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有针对性地达成M1类车前后排各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设计,文章根据新法规GB 14167—2013全车座椅都配备三点式安全带的要求,分析了前、后排各安全带固定点需承受的最大载荷,并指出需着重关注后排中间座椅三点式安全带3个固定点的强度设计和前排安全带座椅端固定点的强度设计。进一步举例说明某车型上安全带固定点在法规变更后带来的开裂现状,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期为新车型正向设计开发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正座椅安全带是汽车被动安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安全带固定点是安全带与白车身连接的位置。如何通过优化设计保证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是汽车安全带总成及车身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某车型的前排安全带在强度试验中B柱固定点发生断裂,针对该问题,本文对此车型的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及分析,对固定点的强度进行了改进设计,提出了3种改进方案并对其设计进行了分析对比,找出最优方案,试验证明改进方案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国标GB15083和欧标ECE R17中关于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可知国标GB15083中没有移动行李对前排座椅冲击试验的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前排座椅行李防护验证试验,对比结果,得出移动行李对前排座椅冲击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相关改进方向,为前排座椅设计和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前排座椅作为整车非常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在车辆受到前撞时,通过结构件、被动安全装置,能有效传递载荷,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在载荷传递路径上,座椅骨架、发泡等零部件都包括其中,最终都会通过座椅和车身的连接界面传导到车身。座椅和车身连接界面的刚度会直接影响整车动态碰撞时座椅的吸能性能,此性能主要体现在降低约束系统给乘员带来的惯性力。  相似文献   

5.
2021版C-NCAP中新增后排座椅的动态鞭打要求。后排座椅骨架不同于前排座椅,无法完全借鉴前排的开发经验,考虑到影响鞭打的因素众多,文章基于DOE试验方法,研究了头后间隙、头枕高度、头枕杆直径、头枕杆厚度、头枕EPP和靠背MTM等6个影响因子与鞭打得分各指标的函数关系,并给出了最优解:当头后间隙缩小至25 mm,头枕高度增高至低于头部10 mm,头枕杆直径增大至16 mm,头枕杆厚度增加至1.4 mm,增加头枕EPP,移动儿童座椅上固定点至坐垫上使得靠背MTM增大至60 mm时,鞭打得分由0.21分提升至1.48分。采用最优解方案的座椅实物鞭打得分为1.56分,与DOE最优解的得分水平相当,满足得分目标。  相似文献   

6.
鉴于新法规GB 14167—2013《汽车安全带固定点》要求全车座椅都配备三点式安全带,导致座椅质量和荷载增加,本文中对某M1类车辆的座椅结构改进和轻量化。首先,对原车单体座椅安全带固定点试验进行建模仿真的结果表明,中间座椅安全带上固定点的最大前向位移为433.1mm,超过RC平面,不满足法规要求。据此,基于传力路径提出结构改进方案,该方案仅使座椅质量增加0.18kg,却使中间座椅安全带上固定点最大前向位移减小至104.3mm,最大应变由0.56减小至0.163,满足法规要求。接着,将满足法规要求的单体座椅放入白车身中进行分析,结果中间座椅安全带上固定点最大前向位移和最大应变分别增至220.9mm和0.198,但仍满足法规要求。进一步通过灵敏度和应变分析对中排座椅提出轻量化方案,仿真结果是座椅质量减轻了1.95kg,而中间座椅安全带上固定点的最大前向位移仅增加了10.4mm。最后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很好吻合,安全带上固定点的前向位移仅相差8.7mm,前后支撑脚、安全带两个下锚点和车身地板的变形模式与幅值均与试验接近。  相似文献   

7.
以Euro-NCAP全宽正面碰撞工况前排第五百分位女性假人安全性能为背景,以其防下潜性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分析前排第五百分位女性假人的防下潜性能。研究表明:前排座椅的防下潜性能通过座椅静压、座椅动态滑车试验和约束系统动态滑车能够逐级有效开发验证;双预紧安全带能够有效解决前排第五百分位女性假人下潜风险;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模型仿真逼真度,为后续约束系统兼容性匹配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2.2强度试验方法儿童座椅上固定点静态试验:当儿童座椅上固定点仅作用在车身上时,儿童座椅固定挂钩通过织带(纵向装置)来加载,每个点的负荷不少于3.4kN,如图6所示。纵向装置(织带)图6上固定点静拉力仅作用在车身上示意图当儿童座椅上固定点的力传递到汽车座椅总成而并非直接传递到汽车结构上时,应该进行试验以保证座椅与汽车结构固定点处有足够强度,即在3.4kN(纵向装置)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一个座椅惯性力(横向装置),此力的大小相当于座椅总成相关部件质量的20倍,水平纵向并向前,如图7所示。每个儿童座椅固定点和儿  相似文献   

9.
一、前排座椅安全带的更换座椅安全带有关组件的布置位置如图1所示。检查前排座椅安全带是否损坏,必要时应予以更换。在拆卸和安装安全带过程中,注意不要损坏它们。  相似文献   

10.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5年产奔驰CLA260车,底盘号为WDD117346,装配M270发动机,行驶里程约为1.4万km,因前排电动座椅无法调节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操作前排座椅调节开关,座椅无任何反应,仪表盘上无相关报警提示信息,除了前排座椅无法调节外,车辆的其他功能正常。经询问驾驶人得知,该车此前因涉  相似文献   

11.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2款奔驰C200车,行驶里程约为3.4万km,因前排乘员侧电动座椅无法调节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故障现象确实存在,尝试操作前排乘员侧座椅开关对座椅进行调节,发现各个方向均无法调节。经询问驾驶人并查阅该车的维修记录,得知该车并无涉水及相关的维修记录。连接STAR-D调取故障代码,得到关于前排乘员侧电动座椅的故障代码如图1所示。根据故障代码的提示,决定先对前排乘员侧座椅进行标准化设置,结果无法进行标准  相似文献   

12.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7年产广汽本田冠道车,累计行驶里程约为7 000 km,因驾驶人侧座椅加热系统工作异常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现象,接通点火开关,尝试起动发动机,发动机顺利起动着机。尝试接通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和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开关,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和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开关上的指示灯均能正常点亮。然而约20 s后,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上的指示灯自动熄灭(图1),而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开关上  相似文献   

13.
<正>一、加装说明:此加装方法对于车型156.9带整体式头枕的车辆除外,适合其他所有的GLA车型,如图1所示。二、加装步骤(一)拆卸1.拆下中央控制台护盖并拔开中央控制台后部和中央区域。2.拆下左侧和右侧前排座椅下方的通风气道。3.将靠背内衬从左侧和右侧前排座椅靠背上拆下。4.将左侧和右侧前排座椅头枕一直移动至顶部。  相似文献   

14.
正各类车型应装置安全带的座椅范围乘用车、旅居车(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应装置汽车安全带的座椅范围1.所有乘用车、旅居车的驾驶人座椅和前排乘员座椅;注:前排乘员座椅是指"最前H点"位于过驾驶员R点的横截面上或在此横截面前方的座椅,下同。2.2005年8月1日起出厂的座位数小于或等于5的乘用车的所有座椅;注:出厂日期对国产车指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发证日期,下同。  相似文献   

15.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GB 14167—2013)是国内汽车安全的强制性法规.在安全带安装固定点结构的前期开发时,应覆盖强检试验中最不利的载荷模式.典型载荷模式的拉拽角度包括标准角度、最大角度和最小角度,通常至少进行3种模式的仿真和试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资源.对试验载荷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推荐的载荷增率及角度进行单一载荷模式仿真和试验,即可满足GB 14167—2013法规对载荷大小及角度的要求.该方法为试验和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判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可节省约67%的试验和仿真成本,提高了安全带安装固定点载荷模式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6.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5款大众CC车,搭载型号为CEA的发动机(发动机功率为118 k W),累计行驶里程约为6万km。因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功能不可用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现象,尝试开启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和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开关,等待一段时间后,驾驶人侧座椅升温明显,而前排乘员侧座椅则没有加热。连接大众专用故障检测仪(VAS 6150B),进入地址"08空调电控系统",查询"02故障存储",无故障代码存储。随后读取空调电子控制系统的数据流,发现驾驶人侧  相似文献   

17.
以公司某款乘用车前排安全带固定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模型,对法规试验进行仿真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结构优化,提高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满足法规要求。同时针对安全带固定点计算模型经常出现的计算中断问题进行优化,并利用CAE分析技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有效找到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优化,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和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内外汽车座椅和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法规,开发了可同时进行座椅刚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测试和头枕性能等测试的乘员约束系统综合试验台.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试验台主台架的有限元模型对主台架进行强度分析;应用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该试验台的控制系统,并利用该试验台进行了座椅总成静强度试验和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台能满足相关试验法规的要求,可用于对乘员约束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某商用车座椅固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满足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为目标,运用集成式设计方法进行结构轻量化。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轻量化后的地板结构满足强度要求,并使白车身重量降低4.4kg,减重11.1%,轻量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正故障现象一辆进口奔驰GLC260 coupe车,底盘号为WDC253346,装配型号为274的发动机和9速自动变速器,累计行驶里程约为1.2万km,因前排座椅不能正常调节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陪同客户一起验证故障现象,发现前排座椅均能正常调节。经询问客户得知,故障为偶发,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调节左前座椅,右前座椅随之反向移动的情况,故障有时一两天出现一次,有时好几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