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论述三连杆整体桥悬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在短轴距轮距新能源车中的优势,对比传动油车和新能源车三连杆整体桥悬架减振器布置形式的差异,分析某新能源车减振器在满载侧倾和单侧深坑工况时衬套偏摆角过大的原因。通过Isight软件集成Adams/Car对减振器衬套偏摆角进行灵敏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对减振器衬套偏摆角最敏感的悬架硬点,结合整车性能、空间布置和结构设计等找出衬套偏摆角的优化方法,消除减振器漏油风险,为新能源车三连杆整体桥后悬架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某型汽车减振器支架在道路试验中发生开裂的问题,通过整车多体动力学分析进行悬架多工况载荷提取,并结合焊缝S/N疲劳曲线进行减振器支架寿命分析。在对优化前后的减振器支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焊缝疲劳和强度对其进行结构改进设计和实车路试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减振器支架在后续路试中未发生失效开裂,说明基于悬架多工况下的结构焊缝疲劳和强度分析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减振器低温异响问题,本文通过整车测试和台架测试识别异响发生源,定位异响发生的工况。根据减振器内部阀系的工作原理,聚焦异响发生的条件,进而从优化减振器阀系设置的角度,找到一种有效抑制减振器换向异响的措施。经过装车主观评价,该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轻型商用车稳态回转时侧倾度偏大的问题对其悬架进行优化改进。基于ADAMS/car搭建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前悬架反向平行轮跳试验、后悬架理论计算验证了悬架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整车稳态回转工况和转向盘中间位置转向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身侧倾度偏高。为实现操纵稳定性优化分析的流程自动化,提出了基于modeFRONTIER的联合仿真方法。以悬架设计参数为优化变量,以汽车的侧倾度与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为优化目标,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拟合得到混合代理模型,并结合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悬架系统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了悬架系统优化方案。优化结果显示,在不影响平顺性的前提下,汽车车身侧倾度降低了13.93%,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降低了2.75%,整车操纵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5.
某SUV存在中高速转向侧倾偏大、后悬过大突起障碍时传递到车身的冲击偏大等问题,对该车辆进行悬架KC客观试验,结合同等级同类型车相关参数的对比分析,明确悬架KC特性参数的优化方向及目标,通过仿真优化完成悬架硬点参数设计,结合项目实施背景提出悬架硬点优化方案并实施,对优化后的样车进行KC客观试验及整车性能主观评价。KC试验结果表明,经硬点优化后悬架相关KC特性参数基本达到设计目标;经整车主观评价确认,该SUV相关操稳性及平顺性问题有了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特种车辆或载重车辆在极端工况下易侧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兼具馈能与主动抗侧倾功能的电控液压悬架系统。对该悬架系统的主动抗侧倾模式和馈能模式进行了功能原理设计与分析;针对主动抗侧倾模式与馈能模式,构建了电液悬架系统仿真模型;设计了电液悬架系统主动抗侧倾模糊PID控制策略和侧倾力矩分配方案,以及执行机构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并基于Matlab/Simulink、TruckSim和AMESim仿真软件,搭建了电液悬架系统主动抗侧倾控制策略联合仿真平台;对装配有电液悬架系统的车辆模型在极限工况下的抗侧倾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并对车辆在随机路面激励输入下的馈能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装配该电液悬架的特种车辆具备较强的防侧翻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悬架运动能量回收潜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整车怠速抖动问题,文章首先通过主观评估和客观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初步判断和分析,随后采用两个激振器对动力总成施加扭矩输入,进行动力总成在扭矩激励下的频响分析和模态特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悬置刚度测试与分析,最后优化悬置并验证效果,成功解决了怠速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汽车操稳性能开发中,进行到样车阶段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K&C)测试必不可少,K&C试验在准静态下,不激励任何惯性、减振器和衬套引发的动态力,以较慢速度向车辆的悬架系统施加一系列的载荷和位移输入,输出对应的位移、角度和力矩等参数,考察悬架几何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通过对数据分析提出整车潜在的问题,支持操稳性能开发工作。文章主要介绍其中的K特性轮跳、侧倾和转向三种试验工况,通过对试验工况的介绍、试验曲线的解读,结合整车运动工况,得出参数推荐方向,对后续操稳性能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ADAMS/Car软件建立悬架系统多体仿真模型,通过对比前后轴荷、前后偏频比,优化改制车辆弹簧刚度,对前、后悬架进行反向跳分析和整车稳态回转分析,匹配前后稳定杆直径,解决整车侧倾增益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某车辆被动悬架系统中减振器由于温升过高而漏油失效的问题,提出了车辆悬架系统机械特性与其热学特性相互耦舍的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闭环正反馈系统的热一机耦合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得到某车辆在多种工况以及不同悬架参数条件下减振器的温升特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路面等级的下降、车速的提高、簧上质量的增大以及悬架刚度的减小,减振器的温度升高;车轮刚度对减振器温升特性影响较小;簧下质量对减振器温升特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某乘用车整车怠速抖动问题,首先对抖动问题进行主观评估和客观测试,然后针对激励源即发动机进行惯性激励分析和燃烧激励分析,最后通过提升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改善了车内怠速振动。该研究对于整车怠速抖动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独立悬架减振器支架失效问题,设计人员其问题进行了现场排查和分析,并结合实际加工工艺和SolidWorks中的simulation模块对减振器支架进行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了减振器支架失效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应用惯容器的车辆悬架对汽车侧向稳定性的提升,对两种ISD悬架结构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在分析车辆侧向稳定性的基础上,以典型的鱼钩转向输入作为测试工况,以车身侧倾角时域响应的峰值作为优化指标,利用多种群遗传优化算法对ISD悬架的元件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被动悬架相比,应用惯容器的S1和S2型车辆ISD悬架的车身侧倾角峰值得到了显著的抑制,在不同车速下的测试结果最高可分别改善38.6%和48.6%。而与S1型悬架相比,S2型悬架对车辆的侧向稳定性提升更为显著,更适合车辆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4.
轻卡怠速时驾驶室抖动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款轻卡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怠速驾驶室抖动问题,抖动较为严重,主观感觉明显,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率、转向系统模态、整车驾驶室模态等可能引起驾驶室抖动原因的分析,最后确定怠速驾驶室抖动为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性能差、整车驾驶室模态和发动机二阶阶激励耦合引起。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进行优化,以及降低怠速工况发动机转速,解决了驾驶室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麦弗逊悬架减振器侧向力问题,建立某车型的前麦弗逊悬架ADAMS参数化模型,通过优化螺旋弹簧实际作用力线达到优化减振器侧向力的目的。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螺旋弹簧的实际作用力线可以达到100%消除麦弗逊悬架减振器侧向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响应面法和ADAMS/Car虚拟样机模型,在不改变悬架刚度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行驶条件对前、后悬架阻尼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设计了前、后悬架可调阻尼减振器并进行台架性能测试.将可调阻尼减振器装车进行随机路面平顺性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悬架阻尼参数的整车行驶平顺性得到改善,验证了响应面法和阻尼优化匹配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因曲线运动引起的车辆侧翻及防测翻控制方法,提升车辆在不平整道路上的平顺性及紧急避障转向操纵下侧倾稳定性,采用Takagi-Sugeno(T-S)模糊建模方法,设计了主动悬架自适应多目标鲁棒控制策略。分析了基于车辆运动状态的模糊隶属度函数选择方法,当车辆直线行驶或动挠度较小时,保证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当车辆发生极限转向或动挠度较大时,限制悬架相对运动量,增强对车身的垂向支撑。以优化加速度H_∞性能及悬架动挠度为控制目标,通过使用并行分布补偿方法将结果优化问题转换为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问题,确定反馈控制增益。采用自适应鲁棒控制(Aaptive Robust Control-ARC)保证系统在非线性、不确定性下,控制力跟踪的鲁棒性。通过SIMULINK~?及CARSIM~?联合仿真对主动悬架平顺性及侧倾稳定性控制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在良好路面正常行驶工况下车辆的平顺性,和被动悬架相比,小激励工况下,其加速度峰值降低了70%以上,在大激励下动挠度峰值相比被动悬架降低了15%以上。在随机路面输入下,车辆质心加速度均方根值相较被动悬架降低了4%以上,后轴悬架动挠度峰值降低近20%。当车辆发生侧翻危险工况时,基于T-S Fuzzy的主动悬架可以有效地增加车辆悬架支持力,减小车辆侧倾角,避免车辆发生侧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某混合动力车型怠速工况不规则抖动问题,采用振动测试明确了问题的抖动特征,并通过发动机怠速工况燃烧稳定性及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体模态测试结果,确认了产生抖动问题的原因,最终提出调整排气VVT相位来改善发动机怠速工况的燃烧稳定性,进而解决了车内不规则怠速抖动问题。该研究对解决混合动力新能源车型的怠速抖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车辆使用工况为出发点,分析了悬架影响侧倾稳定性的因素,对侧倾稳定性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理论基础,以实例设计验证,结合仿真建模及分析和试验测试,对三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证明理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仿真分析的可行性。分析出了影响车辆侧倾角的主要悬架参数,增加横向稳定杆、调整板簧距离、降低质心高度是改善车辆侧倾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某SUV四驱车加速过程中存在整车抖动,明显颠簸感,严重影响整车品质。运用道路车内振动试验分析、模态试验分析等方法对整车抖动的原因进行研究,确定该抖动由动力总成绕Y向转动刚体模态频率与悬架激励频率共振引起。通过优化悬置刚度提高刚体模态频率及优化轮胎减小路面激力两种方案,主观评价整车加速抖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