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暗挖过程中竖井的稳定性,以四通竖井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真实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超前小导管注浆措施进行论证,对比分析了土体变形规律、喷射混凝土应力变化,并得出了注浆加固措施的影响效果,认为超前注浆加固是必需的施工步骤。将实际施工过程的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注浆与否对竖井的地表沉降范围影响不大,但对沉降值影响较大;注浆与否对坑底隆起值影响甚微,空间效应明显;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竖井底部,注浆与否对水平位移有明显影响;马头门附近的喷射混凝土应力变化显著,需要进行补强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结合杭长客运专线浙江段中一段岩溶路基注浆加固工程的施工实践,浅谈岩溶路基注浆加固机理、施_T-方法、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暗挖隧道超前导管注浆对地层位移影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深圳地铁施工资料为基础,利用三维模拟程序对暗挖隧道施工过程及支护结构进行了模拟分析。对于喷射混凝土和格栅钢架组成的隧道初支系统,考虑了喷射混凝土的时间效应及格栅钢架与喷射混凝土的不同刚度。在模拟过程中,研究了不同超前导管注浆范围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从分析结果得出,尽管超前小导管对控制隧道围岩的变形有一定的效果,但注浆对地层的加固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讨论软土地基加固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在比较高压喷射注浆法、粉喷法和劈裂注浆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考虑技术、安全、经济等因素和工程特点,决定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加固淤泥质软土。  相似文献   

5.
介绍兰州市东岗立交桥东引道南北两侧挡墙采用预应力对拉锚索加固的成功经验,在工程中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施工方法,以保证成孔精度和注浆质量,确保张拉成功。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地下水是影响城市基坑工程安全、顺利施工的重要因素,注浆技术是治理地下水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注浆技术已成为基坑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法。通过工程实例,研究城市基坑工程注浆技术。研究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研究城市基坑工程注浆技术参数、工艺,以及注浆效果评定标准。研究结果:在基坑工程施工中,通过在围护结构外施作注浆止水帷幕,以保证桩基的安全施工;通过对围护结构外进行桩问注浆,从而保证基坑的安全开挖;在基坑开挖到含水构造时,通过施作基底注浆止水帷幕,以防止基底涌水和上鼓;基坑完成后,通常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桩问渗漏水,通过对桩间进行渗漏水治理,从而提高基坑防水等级,降低运营抽水费用。研究结论:对基坑工程的注浆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研究,提出基坑工程注浆效果检查项目和标准。  相似文献   

7.
岩溶路基注浆施工缺乏技术规范和标准,施工中普遍存在现场污染严重、材料损耗无法准确计量、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本文以宁安铁路岩溶路基工程为背景,试验研究了采用工厂标准化的浆液拌制及注浆工艺,由自动计量拌合站集中生产,混凝土车运输至现场注浆池,采用与浆液相匹配的计量注浆泵进行压力注浆.通过配备标准电子计量设备,准确控制浆液配合比,确保浆液质量,现场通过电子计量准确记录注浆工程数量.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能改善施工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路基岩溶注浆工厂化、标准化模式和控制技术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注浆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深港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中现场原位注浆试验为依托,结合场地土层处理前后的室内土样物理试验与原位试验对注浆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袖阀式劈裂注浆法可有效加固侧接线场地的软土地基;②可以根据原位测试的结果,通过有关规范和手册对照类似土质,取用注浆加固后地层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指标,以及压缩模量计算经验公式;③本工程推荐采用150 kg/m注浆水泥用量;④劈裂注浆应分层、分次进行;⑤建议采用钻机取样及标贯试验的方法,检验注浆加固工程效果和施工质量;⑥本文所得结论对深圳地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提出了注浆加固的方法,阐述了注浆技术加固过渡段的工程措施及注意事项,最后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以及动态测试,得出注浆效果能够满足既有线过渡段加固要求的结论,值得在既有线加固过渡段施工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结合某深埋隧道工程,分析了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与方法;针对该隧道的不良地质情况,重点介绍了超前帷幕注浆的技术方案、注浆设计和注浆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