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了使主观评价能够用客观测量的方法进行数值量化,从而实现客观评价完全替代主观评价的目标,对乘用车转向性能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观评价试验以转向性能为研究对象,客观试验以转向盘角脉冲试验、蛇行试验、转向盘中心区试验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转向性能主观评价体系和客观评价体系,包括固有转向特性、转向瞬态响应、横摆响应特性等7个主观评价指标,以及共振峰频率、平均转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增益等17个客观评价指标。通过对4辆乘用车进行实车试验,每辆车均获得7组主观评价得分与17组客观测量值。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主观评价得分与客观测量值之间的二元回归线性方程。结果表明:在小样本前提下,乘用车转向性能主观评价指标与客观测量指标均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分别为一元线性关系与二元线性关系;在线性函数中,大多数主观评价指标均与共振峰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假设检验与车辆动力学分析发现:共振峰水平是影响转向性能主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共振峰水平的数值较小时,能获得较好的主观评价得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进行整车动力学仿真,以研究轮胎性能对车辆操纵稳定性影响。首先,对3组轮胎进行轮胎力学性能试验,利用所获得的力和力矩数据建立Unitire轮胎模型。然后,用Car Sim软件进行车辆动力学建模、仿真和试验验证。最后,利用所建车辆模型进行稳态回转试验、转向盘角阶跃试验和双移线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客观评价了轮胎性能对车辆操纵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阐述在进行轮胎的对比评价试验和认证试验时,轿车轮胎的声学性能、滚动阻力、动力学极限和耐磨性等评价指标及相应的评价方法,为不同轮胎产品间的对比,以及与轮胎相关的整车舒适性、经济性、动力学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得到轮胎力传递率结果,首先设计了试验,根据传递函数相关理论进行了严密的公式推导,得到了轮胎横向和垂向的力传递率计算公式,然后通过该试验方法和计算公式对正开发项目的 3种备选轮胎进行了试验,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设计的试验方法简单、有效,通过推导公式计算得到的轮胎力传递率结果准确,能为轮胎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高速状态下驱动转向工况的车辆稳定性,采用层次化控制结构,上层控制器为运动控制器,计算总的纵向力和横摆力矩需求,其中计算横摆力矩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下层控制器为实现所需求的纵向力和横摆力矩,同时提高轮胎力利用率以增加横向操纵稳定裕度,并满足轮胎力极限、电机输出性能等约束条件,采用优化算法计算分配到各个车轮的驱动力。进行高速行驶汽车单移线仿真试验,验证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主轴承变形协调特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对匮乏且现有评价指标计算复杂的问题,以单个主轴承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主轴瓦最大径向变形量作为主轴承变形协调特性的评价指标,研究主轴瓦最大径向变形量的数值计算方法,结合试验验证了该评价方法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基于设计参数对主轴瓦最大径向变形量的灵敏度分析,讨论典型设计参数对主轴承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中对中间位置转向力特性主客观评价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线控转向系统,针对中间位置转向建立了一个参数可调的转向力特性模型,运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12种不同的中间位置转向力特性。评价人员在驾驶模拟器上对这12种不同转向力特性进行了主观评价。同时,通过离线仿真,按照ISO中间位置操纵特性试验方法对这12组力特性进行了客观评价试验。然后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主观评价项目与客观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应用建立的相关性对主观评分进行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4%。最后,基于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求取了关键客观评价指标的理想值。该方法可有效地指导转向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接地特性是影响轮胎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同型号轮胎在不同胎压下的花纹特征,研究了轮胎综合性能评价的典型指标,包括轮胎附着力、噪声品质等,通过整车试验对轮胎综合性能进行了主客观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提出与纵向加速度、冲击度、响应时间相关的驾驶性客观评价指标,分析发动机、变速器和节气门的瞬态响应特性,传动系统、发动机和车身的纵向稳定性。通过定量分析客观指标揭示驾驶性评分差距的原因,初步建立瞬态工况的驾驶性客观评价方法,并与试验车道路、发动机试验数据和主观驾驶评价结果对比,表明所选择的客观评价参数能够真实反映主观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国内外军用车辆配套轮胎发展现状,分析了军用车辆对轮胎的特殊技术要求,根据轮胎与整车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分别从单胎和整车两个角度构建了军车轮胎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军车的轮胎选型、设计和试验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现行的推土机工作装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有限元和电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作装置强度分析.本文选择冲击工况(包括正载冲击和偏载冲击)作为工作装置强度分析一种极限的工况。诵讨计算和试验分析,得到了工作装置在冲击工况下的响应,而评价其强度性能.  相似文献   

12.
于保阳  高超  张荣华 《中外公路》2019,39(1):278-282
基于东北季冻区气候条件下提出合理的高黏改性剂掺量。测试高黏改性沥青指标并计算针入度指数PI值评价改性沥青的感温性能,进行软化点试验和60℃动力黏度试验评价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低温延度(5℃延度)试验和BBR试验评价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改性剂掺量为12%~13%时各指标均满足要求。BBR试验表明改性剂掺量为13%时改性沥青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最好,掺量为12%时应力释放能力最强,抗低温开裂能力最好,同时对改性沥青进行PG分级低温分析。推荐东北季冻区高黏改性剂掺量为12%~13%。  相似文献   

13.
桥梁动力特性是评价桥梁状态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浙江乌溪江大桥为例,通过比较有限元理论计算和动力试验,通过桥梁冲击系数、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方面进行桥梁动力性能的比较分析。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高,对桥梁进行动力试验可以有效客观反映桥梁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需要转接法测试轮胎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指数时,如果试验轮胎和参照轮胎的用途不同,比对研究了参照轮胎的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指数计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参照轮胎的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指数的计算按照试验轮胎的用途所对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试验轮胎的湿路面相对抓着性能指数的计算值与实际值更接近。  相似文献   

15.
针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的抗滑性能不足的问题,从胎/路接触摩擦机理的理论分析出发,采用高精度压力胶片测试技术分别测试新型纹理化路面、沥青路面、刻槽路面及光滑水泥板上的轮胎接触应力分布,并根据相应的测试方法提出对应的评价指标。基于胎/路接触特性提出有效接触率指标评价轮胎接触界面的抗滑构造丰富度,以填补构造深度的缺陷。采用应力分布集中度指标描述轮胎接触应力集中效应,进而反映路表构造与轮胎橡胶的啮合作用。通过现场试验建立应力分布集中度与横向力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上的认识不同,轮胎胎面橡胶与实际粗糙路面构造的接触为典型的点接触状态;有效接触率指标可以很好地表征汽车轮胎与路表构造接触的充分程度,随着路面构造粗糙度的增加,有效接触率下降;应力分布集中度指标与横向力系数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纹理化路面的粗糙构造对轮胎橡胶的嵌挤作用产生的应力集中有助于提高路面的抗滑摩擦系数,也进一步验证了纹理化措施对改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有效性。所选用的柔性压力胶片测试技术稳定可靠,操作简单,为水泥路面的抗滑性能评价与抗滑构造设计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了7辆车进行噪声舒适性主客观评价试验,客观评价指标为驾驶员耳边噪声值,主观评价指标为滚动噪声、边棱敏感性等5个,评车师根据试验情况对试验车各指标进行打分并给出总分值。比较了不同试验车速车辆前后排的噪声值,并对主、客观数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斜拉桥桥塔锚固区足尺寸模型试验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某斜拉桥桥塔节段足尺寸模型进行荷载试验,对该桥桥塔的锚固区工作性能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此次试验采用由工字钢及钢板制作的传力装置,将斜向加载转化为水平加载,其传力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桥塔节段锚固区应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构造及设计上的建议,为工程实际做出了良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使用整体车碰撞能量计算公式,计算半挂车撞击护栏时的碰撞能量误差太大的问题,对半挂车撞击护栏时的等效模型进行研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建立车辆-护栏碰撞分析模型,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整体车与半挂车撞击护栏时的运动特性及碰撞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将各碰撞评价指标与碰撞能量分别进行数值拟合,确定碰撞能量的等效评价指标。再以该等效指标为优化目标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确定半挂车的等效整体车模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黄土地区摩擦桩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分别进行静载试验及数值分析,计算得出桩顶沉降值、极限承载力、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荷载分担比等参数的分布情况。数值分析与现场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达到预估最大加载量时,桩顶沉降值误差仅为3.34%,桩端荷载分担比仅相差0.07%;确定的极限承载力误差为0.01%;数值分析所得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良好。证明所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较为贴近工程实际,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动稳定度(DS)一直作为我国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评价指标,但其不能反映整个使用过程中的抗永久变形能力,用来评价高温性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提出了动抗压强度(DCS)作为评价指标。从动抗压强度的概念入手,分析得出其大小取决于累积永久变形量;然后以试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两种计算累积永久变形量的方法;最后将动抗压强度与动稳定度做对比,论述该指标的优越性与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