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沙江大雪滩群是控制水富至宜宾航道等级提高的关键控制滩段,紧邻金沙江与岷江汇合口,水位流量关系十分复杂.通过众多实测资料的详细统计分析,提出了金沙江汇流比频率曲线,统计了最可能出现的汇流比,建议用于滩段研究宜选用的汇流比,并给出了单一的滩段控制水尺与两江流量的关系,可为该滩段航道整治等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港口散装水泥装卸运输中,皮带机输送主要运用于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水位差较小的港口。三峡水库蓄水175m后,水位差可达30m以上。三峡库区大水位差散装水泥码头大都采用浮码头装卸工艺形式,其中斜坡上多采用皮带机作为上下坡货物的装卸搬运设备。  相似文献   

3.
《水道港口》2017,(1):49-53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是长江航道系统整治的关键技术参数之一。依据历史水文资料和水库设计运行方式,推算了三峡单库运行、三峡与上游控制性水库联合运行两种情况下,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河段的设计最低通航流量,采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预测了两种情况下长江中游主要水文站的水位变化趋势,结合近期三峡电站日调节对下游各站的影响情况,预报了三峡蓄水后20 a、30 a宜昌至武汉河段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相似文献   

4.
郭涛 《水运工程》2012,(2):25-29
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中上游航道条件的变化,选取代表性船舶对蓄水前后的渝宜航线水运成本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蓄水后水运成本和单位油耗明显降低,长江航运成本低、能耗小的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建议加快三峡枢纽上下游航道治理,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以提高三峡枢纽航运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婕 《中国水运》2014,(8):162-163
使用南方片水文资料整汇编软件,对大东勇水文站的自动测报水位数据进行精简后分析,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其水位、流量满足规范及水文年鉴刊印要求。  相似文献   

6.
王军  李欢乐 《中国海事》2010,(11):77-77
10月26日8时,三峡坝前水位首次达到175米,三峡成库实现7年来最高水位运行,历时46天的蓄水,航行三峡库区船舶安全畅通,无一重大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全球免费的高精度DEM数据一SRTM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利用SRTM数据提取区域数字地形模型的方法。根据三峡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模拟三峡三次工程蓄水后的水体负载,利用Farrell提出的质量负荷产生的地壳形变理论,推算蓄水后完成后三峡水库整个库区的垂直形变。结果显示:垂直形变的分布与新增库容的分布相一致,且形变量随距库岸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8.
管贤  余秋兰 《珠江水运》2023,(10):114-116
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是贵州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323亿立方米。水库于2021年12月28日实现.下闸蓄水,由于前期未考虑导流洞封堵蓄水至泄洪洞进口水位阶段的生态流量下放满足121m3/s环境水量问题,不满足现行环保政策下放生态流量的要求,为顺利实现下闸蓄水、同时满足生态流量下放要求,在制定下闸蓄水方案时,导流洞内安装两条生态道及生态流量闸阀,蓄水前期由导流洞内安装的两条生态下放生态流量,蓄水至泄洪洞进口水位后,由泄洪洞下放生态流量,实施导流洞二期永封堵从而确保了水库水利实现下闸;蓄水,同时满足河道生态流量下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波 《水运工程》2018,(9):25-32
长江中游沿程江湖联通、水系复杂,且受三峡蓄水影响,坝下河道水沙条件发生剧变,导致航道水位预测较为困难。针对此问题,以长江中游实测资料为基础,充分考虑支流入汇和三峡蓄水后新水沙条件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法,建立航道水位预测方法,并提出上、下荆江,城陵矶—汉口和汉口—湖口河段沿程水位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方法。经实测资料检验,绝对误差均在0. 4 m以内,能较好地提高长江中游沿程河道水位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三峡蓄水运行实践综合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以后库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计算的难点及解决方案,并在2004版《内河通航标准》中有关枢纽上游河段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计算方法的符合性规定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三峡库区(175 m运用初期)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计算方法,加强了方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影响枯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采用1982—2002年水文资料对荆江河段设计水位进行计算,参照水沙数学模型所得预测值,并利用蓄水以来的荆江河段枯水位对其进行复核,得到的设计水位偏于安全,既体现了蓄水后的影响,又反映了设计水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水位调节阀作为汽轮机凝水系统的重要组成设备,其开度的变化会改变阀流量系数以及整个系统的阻力特性。为研究不同工况下水位调节阀的工作特性,通过伯努利方程,对调节阀流量系数进行公式推导,得到调节窗口面积比对流量系数的影响及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水位调节阀的流量系数,分析不同压差、不同开度对流量系数的影响,通过公式计算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为数值模拟计算流量系数的方法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本次计算所得流量系数对凝水系统进行计算,得到了较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小古菉水文站是浈江流域最重要的区域控制站之一,其所控制的河流流经区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南雄盆地,据小古录水文站观测,浈江年输沙量从1959年的0.2915公斤恶化到1982年的0.42公斤。南雄县城河床,自1950年至1987年,年平均淤高7厘米,38年共淤高2.66米。南雄境内航道原有112公里,1970年起,南雄县城以上已不通航。境内航道仅剩下南雄至始兴30公里,也只能在洪水期通航小木船、竹木筏。本文采用趋势统计分析法,揭示小古菉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线变动的内在因素,并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蓄水时间尚短,河床处于不断冲淤调整中,现有航行基准面与航道条件以及现有资料与设计水位确定方法的矛盾日益明显。通过对蓄水前1981—2002年资料进行时段划分的方法,确定出设计水位修正值,对蓄水后河床处于调整期的在实测资料基础上计算得到的设计水位进行修订,确定出蓄水后长江中游河段各站的设计水位,并对比分析蓄水前后设计水位值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造床流量法确定整治水位的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航道整治工程中整治水位的确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以往采用的第二造床流量法在部分河段出现了确定值偏高的情况,但由于对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适用条件认识不足,人们难以解释偏高原因.文章以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为背景,从河床演变基本规律入手,分析研究了造床流量基本概念、计算方法的内在含义、应用实例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造床流量法确定的整治水位偏高不是第二造床流量对应水位本身偏高,而是这一水位作为浅滩河段的整治水位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航道设计水位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蓄水时间尚短,河床处于不断冲淤调整中,现有航行基准面与航道条件以及现有资料与设计水位确定方法的矛盾日益明显.通过对蓄水前1981-2002年资料进行时段划分的方法,确定出设计水位修正值,对蓄水后河床处于调整期的在实测资料基础上计算得到的设计水位进行修订,确定出蓄水后长江中游河段各站的设计水位,并对比分析蓄水前后设计水位值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流域上游大型水库群建设,由于“蓄丰补枯”的调节方式,下游河道枯水期流量增幅明显,对航道条件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下游控制性水文站历年水文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水库群建设后河道枯水期流量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一套基于水库群调节库容的下游河道枯水期不同保证率流量增幅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定量预测了乌东德、白鹤滩运行后向家坝站95%保证率流量为2 172 m3/s,与实际统计的2 007 m3/s较为接近。此理论计算方法可为其他河流梯级水库群建设后,下游航道枯水期流量的估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175m试验性蓄水以来入库沙量大幅减少,水库冲淤特性与论证阶段成果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基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航道泥沙原型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进出库水沙特性、库区泥沙冲淤变化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入库沙量较预期大幅减少;2)淤积主要集中在清溪场以下的常年回水区,淤积量多、淤积强度大的河段主要是常年回水区的开阔与分汊河段;3)泥沙淤积呈现主槽淤平和以一侧淤积为主的不对称淤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文具  李禄令 《中国水运》2007,7(2):121-121
水位资料的准确是水运安全的重要保证,现在内陆河道的水位观测都实现了自记化,本文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根据水位观测标准给出了人工观测水位与自记观测水位进行了对比误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随着蓄水位的逐步抬高,库区水深增加,对航道尺度、航行条件起到直接的改善作用。然而,水沙条件和边界条件的重大变化也将使大坝上游河段的水流条件、冲淤特性及河床演变规律发生变化,并可能使部分滩险的航道条件趋于恶化,或造成新的碍航滩险。文章利用三峡工程蓄水后2003~2008年航道原型观测资料,在对坝上河段的水沙条件变化总结认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坝上河段航道条件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