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纯电动汽车开发一般遵循V模型开发模式,从整车的性能、安全、质量、成本和电池可回收性能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各系统进行匹配计算。根据整车性能目标分解到子系统的性能要求,知道系统设计和部件选型。细化各子系统的设计方案,确认开发实现过程中的测试,重点关注电池管理、热管理和机械设计。子系统完成后,进行系统集成开发。对于之前子系统定义的设计方案注意进行验证和测试。之后对整车进行匹配、标定和验证。系统设计需要借助于各种仿真分析软件进行优化,在系统集成测试时,可以对各系统目标进行验证和修正。  相似文献   

2.
PCU系统作为电动汽车整车上的关键电控系统,其功能安全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整车安全。本文基于某款混动车型搭载的PCU系统的功能安全V模型开发过程,从整车层面给出了相关项定义、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安全目标、功能安全要求、技术安全要求,并在V模型开发右侧以故障注入测试为例给出了功能安全验证和确认方法示例,为开展PCU系统功能安全正向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生命周期内不同工作场景下电池能耗过高而引起的馈电问题,设计开发一种汽车模式管理系统,降低整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能耗,达到节约蓄电池电能的目的,有利于提升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首先,分析整车生命周期内电源管理需求,并提出模式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根据使用场景定义不同车辆模式,通过功能降级对其进行节电控制。然后,介绍模式切换逻辑策略以及模式的节约用电控制方法。最后,通过实车采集正常模式和运输模式下平均静态电流值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运输模式下整车静态电流更低,提高了整车静置时间达到节约电能的效果,验证模式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岳清玉 《上海汽车》2021,(6):28-31,39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从市场需求到设计需求的转化及设计需求与研发设计的结构化管理对产品设计质量与效率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网联功能进入汽车领域,需求的变更愈发显著,需求、设计和测试验证靠原始的文档管理已无法适应,需要一套便捷的工具能够将数据结构化并快速传递变更,同时将零散的设计需求与系统、零件乃至测试验证先关联,从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乘用车开发过程中,为了确认整车布置、性能、功能、质量等指标达成情况,各阶段需开展不同覆盖面、不同代表性的整车验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改进和验证。所以,各阶段试制样车策划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是否能达到既定目标。本文结合自主乘用车开发经验,从项目开发全价值链角度介绍了整车项目开发过程中各阶段试制样车的主要目的和用途,并梳理出一套全面、严谨的样车策划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6.
针对整车功能尺寸系统开发,对车身功能尺寸的定义、设计、识别及其公差目标的设定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功能尺寸目标设定和工艺设计的新思路,建立了车身功能尺寸定义、设计和样车试制阶段验证的新方法,形成了车身功能尺寸定义、设计、验证和优化的完整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7.
根据商用车车载终端的设计开发经验,结合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面向智能网联应用需求的车载终端开发及应用方案。通过确定车载终端的应用场景,识别出具体的功能需求项,从终端硬件选型、软件开发、整车网络布置、功能验证及测试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完整呈现了商用车车载终端从开发到应用的全过程,并以某车型终端开发应用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针对纯电动物流汽车的整车控制器策略开发,基于MATLAB/Simulink快速原型开发方法,通过分析整车功能需求并结合车辆参数,对整车高压上下电、充电上下电建模后进行软硬件在环测试,排除逻辑错误和软硬件不一致行为后进行实车试验,确保行车和充电模式能正常进入和退出,其次利用制动强度和车速的关系曲线设置能量回收电机扭矩制定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文章设计的控制策略能满足整车的功能需求,运行过程稳定可靠,开发方法满足当前纯电动物流车行业开发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背景下,汽车硬件趋于同质化,而软件驱动着行业创新。汽车功能复杂度在不断提升,当下的汽车研发也更为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整车的开发已从“硬件导向”向“功能导向”转型。文章从汽车软件开发的几种模型入手,特别对比了V模型和敏捷开发在当前几大车企整车开发中的应用,针对流程实施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V型框架的敏捷开发新模式,从功能层面监控和管理整车开发进度,以功能成熟度作为评价标准,实现产业变革下整车开发与管理流程的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简单介绍国内外燃料电池轿车开发现状和燃料电池汽车动力及其电控系统架构定义后,结合上汽在燃料电池整车开发项目中积累的经验,从整车布置、整车热管理、整车与动力系统的参数选择与优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优化及其控制算法的实现、制动回馈及电驱动系统的综合控制等方面阐述了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开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沈晶晶  李洋  吴斌 《上海汽车》2023,(11):54-57
智能座舱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概述了智能座舱系统的组成,包含智舱主机及周边的零件。通过研究汽车智舱主机在开发过程中零件级、系统级和整车道路级的试验,简述了常见的失效模式及原因,总结归纳了智舱主机的试验验证趋势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概述汽车空调系统主要零部件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需要完成的相关试验验证。通过介绍汽车空调系统的零部件、系统及整车道路的试验验证项目及常见的失效模式,说明空调系统的试验验证环节是整车开发过程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混合动力各系统的控制效率和响应性,针对P2结构混合动力系统控制对象的特点和整车的功能需求,提出了P2结构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的构架和所有有效的工作模式,并从整车运行工况和模式转换效率的角度总结了所有有效的工作模式转换真值矩阵。为了满足各节点单元的协同控制要求,提出了P2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的协同控制构架,约束了各控制单元的主要功能和接口定义,并对多个控制单元之间的复合控制过程进行描述。分析了2种不同动力源在液压控制的混合动力离合器的耦合过程以及混合动力离合器与换挡离合器控制过程重叠时所带来的动力迟滞,对离合器的压力控制和发动机的启动过程时序进行了优化。在不同的控制阶段定义了关键的控制目标,建立发动机扭矩、电机扭矩、混合动力离合器控制压力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发动机、电机、变速器之间通过HCU的协同控制方法能够高效地完成混动工作模式之间的转换。整车试验验证了各系统的系统控制效果,整个模式转换过程的时间为1.5 s,换挡品质和动力响应性满足驾驶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整车开发的前期阶段及早预测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疲劳失效问题,搭建了汽车托运平板车辆模拟试验台架,制定了试验方法并进行试验。将耐久试验车辆零件的失效模式与实际汽车托运平板车辆运输过程中车辆零件的失效模式进行对比,验证了汽车托运平板车辆模拟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整车开发的前期阶段及早预测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疲劳失效问题,搭建了汽车托运平板车辆模拟试验台架,制定了试验方法并进行试验。将耐久试验车辆零件的失效模式与实际汽车托运平板车辆运输过程中车辆零件的失效模式进行对比,验证了汽车托运平板车辆模拟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整车重量管控是项目阶段对整车重量及轴荷提出总体要求,并对关键零件部件提出各重量目标值,在车辆设计阶段和工业化阶段,依据上述目标要求对车辆零件、系统及整车重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最终满足重量性能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整车重量管理控制方法在整车开发过程中应用的探讨,为汽车重量性能完成及轻量化设计的实现提供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整车系统供电仿真需求来导出蓄电池产品个体级模型。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是从电池自身个体特点编制模型,上汽首次提出系统级与个体级模型的概念。系统级整车用电策略由整车企业定义,作为供应商级的电池产品级模型必须和整车级模型或车辆实体需求相结合,才有实际参考价值。上汽的系统级模型的使用第一次使传统汽车供电系统具有了弹性,不必拘泥于各零部件的物理局限。本文中笔者会跟据自己在上海汽车对英系车开发的一些经验和欧洲车系整车企业的供电系统开发流程,并结合整车用电策略对电池模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某纯电动车的开发案例,通过对整车性能分类、性能开发关键路径、目标设定及达成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为了更好的在整车开发过程中对整车性能进行管控,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性能集成的工作进行了明确定义,实践表明该管理策略可执行度高,且能顺利推动性能集成工作开展。研究为后续整车性能在开发中的应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功能安全发展的背景和研究现状,选择集成多功能的动力域控制器功能安全概念阶段开发进行研究,从相关项定义、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及功能安全概念设计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和对标准的运用。详细阐明从定义相关项到最终推导出安全目标和功能安全需求并分配给系统架构要素或系统外要素的全过程,针对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强调说明,为其他域控制器的概念阶段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当前主流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架构和国外同行软件架构标准规范以及商业解决方案,结合自主品牌汽车电子系统的应用实践,定义兼容相关国际标准且满足自主品牌汽车电子功能需求的软件架构,并开发出基于该软件架构的嵌入式软件产品,应用于自主品牌整车电子电器系统,以提升自主品牌整车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