度适当调小有利于对副驾驶员保护。  相似文献   

15.
正故障现象:一汽大众迈腾(B7)用户反映右前电动座椅调整偶尔失灵。当时用户是坐在驾驶位置上,想使用右前座椅靠背上的后部调整按键(如图1所示)调整座椅,调整座椅靠背角度和前后移动座椅都没有动作。用户把车开到最近的服务站检查时,座椅调整又都好用了,所有按键都正常。维修技师也做了一些检查,  相似文献   

16.
座椅调角器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向军 《汽车技术》1999,(10):15-16
为满足不同乘员乘坐舒适性的要求,座椅一般都设计成可调整的结构,座椅调角器即是为满足座椅靠背角度调整而设计的机构。文中对较常用的两种手动调角器的结构原理、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对具体结构设计时合理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强制法规GB15083-2006修订版增加了附录F<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其目的为防止在车辆碰撞过程中,行李舱内行李向前运动,冲击后排座椅靠背,从而造成对乘员伤害.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某车型后排座椅靠背的相关性能进行预测,并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该车型后排座椅靠背与车身的固定点进行改进,经试验验证,最终该车型满足了GB15083-2006附录F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案例1车型:一辆2011款的GL8豪华商务车,搭载3.0LLFW发动机、6T50E自动变速器。行驶里程:21347km。故障现象:因副驾驶座椅不能正常调节报修。故障诊断:首先确认故障现象,操作副驾驶座椅水平调节开关,发现座椅前后移动正常,在操作座椅靠背调节开关时,座椅靠背只有右侧动作,左侧处于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舒适座椅形面的造型和尺度特征,基于体压分布指标与舒适度量表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了静态坐姿条件下,座椅靠背和坐垫形面特征与人体关键部位的舒适度影响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座椅靠背和坐垫形面人机优化设计建议。体压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座椅压力分布SPD值仅反映压力分布均匀程度,但在形面几何构造复杂的情况下,不能表征靠背或坐垫的整体舒适度;圆形压力梯度G_C值不受坐垫形面变量因素的影响,能有效表征人体坐骨结节处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吴江 《汽车维修》2006,(7):44-46
别克君威轿车两个前座椅均为电动调节,左前座椅中共有4个电机,分别调整座椅靠背前后、座椅前后、座椅前部高度和座椅后部高度,其电路见图1。乘客座椅有两个电机,分别调整座椅靠背前后和座椅水平前后,其电路见图2。调整座椅电机由开关控制,可在正、反两个方向旋转。在电机内部有断路器,当电机过载时,断路器断开,外电压消失后,断路器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